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最重要的是要很好地認識壞脾氣的危害。我們在社會生活中,總要同其他人進行接觸和交往,希望得到他人的好感、讚賞、合作,否則,就會感到孤獨、寂寞。而人的行為是受意識調節和控製的,認識了壞脾氣的危害,便可從內心產生改掉壞脾氣的要求。
親愛的女孩,當你在動怒時,最好讓理智先行一步,你可以自我暗示,口中默念:“別生氣,這不值得發火”、“發火是愚蠢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也可以在即將發火的一刻給自己下命令:不要發火!堅持一分鍾!一分鍾堅持住了,好樣的,再堅持三分鍾!我開始能控製自己了,不妨再堅持一分鍾。這樣堅持下去,漸漸地你就能用理智戰勝情感。
另外,親愛的女孩,上述方法隻是從表麵上交給你控製情緒的方法。隻有心中經常想到別人,尊重別人的利益和需要,才會從根本上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才會對別人友好,親切。隻有時刻把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不至於意氣用事,固執己見,才能遇事平心靜氣,三思而行。最後,對改掉壞脾氣要有決心和毅力,不能今天想起來了,就謹慎一點,過了兩天又依然故我。要相信,隻要有決心和毅力,壞脾氣是一定會改掉的。
可以說,任性、愛發脾氣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是一種不健康的性格特征。愛發脾氣的女孩子不會受人歡迎,所以,親愛的女孩,當你想要發火,想要大喊大叫的時候,請盡量控製自己的壞脾氣。
愛讀書的女孩最有涵養
有人說,書籍是人生旅途的良師益友,是人生長河的航標燈塔,是成人成才的堅強基石,是救人濟世的神丹妙方。因此,“書香校園”、“書香門第”、“書香人生”的字眼不時閃爍在各種信息中。
可以說,書籍是伴隨人健康成長的最佳營養品,讀書可以滋養人的一生。
書籍是人們最好的老師。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哈利·杜魯門是美國曆史上著名的總統。他沒有讀過大學,曾經營農場,後來經營一間布店,經曆過多次失敗。當他最終擔任政府職務時,已年過五旬。但他有一個好習慣,就是不斷地閱讀。多年的閱讀,使杜魯門的知識非常淵博。他一卷一卷地讀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以及所有查理斯·狄更斯和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此外,他還讀過威廉·莎士比亞的所有戲劇和十四行詩等。
杜魯門的廣泛閱讀和由此得到的豐富知識,使他能帶領美國順利地度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時期,並使這個國家很快地進入戰後繁榮。他懂得讀書是成為一流領導人的基礎。不僅如此,讀書還使他在麵對各種有爭議的、棘手的問題時,能迅速作出正確的決定。他的信條是:“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是一名領袖,然而每一位領袖必須是讀書人。”杜魯門的魄力是讀書的習慣所給予的。讀書讓他的性格上有了魄力,讓他的判斷上有了精明,讓他的行為上有了果斷。
讀書可以給人一種涵養,但這種涵養不常被我們發現,而是在某些時刻才會顯現。以色列有句老話:“人不能隻靠麵包活著。”那麼還靠什麼呢?答案是書籍。以色列人愛讀書,在他們看來,文學、詩歌、音樂、藝術對人類就如同水和糧食一樣重要,讀書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年要買10到15本書,而實際的閱讀量卻大大超過這個數字。他們為教育孩子讀書,常在旁邊放一罐蜂蜜,每讀一句話,就讓孩子舔一口蜜,意思是讓他們明白讀書是一件甜美和快樂的事情。就這樣,當讀書成為一種浪漫的生活方式時,人們還怎麼可能不去讀書呢?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有著良好閱讀習慣的人。
