一個隻有小學文化學曆的人,能夠榮獲名譽博士學位,主要憑持他的實力,這個實力就是一輩子堅持每天晚上不間斷的自修。
陳茂榜15歲輟學到一家書店當店員,他每天從早到晚工作12個小時。但是下班以後,讀書就成了他的享受,書店變成了他的書房,或坐或臥,任他遨遊。
日子一久,他養成了每晚至少讀兩小時書的習慣。他在書店工作了8年,也讀了8年書。陳茂榜說:“學曆固然有用,但更有用的是真才實學。”
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在知識經濟年代,能否占有比他人富裕的智力資本,關鍵在於個人是否勤奮。看來,偉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可以說,大多數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一部血汗史。因為不努力不行,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付出,便沒有收獲可言。世上收獲最多的人,往往是付出最多的人。
我們常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人生所走出的每一步,都來源於自身的勤奮和努力。無論是學富五車的知識積累,還是事業宏圖的誌向實現,勤奮和努力都是唯一的真諦。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未來一片光明,那就從現在開始奮鬥吧。
讓想象力給你插上飛翔的翅膀
赫爾岑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想象力是一種天賦,是人的生命中固有的,是一種生命潛能的衝動,需要我們用美妙的故事喚醒它,用動聽的音樂滋潤它,用快樂的遊戲養護它,讓它在心靈深處建造自己的家園,增強它的原始的言語生命意識。一個人的想象力能超越經驗、超越自然、再造自然,能使他的智慧之光閃耀、創造之泉噴湧。可以說,想象力是造物主給每個人的童年的一份厚禮,隻有精心地珍愛,才會使人終身受益無窮。
主持人問一群五六歲的孩子:“帽子還能做什麼用?”孩子們立刻七嘴八舌起來,有的說帽子能當扇子用,有的說帽子可作為船的風帆,有的說可以做螞蟻的船,有的說可以當球打,有的說可以當飛碟飛,有的說可以把它墊在地上當椅子用,有的說可以當動物的搖籃,有的說可以用它裝東西……孩子們的回答童趣橫生,充滿想象力。
在一堂低年級語文課上,老師問:“彎彎的月兒像什麼?”“像香蕉,像豆角,像老師彎彎的眉毛……”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錯了,錯了,像小船。”於是,孩子們一起拉長聲音說:“像──小──船──”
想象是與童心相伴的,很多人長大後就失去了想象力,那麼,是什麼剝奪了這份與生俱來的財富呢?毫不客氣地說,是不恰當的教育和缺乏想象力的老師和家長。在一些教師和家長的一個又一個“標準”答案下,我們的想象力就不知不覺地被一根無形的鐵鏈拴住了。
丟失了想象力嚴重嗎?知識和想象力相比,哪個更重要,更有利於人的成長、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這個問題早在幾十年以前,科學巨人愛因斯坦就已經告訴了我們:“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愛因斯坦把想象力放在比知識更重要的位子上,決沒有絲毫貶低知識重要性的意思,而是要闡述想象力比知識的涵蓋麵更廣、輻射力更強、作用更凸顯,能得到更多回報的道理。
想象力是一種寶貴的品質,它是發明、創造的源泉。一個沒有想象力的人,是不可能具有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的。想象力能增強一個人學習的主動性、預見性和創造性,能使人在學習中找到意想不到的靈感和捷徑。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埃德蒙·費希爾曾經在同濟大學的演講台上,充滿激情地表達了自己的科學理念和對中國學生的期望,其中之一就是留點時間去想象。費希爾給中國學生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少學習,多思考”。他認為科學的本質和藝術是一樣的,需要直覺和想象力。而把太多的信息塞入大腦,會讓學生沒有時間放鬆,沒有時間發展想象力。牛頓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學生。但在劍橋大學休學的兩年裏,他靜下心來充分發展想象力,於是產生了偉大的發現。
諾貝爾獎獲得者告訴我們,成功靠的是創造性的想象力、勤奮刻苦、協作態度和對事業的獻身精神,其中想象力放在了首位。
這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一天,一位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的字母“O”。媽媽聽後非常吃驚,問她是怎麼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這位母親在表揚了女兒之後,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該幼兒園剝奪了孩子的想象力。因為她的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她識讀了26個字母後,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該幼兒園賠償伊迪絲的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後來,法庭經過審理,判決勞拉三世幼兒園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萬美元。
這位美國母親為女兒失去的想象力而痛心,她為了維護女兒的想象力,不惜將教給女兒知識的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其勇氣與遠見都令人稱道。官司還居然打贏了,這折射出美國人的教育觀念,也更加印證了想象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親愛的女孩,相信你已經認識到了想象力對你的重要性。所以,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更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想象力。
首先,你要學會模仿。一個人想象力的培養,模仿是第一步,其本身就是一種“再創造想象”。在模仿的過程中,注意多思考事物的內外部特點,逐漸認識事物的本質特征,並經常與其他有聯係的事物進行對比,這個過程就是想象過程。
