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請讓自己獨立和堅強(1 / 3)

獨立,才能贏得別人尊重

香港巨富李嘉誠,在教育孩子方麵很有見地。他非常注意對孩子人格與品性的培養。他的兩個兒子在八九歲時,李嘉誠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不僅讓孩子們列席旁聽,還可讓他們插話“參政議政”,主要是學習父親“不賺錢”、以誠信取勝的學問。後來,兩個兒子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了,想在父親的公司裏施展宏圖,幹一番事業,但被李嘉誠果斷地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

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在這方麵,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也堪稱楷模。

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兒子麵前,我不是總統,隻是父親。”他反對孩子們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他讓孩子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大兒子詹姆斯20歲時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後打電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遊泳回來吧!”無奈,兒子隻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後,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父親病故了,他們還都堅守在自己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日本思想家福澤渝吉說:“教育就是授人獨立自尊之道,並開拓躬行實踐之法。”又如陶行知所說:讓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才是英雄漢。然而,現在很多家長總是心太軟,對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攬,進行“一條龍”、“全方位”、“係列化”的服務,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白天接送,晚上陪讀,甚至是報考誌願。結果,獨生子女很難獨立,這種現象著實令人擔憂。因此,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應成為家長重要的必修課。

一位商界精英談起了他在美國的一段經曆:為了16歲的女兒能夠成才,就狠下心來把她送到一所離家很遠卻十分有名的學校去念書。那個稚氣未脫的小女孩每天都需要轉三次公共汽車,換兩次地鐵,穿越紐約最豪華和最肮髒的兩個街區,曆時三個多小時。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為了讓女兒考上世界名校,另一方麵也是由於這位成功的家長要培養女兒獨立生存的觀念和能力。

親愛的女孩,你要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一關,都要穿越這樣的危險地帶,否則就難以在這錯綜複雜、困難重重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人生道路是危險的,因為人生是個單行道,隻能走一次路線,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個人生都會遇到打擊或挫折。在感受了人世間的冷暖之後,你變得孤獨、寂寞,總有許許多多不能名狀的情緒要發泄。

這時。你應該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其實,你隻是在潛意識裏認為自己隻不過是一個“孩子”。也就是說,你還沒有獨立,不能獨自承擔更多的事情。所以你活得不順心、不積極,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我們在社會上生活、成長,麵對各種問題,需要克服許多困難。而這一切又隻能靠自己,因為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天助自助者,社會需要堅強自立的人,任何人都不願意與一個軟弱無力,隨時會倒在自己身上的人待在一起。隻有你能為自己負責了,你才可能更多地得到別人的幫助。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陪伴你一生一世,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獨立生活。一個嬌生慣養、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要想迅速地成熟起來,最好的方法是讓自己遠離父母,去過獨立的生活。

獨立的境界是美妙的,獨立的習慣卻是需要自己去學習和培養的。一個獨立的人,會獨立地麵對社會、麵對自然、麵對自己、麵對生活。一個獨立的人,會堅守信仰、保持自我。隻有這樣,才能夠在人生道路上不迷失方向,才能為人生的畫卷塗上一道亮麗的色彩。

可是,現在的女孩子,從小在家裏備受嗬護。“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長大後世界就沒童話,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長大,我寧願永遠都笨又傻……”一方麵,女孩子在一天天地成長,然而心態就像這首《不想長大》的歌裏所描述的那樣,拒絕長大。

曾經的童年,曾經的無憂無慮,曾經的美好,是在很多成年人的關愛、嗬護下度過的,一旦長大,都隨著成長而消逝,不得不擔負起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工作、無盡的競爭、無盡的壓力。是的,女孩是需要依靠的,女孩的依賴性是遠遠強於男孩的,但是女孩更需要獨立。就像長大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一樣,獨立也是女孩成長的必由之路。

女孩的獨立,表現在方方麵麵,切不可想當然地以為在家的時候可以依靠父母,長大成家以後就依賴丈夫了。其實不然,不管你有多大,獨立都是上上之選。

所以,親愛的女孩要明白,女孩的獨立不僅僅是成長的需要,更是因為隻有有了這份獨立,這個女孩才有吸引力,才有永遠新鮮的魅力。

女孩,自食其力創造美好生活

如今,在年輕人中出現了這樣一個群落:他們年輕力壯、不少人還受過高等教育,可尚未就業便開始失業,或者在就業與失業之間不斷遊走。有的幹脆不就業,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吃完午飯,打開MSN、QQ開始上網聊天。聊累了,約三五好友到KTV高歌一曲,或到網吧跟遊戲做廝殺。

