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人著想,不做自私的女孩
一個美國士兵打完仗回到國內,在舊金山旅館裏,他的心情總是平靜不下來,晚上怎麼也睡不著。於是,他給家裏打了一個電話:“爸爸,媽媽,我要回家了,但我要你們幫個忙,我要帶一位朋友一起回家。”
“當然可以了!”父母回答道。
“但是有件事情一定要告訴你們,我的朋友在那可惡的戰爭中踩響了一個地雷,少了一條腿和一隻手,成了殘疾人,我希望他能和我們住在一起。”
“孩子,我們幫他另找一個地方住下,好嗎?”
“不,他隻能和我們住在一起。”
“孩子,你不知道,這樣的話,他會給我們造成多大的拖累。你自己回家吧,相信他會有活路的……”
話還沒說完,兒子就掛斷了電話。父母在家等了很多天,也沒見兒子回來。一個星期後,他們接到警局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們,他們的兒子已經跳樓自殺了。悲痛萬分的父母來到舊金山,在停屍房裏,他們認出自己的兒子,然而他們卻驚呆了,原來,他們的兒子正是電話裏所說的那位朋友——少了一條腿和一隻手。
因為自私,青年的父母失去了他們唯一的兒子。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因為自私,我們失去的也許不隻是親人,還會失去朋友,失去信任,失去陽光與微笑。
自私的人很可怕,為了自己,不惜犧牲他人。自私的人做任何事情都看不到別人,隻能看到自己。自私的人做事隻為自己,從不為他人著想。
在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中,主持人向嘉賓提問:“電梯裏常會有一麵大鏡子,這鏡子是幹什麼用的呢?”
那些嘉賓紛紛回答:
“用來檢查一下自己的儀表。”
“用來擴大視覺空間,增加透氣感。”
“用來看看後麵有沒有跟進來不懷好意的人。”
在一再啟發而仍不能得出正確答案時,主持人終於說出了其中的道理:“殘疾人搖著輪椅進來時,不必費神轉身,就可以從鏡子裏看見樓層的顯示燈。”
嘉賓們都顯得有些尷尬,其中一位抱怨說:“我們怎麼能想到這一點呢?”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麵對某一問題時,如果僅僅是從自己的利益得失出發去考慮,而置別人於不顧,往往就會失之偏頗,甚至傷害他人。而凡事設身處地,換一個角度為他人著想,原本疑惑不解的問題也好,困難重重的問題也罷,都可能會變得豁然開朗、迎刃而解了。
一位父親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筆頭的方向衝著父親。父親就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過來。要是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類的物品更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
學會為他人著想,也就是為自己著想。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對我們自己、對他人都是有益處的。
一位出租車司機載一位陌生的客人到了目的地,結果客人摸遍口袋也找不出20元的車費。因為辦事匆忙,客人忘了帶錢包了。聽罷解釋,司機邊說“沒關係,下次有機會再給吧”,邊拿出30元的公司員工乘車券遞給客人,並告訴他,你辦完事,可用該乘車券搭乘本公司的出租車返回。客人問:“我到這裏隻需20元,你為什麼給我30元乘車券?”司機說:“我看你公務繁忙,行色匆匆,可能還要去另外的地方。多給一些,讓你預備著會方便些。”乘客謝過司機後,要了司機的聯係方式走了。過了兩天,該乘客說,他是某銀行的行長,問出租車司機願不願意到他們銀行去工作。司機很詫異地詢問原因,行長說:“你開車載客,沒有拿到錢,還處處為乘客著想,而且考慮周到,連我回程可能需要繞道你都想到了。你這種為顧客著想,熱情幫助顧客解決困難的作風正是我們銀行職員所需要的。所以,我真誠地邀請你加盟。”
為他人著想,是一種胸懷,一種博愛,一種境界。對於我們來說,不僅要學會學習,更要學會做人,學會關心別人,學會與人合作,學會奉獻社會。
親愛的女孩,我們不妨對自己平常的所作所為作一些反思,上學遲到,有沒有想過會影響同學的上課和教師的教學;課間大聲喧嘩,是否考慮到影響了他人的休息和學習;亂丟垃圾,心裏有沒有感到增加了他人的勞動量和影響環境;在排隊中加塞,是否考慮過別人的感受;當他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沒有伸出援助之手,事後會有愧疚感嗎?許多事情,我們都可以通過換位思考,尋找到為他人著想的理由。