第二,豐富自己的知識經驗。知識和經驗是想象的基礎,一個人的知識經驗越多,他想象的內容、深度就越強。所以,可以讓家長經常帶你走出家門,以旅遊、參觀、社會實踐等方式,到大自然、社會中感受生活,豐富感性認識。或者多讀書,積累豐富的知識經驗。
第三,進行觀察、記錄。認識事物首先得靠觀察,才可以此為基礎展開想象。進行觀察,一要要求細致、全麵,二要堅持不懈,三要邊觀察、邊思考,四要勤記錄,觀察時準備一個本子或一些紙,觀察時想到什麼就及時記下。
第四,多參加各種活動,培養多種愛好。“閉門造車”成效不大,隻有多動眼、動手、動腦,想象的機會多了,才能培養出豐富的想象力。所以,你要多參加一些有益的活動,特別是創造性的活動,如繪畫、模型製作、插花、討論會、辯論會等,擴大你的知識麵,培養多種愛好,完善個性發展,這樣可以開闊你的思路,使想象也有多樣的領域,多方麵的角度。
總之,想象力對女孩子來說是一個優勢,我們不能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而讓自己的優勢變成劣勢。任何時候,你都要注意培養自己的想象力。
女孩,你的耐心比男孩更出色
從前,有個年輕的農夫,他要與情人約會。但小夥子性子急,來得太早,又沒有耐心等待。他無心觀賞明媚的陽光、迷人的春色和鮮豔的花朵,一頭躺倒在大樹下長籲短歎。
忽然,他麵前出現了一個侏儒:“我知道你為什麼悶悶不樂。”侏儒說,“拿著這紐扣,把它縫在衣服上。你要遇著不得不等待的時候,隻需要將這紐扣向右一轉,你就能跳過時間,要多遠有多遠。”這倒很不錯,很合小夥子的胃口。
他握著紐扣,試著一轉:啊,情人已出現在眼前,還朝他笑送秋波呢!真棒啊,他心裏想,要是現在就舉行婚禮,那就更棒了。他又轉了一下: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他和情人並肩而坐,周圍管樂齊鳴,悠揚動人。他抬起頭,盯著妻子的眸子,又想,現在要是隻有我倆該多好!他悄悄轉了一下紐扣:立時夜深人靜……他心中的願望層出不窮:我們應有座房子。他轉動著紐扣:房子一下子出現在他眼前,寬敞明亮。我們還缺幾個孩子,他又迫不及待,使勁轉了一下紐扣:日月如梭,頓時已兒女成群……生命就這樣從他身邊急駛而過。還沒有來得及思索更多,他已老態龍鍾,衰臥病榻。至此,他再也沒有要為之而轉動紐扣的事了。
回首往日,他不禁追悔莫及:我不願等待,一味追求滿足。眼下,已是風燭殘年,此時他才醒悟: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也有意義。他想將時間往回轉一點,結果,他試著向左一轉,扣子猛地一動,他從夢中醒來。睜開眼,見自己還在那生機勃勃的樹下等著可愛的情人。而現在,他已學會了等待。
一切焦躁不安已煙消雲散。他平心靜氣地看著蔚藍的天空,聽著悅耳的鳥語,開始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樂趣。
的確,即使等待,在生活中也很有意義,一方麵你可以積蓄力量;另一方麵,隻有經過努力和曆盡艱辛實現的願望,才更令人滿足。
一位著名的推銷大師即將告別他的推銷生涯,應行業協會和社會各界的邀請,他將在該城中最大的體育館做一場告別職業生涯的演說。
那天,座無虛席,人們在熱切地、焦急地等待著那位當代最偉大的推銷員體育館內的會場做精彩的演講。當大幕徐徐拉開,人們看到舞台的正中央吊著一個巨大的鐵球。為了這個鐵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鐵架。
一位老者在人們熱烈的掌聲中走了出來,站在鐵架的一邊。
人們驚奇地望著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麼舉動。
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著一個大鐵錘走上舞台,把鐵錘放在老者的麵前。主持人這時對觀眾講:請兩位身體強壯的人到台上來。好多年輕人站起來,轉眼間已有兩名動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這時開口和他們講規則,請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直到把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拉開架勢,掄起大錘,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一聲震耳的響聲過後,那吊球動也沒動。他就用大鐵錘接二連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氣喘籲籲。
另一個人也不示弱,接過大鐵錘把吊球打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台下逐漸沒了呐喊聲,觀眾好像認定那是沒用的,就等著老人作出什麼解釋。
會場恢複了平靜,老人從上衣口袋裏掏出一個小錘,然後麵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他用小錘對著鐵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再一次用小錘“咚”地敲了一下。人們奇怪地看著,老人就那樣“咚”地敲一下,然後停頓一下,就這樣持續地做。
10分鍾過去了,20分鍾過去了,體育館內早已開始騷動,有的人幹脆叫罵起來,人們用各種聲音和動作發泄著他們的不滿。老人仍然一小錘一停地敲著,好像根本沒有聽見人們在喊叫什麼。人們開始憤然離去,會場上出現了大塊大塊的空缺。留下來的人們似乎也喊累了,會場漸漸地安靜下來。
大概在老人將敲打動作進行到40分鍾的時候,坐在前麵的一個婦女突然尖叫一聲:“球動了!”霎時間,會場上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度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老人仍舊一小錘一小錘地敲著,人們好像都聽到了那小錘敲打吊球的聲響。吊球在老人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終於,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人轉過身來,慢慢地把那把小錘揣進兜裏。
老人開口講話了,他隻說了一句話:在成功的道路上,如果你沒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來,那麼,你隻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麵對失敗。
親愛的女孩,你必須知道,隻要有耐心,你便能控製自己的命運。耐心愈大,報酬也愈大。因為,沒有一項偉大的成就不是由耐心工作和等待造成的。而且,女孩生來就比男孩更有耐心,但是可能因為家長從小總是順從著你辦事,讓你能隨時得到自己想要的,從而讓自己變得容易急躁。如果是這樣,女孩,你更應該注意培養自己的耐心,讓耐心這一優勢時刻伴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