這些人早已長大成人,卻賴在家裏不想出去工作,心安理得地吃著父母的積蓄。他們認為,在家裏吃老人的、用老人的都是應該的,做父母的就應該俯首甘為子女“牛”。

有這樣一幅漫畫:一位老人,瘦骨嶙峋、步履蹣跚、苦不堪言地背著自己的孩子。孩子身上都是沙袋,大沙袋上分別寫著“大學”、“就業”、“買房”、“結婚”以及“育子”的字樣,小沙袋更是不計其數。這就是正在流行的一種特殊家庭的真實寫照,有人用“啃老”來形容這個群落的狀態,並戲謔地稱這些人為“啃老族”。

正值青春的年輕人居然甘心做“啃老族”,在父母的庇護下生存,卻沒有想到,這種狀態是否能持續一輩子。其實,靠誰都不如靠自己,隻有自己能自食其力,才是最可靠的。

從前,有一個生活十分窮困潦倒的人。他既無一技之長,又沒有謀生的手段,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每天隻靠乞討度日。因他天天乞討的就是那麼幾個村落和那幾戶人家,所以乞討的時間長了,便令人生厭。於是,誰也不願意再給乞丐食物,他隻有忍饑挨餓的份了。

就在此時,有個姓王的獸醫因家裏的活太多,忙不過來,需要找一個幫手。這個乞丐便主動找上門去,請求給王獸醫打雜工,以此換取一日三餐。王獸醫當即答應了他的請求。這樣,他再也不必漂泊流浪,乞討和露宿街頭了。有了安定的生活,他的日子變得充實起來,幹活也格外賣力。

可是,有人在一旁恥笑他。這個昔日的乞丐,平靜地回答說:“依我看,天下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寄生蟲,靠乞討度日。過去,我為了活命,忍辱負重去乞討,如今我能幫王獸醫幹活,用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這又怎麼能說是恥辱呢?”

乞丐的一席話,讓廣大村民很是感慨。大家對這個“乞丐”自食其力的行為,開始刮目相看了。

的確,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自食其力的好。無獨有偶,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木沙的青年,遠離家鄉,四處流浪,但又遊手好閑,大事做不成,小事不願做,每天討些殘湯剩飯糊口度日。

一天,他來到一個院內長滿鮮花的人家。還沒等他敲門,屋主人剛好走了出來。他來到木沙跟前,打量了他一番,笑著問:“年輕人,你有什麼家業嗎?”

木沙不好意思地說:“我哪裏有什麼家業。我隻有一條能將就睡覺的氈子,一隻用來喝水的碗,一根用來打水的麻繩。”主人笑嗬嗬地看著他又說:“噢,是這樣啊。年輕人,去把你的這三樣東西拿來吧。”

沒過多久,木沙拿著那三樣東西來了。主人和木沙一起到市場上將三樣東西賣掉,然後買了一把斧子,一起回到了他家。他讓妻子做了飯,叫年輕人吃得飽飽的,又給他包上了一些幹糧。然後,在他腰中纏了一條長繩子,把斧子交給他,打發他上山去砍柴,並約定半個月後再來這裏見麵。

按照主人的指點,木沙到山裏砍了許多柴禾,背到集市上去叫賣。每天如此,他不但吃飽了肚子,換了身新衣裳,而且口袋裏還有了積蓄。這時他才明白主人的意思。他心裏很感激,是主人教會了自己應該怎樣過日子。

半個月過去了,木沙如約來到了主人家裏。主人十分高興地接待了他。兩人寒暄了一陣,年輕人敘說了自己感激的心情,還說以後再不過遊手好閑的日子了。

主人聽了,意味深長地說:“與其乞討度日,不如自食其力。”

年輕人連連點頭稱是。

親愛的女孩,從這兩個故事裏,你應該能體會出:依靠自己的勞動取得的生活才是光榮的,才是值得自己依靠一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