親愛的女孩,你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學會為他人著想,並且從中體驗快樂,這樣,你的精神就會得到升華。
女孩,你要冷靜處事
所謂冷靜,指的是一個人在特定的場合下內心所持的一種沉穩狀態。通常情況下,人在突然受到某種刺激時,情緒會發生急劇的變化:或焦急、或憂鬱、或興奮、或衝動……這些情緒能不能被控製,取決於人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好的人,能夠控製它,使其向更好的方向發展,表現在行為上就是臨陣不亂,遇事冷靜、沉穩,能夠做到三思而後行。
19世紀中葉,美國實業家菲爾德率領他的船員和工程師們,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聯結起來”。菲爾德因此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一舉而成為美國最光榮、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術故障,剛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中斷。頃刻之間,人們的讚辭頌語變成了憤怒的波濤,紛紛指責菲爾德是“騙子”。麵對如此懸殊的寵辱逆差,菲爾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堅持自己的事業。經過6年的努力,海底電纜最終成功地架起了歐美大陸之間的信息之橋。
可以說,寵辱不驚是一門生活藝術,更是一種處世智慧。人生在世,有褒有貶,有毀有譽,有榮有辱,這是人生的尋常際遇。寵也自然,辱也自在,隻要一往無前,自然會否極泰來。
一位有著27年飛行經驗的美國老駕駛員,曾經在一次采訪中介紹過一段他飛行史中最不平常的經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是F6型飛機的飛行員。一天,他接到戰鬥命令,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後,來到東京灣。他按要求把飛機升到了距離海麵300英尺的高度做俯衝轟炸。300英尺在今天可能不算什麼,但在當時,這是個很高的高度。正當他以極快的速度下降並開始做水平飛行的時候,他的飛機的左翼突然被擊中,整架飛機翻了過來。
人在飛行中,是很容易失去平衡感的。飛機中彈後,他需要馬上判斷他的位置,以便決定他應該向上還是向下操縱他的飛機。在飛機中彈的最初一瞬,在那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他什麼也沒有做,沒有去碰駕駛艙裏的任何控製開關,他隻是強迫自己冷靜思考,絕不能激動。
終於,他發現藍色的海麵在他的頭頂上,他知道了自己的確切位置,知道了自己的飛機是翻轉的。這時,他迅速推動操縱杆,把他的位置調整過來。試想,在那一瞬間裏,如果他衝動地依靠他的本能,一定會把大海當做藍天,一頭撞進海裏葬身魚腹的。
這位老飛行員在回憶過後,語重心長地對記者感慨道:“是我的冷靜挽救了我的生命。”
我們認為,凡是成功的人,定有遇事不慌、沉著冷靜的特點,也隻有這樣,他們才能正確地判斷局勢並隨機應變,從而取得成功。冷靜的心態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一般來說,人們隻要不是處在激怒或瘋狂的狀態下,都能夠保持自製並作出正確的決定。健康穩定的情緒,不僅可以給我們平時的生活帶來幸福和暢快,而且能在大難臨頭的時候,幫助一個人逢凶化吉,轉危為安。
冷靜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有許多矛盾不是僅憑魯莽的行動就能夠解決的,而是需要在冷靜思考後因勢利導,才能將其化解掉,它啟迪人們要學會用腦子。用腦子的過程,就是冷靜的過程,就是產生智慧、辦法、對策的過程。一個頭腦容易發熱、發脹,甚至炮仗性子一點火就著的人,通常是談不上有多少智慧的,當然也不會把矛盾解決得很好。搞不好到最後還會被別人利用或者火上澆油,做出對自身不利的事情來。
冷靜還是一種修養。冷靜是源於內心的,有的人冷靜不下來,不論是出於心胸狹窄還是驕橫自傲等多個方麵的原因,說到底還是由於自身修養不夠。修養好的人,就能自覺地克己和律己。受挫折時,不至於唉聲歎氣;獲得獎賞時,不至於忘乎所以;有錢有勢時,不至於趾高氣揚;待人處世時,不至於浮躁輕狂。
冷靜也是自身力量的一種表現。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冷靜並非是軟弱,也不是故作姿態,不是膽小鬼,而是審時度勢,不輕佻,不張狂。常見有人一語不和,便麵紅耳赤,吼叫如雷。這種人貌似強大,其實頭腦簡單,底氣不足,是不堪一擊的。即便是自己手上有百分之百的真理,也會因不冷靜而使天平滑向對方的一邊。