奧斯勒是加拿大著名的醫師、醫學教育家,因為成功地研究了血小板等醫學問題而名揚四海。由於他對事業的熱愛和兼任多種社會工作,因而除了睡覺、吃飯外,他的日程表裏排滿了工作內容,甚至連讀書的時間都沒有。為了擠時間,他規定自己必須在睡覺前抽出15分鍾來閱讀喜歡的書。因此,無論忙碌到多晚才進臥室,他也一定要讀15分鍾的書才能入睡。
許多年以後,奧斯勒對睡前15分鍾的效果進行過計算。就一般的閱讀速度而言,一分鍾可以讀300個字,15分鍾便能讀4500個字,一星期可以讀3.15萬字左右,一個月讀完12.6萬字沒有問題。那麼,一年下來就可以閱讀20本書,而奧斯勒自己堅持睡前讀書15分鍾達半個多世紀,共讀了8000多萬字,近千本書。
我們知道,習慣都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讀書的習慣也是如此。那麼,該怎樣養成讀書的習慣呢?有兩靠,一靠決心;二靠相信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擠就總會有。
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說:在19世紀獲得一小塊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錢。而在21世紀,人們最希望得到的贈品不再是土地,而是聯邦政府的獎學金。因為他們知道,掌握知識就是掌握了一把開啟未來大門的鑰匙。
親愛的女孩要記住,要想讓自己更有涵養,就要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讀書除了讓你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會培養一種氣質——書卷氣。
有人說,“書卷氣”就是“韻在筆處,文質相生,亂而有致,狂而無野”。其實,站在現實的角度來看,“書卷氣”意味著一種脫俗的風致,一種高雅的品位。書卷氣,並非刻意而為,而是內在的充實、自然,並形之於外。“書卷氣”就是當代文明人的內在氣息,是文明人精神的絕好呈現,是文明人審美情調的折射。
書卷氣來自書卷,來自讀書和自我修養。實際上,書卷氣主要是一個人蘊涵的文學修養。一個人文學修養的深淺,往往決定著其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的高下。
人生有書相伴是幸福的,幸福的生活是和諧的,和諧的人生是美滿的。親愛的女孩,讓書籍做你一生的好伴侶吧。
用才藝讓自己變得更有氣質
有人說,氣質是一個簡單而又奇妙的斯芬克斯之謎。氣質來源於內心,是美麗的關鍵所在,甚至毫不誇張地說,女孩子征服一切的魅力在於氣質。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臉蛋並非完美無缺的女孩子,卻顯得非常高貴,這就是氣質的魅力。
氣質不僅受先天生理素質的影響,也受後天種種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人的素質,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其中,才藝培養就是提高女孩氣質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可否認,有才藝的女孩子是美麗的,是吸引人的,她們總給人一種神秘感。在未見其人,僅隻看到她們的才藝時,也往往引得不少男人的傾倒和愛慕了。這樣的女子,在世人的眼中,必定是墨雲秀發、氣質非凡、落落大方。這樣的女子,身上一定散發著無限的魅力,心中定有廣博的學識,為人處世,定是謙謙有禮、優雅大方。
有才藝的女子,她們的生活會更加絢爛多姿。每個女孩都想成為多才多藝的女子,事實上,每個女孩都可以成為才女。才藝是通過後天培養起來的,是需要用時間與熱情去積澱的。
那麼,女孩怎麼做才能把自己培養成為一個有才藝的人呢?
毫無疑問,女孩應該培養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即使是小時候,父母沒有特別地培養諸多才藝的女孩,也不用太過懊惱。因為,並不是所有才藝的培養都需要從兒時開始,除非是一些特別高難度的興趣愛好。如果你有所熱愛,那麼就有所側重地去培養,因為,才藝永遠不以年齡為界限。不要以為女孩的麵容隻用化妝品粉飾,女孩的生活隻是飲食和服飾的搭配。在年輕的歲月中,女孩可以有很多的東西去學習。
女孩在學習才藝前,還應該對自己的特質進行一定的了解。每個女孩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麵。所以說,女孩大可不用一窩蜂地去學習所謂的熱門和最受歡迎的才藝。隻要是有著自己的特色並為自己所擅長的,都可以算是才藝。作為女孩,即使你隻是會吹口哨,即使你隻是會剪紙,即使你隻是會縫縫補補地做布娃娃,這些都可以成為你的特色,你的才藝。
其實,女孩的才藝培養可以從兩個方麵來考慮。一個方麵,是女孩自己非常喜歡的,另一個方麵,則是女孩非常擅長的。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作為女孩的才藝,可以讓女孩開心、讓女孩獲得享受。選擇自己擅長的事物作為才藝,可以讓女孩少一些挫折感,可以讓女孩更加自信。
當然,女孩在必要的時候,也需要上一些才藝班來培養自己的才藝。但是,女孩需要注意,在選擇才藝班的時候,要先問問自己學才藝的目的。在選擇才藝班的時候,女孩沒有必要一定要選擇名師,隻要是適合自己的接受方式的授課老師就好。對於女孩來說,學習這項才藝的目的很重要。如果是想憑借這個才藝成就一種事業,那麼,在選擇才藝班的時候,要注意選擇好的老師,還要注意傾聽老師的技巧。如果女孩學習一種才藝隻是為了全麵提升自己的素質,拓寬自己的欣賞領域,那麼,女孩在選擇才藝班的時候,就不能選擇那些應試性過強、目的性過強的才藝班,而應該選擇那種能夠帶領你開啟另外一扇門,欣賞另外一個世界、另外一片風景的教師來教給自己才藝。
女孩培養自己的才藝,也不一定要全靠上課。女孩可以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接觸各種才藝的機會。例如,女孩可以去聽音樂會,可以去參與小區的團體活動或學校的社團,這些也都是學習及培養才藝的方法。同時,女孩還可以和有才藝的人交朋友,彼此互相學習和交流。
愛好和才藝會使人生活充實,因為有才藝和愛好就有了追求和寄托,但並不是說有才藝和愛好才招人喜歡的。當然,擁有才藝會讓自己增色不少。但是,女孩們也不一定要一窩蜂地去追捧才藝。女孩應該尊重自己的興趣、愛好,尊重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做最本色的自己。
總而言之,親愛的女孩,如果努力,你也可以成為才女。因此,請根據自己的特色,培養自己的才藝,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吧。
孝敬父母,提高自己的修養
千百年來,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曆史上,凡是孝敬父母的,都會受到社會的讚揚;凡是不孝敬甚至虐待父母的,都為世人所不齒。孝敬父母,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作為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是精華,永遠不會過時。不管時代怎樣變遷,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不能變。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女孩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一名小學4年級的女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連自己的床鋪都要由母親來整理。一天,母親生病臥床,要她自己去樓下的快餐店解決吃飯問題,而且要自己鋪床。一聽說家務活得由自己動手,該女生竟大發雷霆,對著病床上的母親大發脾氣。
一名初一年級的女生,明知下崗的父親僅僅依靠修理自行車獲得微薄的收入,但花錢仍然大手大腳,經常向父親索要零花錢。除了出入網吧,每天放學後還在校門口的小攤買上幾袋自己喜歡的零食,而當疲憊的父親要她打一盆洗臉水、取一條毛巾時,她要麼以“正在做作業”為由懶得動手,要麼嘟嘟囔囔,沒有好聲氣。
一名小學5年級女生曾在日記中透露,自從年邁的奶奶住進她家之後,她從未主動拿出自己的零食給奶奶吃,而疼愛她的奶奶幾次為她買了零食,反被她認為“太次”、“老土”,並把零食扔進了垃圾桶……
真想不明白如今的這些孩子都怎麼了,這些“不孝之舉”屢見不鮮,但還有更讓人震驚、讓人難以接受的“不孝之舉”不時見諸報端,如辱罵父母、虐待老人……
一位16歲女孩的母親說:“我已經不指望年老的時候把她當做我生活的依靠,我隻擔心她的未來。因為不懂得尊重父母的人,必定得不到別人的尊重。”而一位一氣之下體罰了孩子的父親則說:“看到她竟然如此沒有孝順之心,真覺得耗在她身上的心血全白費了。我知道我不該采取這樣粗暴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不及時教育她,任憑她誤入歧途,那就是害了她。”
要知道父母是賜予我們生命的人。我們從呱呱落地到每一步的成長,父母都毫不計代價地犧牲了很多的時間和心血,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天下最無私的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情,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起碼的道德。
女孩要注意孝敬父母,是從點點滴滴做起的,並不是轟轟烈烈才是孝敬父母。作家畢淑敏曾言“孝心無價”:“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好’字。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淨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隻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都是等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