很多人有急躁的毛病,但這是可以改變的。冷靜的心態要靠平時日積月累地苦修,不冷靜的毛病也要靠平時一點一滴地克服。生活中應該注意加強學習,重視自己在道德方麵的修養,時刻用“冷靜”來約束自己。
親愛的女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免不了要遭到不幸和煩惱的突然襲擊,有的人麵臨突變而方寸大亂,急躁而不知所措,從此渾渾噩噩;而有的人麵對從天而降的災難,泰然處之,總能使平靜和開朗永駐心中。為什麼受到同樣的心理刺激,不同的人會產生如此大的反差呢?原因就在於能否學會冷靜應變。
親愛的女孩,請你學會冷靜吧,它會使你更聰明,更有修養,更有品位,更有氣量。
女孩,收起你的壞脾氣
人的脾氣有好有壞。脾氣好的人無論到哪裏,都會受到歡迎,每個人都會喜歡同他合作、共事;脾氣不好的人,則常常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苦惱,使別人覺得難以與之相處。不少年輕人脾氣急躁,遇事容易衝動,特別是對一些不順心或自己看不慣的事,常常容易生氣或慪氣,有時還同人家爭吵,說出一些使人難堪的話,影響了彼此的和睦與融洽。
有一個壞脾氣的孩子,一天到晚在家裏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爸爸就把孩子拉到了他家後院的籬笆旁邊,說:“孩子,你以後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爸爸說:“你看,你要克製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拔下來一根。”這個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隻能不斷地克製自己。
一開始,男孩兒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的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克製。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
爸爸跟孩子來到了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裏。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發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所以說,我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想一想後果,就像釘子敲下去,哪怕以後再拔掉,那個洞也不會複原了。我們做事,要先往遠處想想,謹慎再謹慎,以求避免給他人造成傷害,減少自己日後的悔恨。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亂發脾氣,是現在獨生子女中比較常見的現象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亂發脾氣是兒童意誌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現。其主要特征是,想要什麼就得給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讓父母無計可施。
親愛的女孩,你是不是也存在上述特征呢?當自己的要求不被滿足時,就跟家長大呼小叫;當遇到什麼煩心事時,就無緣無故跟家長發脾氣。除了跟家人發脾氣外,你還願意跟同學發脾氣,以至於你沒有要好的朋友。
要知道,也許愛發脾氣不完全是你的錯,也許是因為父母對你百依百順而導致你愛發脾氣。這很容易理解。疼愛自己的孩子,是家長的本能。現在的家庭中通常隻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整天圍著你轉,他們對你關愛有加,並且不管你提出什麼要求,他們都從不拒絕。他們認為隻有這麼一個孩子,決不能讓你受委屈。
但是,親愛的女孩,你要明白,不管是什麼原因,誰對誰錯,你都不能隨隨便便就發脾氣,就像上麵所說的小孩子一樣。你每發一次脾氣,都會對身邊的人造成一次傷害。我們身邊的人都是我們至親的人,我們為什麼要傷害他們呢?所以,當火爆脾氣上來的時候,你要學會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