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自己的青春
人生最美好的季節莫過於青春年少。的確,青春是人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交接點。每個人都擁有青春。但是,如何真正地把握青春並非易事。我們要學會珍惜青春,為青春奮鬥。
青春如夢,要想讓它成為美夢,我們就必須珍惜青春。要知道,青春短暫,很快就會從你手邊流走,而珍惜青春,就意味著充實的人生就在不遠的前方等著你。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並非每一個人都能珍惜青春。當青春到來時,有的人還處在少年時代的無憂無慮之中,沒有領悟到青春的價值,結果任青春漂流而去;有的人把大好的時光耗在無意義的享樂上,沒有感悟到青春的意義。結果在與青春告別時,事業的倉庫是空空如也。
青春是別人無法奪去的內在財富。人生富有,要從青春時期開始積累。沒有意識到青春的價值,人生就好像是落了潮的荒灘;沒有珍惜過青春年華,人生的火焰就會像黯淡的殘燭。如果青春不是在搏擊與進取中度過,人生的回憶便是一杯平淡的白水。雖說青春會在時間的洗禮中悄然逝去,但是,青春時期創造的社會價值,卻會像陣陣花香一樣飄在人生的征途上,讓你歡喜、愉悅。
組成青春光環的是每一分鍾的耕耘和付出。為了留住青春,就得珍惜生活賜予我們的每一分鍾;為了永葆青春,就得開拓進取,不斷創新,不斷前進。古人說得好:“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隻要我們珍惜青春,理想就一定能閃爍光芒。
時光流逝,不知不覺我們已身處人生中最黃金的年齡。因為這時正是由少年變為青年,由孩子變成大人的臨界點,我們有著比孩子們多一點的成熟與思想,又有著比成年人多一點的童稚與調皮,有如此的性格優勢,我們難道不該珍惜青春,珍惜這如水的年華嗎?
時光流逝,不管我們想什麼,做什麼,都應該對得起眼前如花似錦的青春,都不該浪費每分每秒不分晝夜嘩嘩流過的時間。讓我們珍惜青春,共同期待明天會更好。
青春是人生的驕傲,夢想是人生的動力。在這黃金般的歲月中,如果青春不燃燒起來,放出光亮,人生中的任何東西都會失去魅力。文學家巴爾紮克曾經說過,“沒有理想的青春就像沒有太陽的早晨。”沒有太陽的早晨,多麼冰冷,多麼灰暗;沒有理想的青春,又是多麼空虛,多麼無望。若要人的一生過得充實、有意義,我們就應該珍惜青春,追求夢想,讓自己的生命綻放出七彩光芒。
青春猶如夢一場,如此短暫。然而,擁有青春,就擁有了一個夢想和奮鬥;擁有青春,就擁有了活力與生機;擁有青春,才會擁有完美的人生。對待青春,我們唯有珍惜。
沒有青春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莎士比亞說過:“人的青春是短暫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過這短暫的青春,就顯得太多了。”然而,還是有許多人不知青春歲月之短,荒廢學業,沉迷於網吧,為追求時尚,穿名牌,買數碼,相互攀比,讓自己的青春白白虛度。
那麼,該如何珍惜青春呢?首先,要製定一個切合實際的目標,讓青春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中閃光。其次,多做點實事,不要讓自己總是沉浸在虛擬的電視或網絡生活中,要做能不斷提高自己技能的當然也是自己感興趣的事,以期將來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步。隻有這樣,青春才有真正的意義,我們才算珍惜青春。
親愛的女孩,我們應奮發圖強,持之以恒,珍惜自己的青春,把握自己的夢想,創造輝煌的明天。
從唯美的偶像劇中抬起頭來思考
近年來,青春偶像劇一片繁榮,各種各樣以“偶像劇”標榜的電視劇讓人眼花繚亂。每年都會有幾部堪稱“經典”的偶像劇橫行電視、網絡等媒體,受到眾多青少年的熱捧,並由此引發對偶像劇中人物的“偶像崇拜”。
什麼是偶像劇呢?維基百科中對偶像劇的定義為“集數不多,一般在30集以內,大量啟用麵貌俊美的演員、符合社會流行的造型服飾,並以細膩的愛情戲為主,且主要場景為現代的時裝電視劇”。據不完全調查,我國多數青少年每天看電視的時間達到3小時以上。據電視收視率調查顯示,在晚上黃金時段,4至14歲的孩子在中央電視台1套的平均收視率在2006年為5.5%,也就是說僅這一個頻道在這個時段就有約1400萬的未成年觀眾。在節假日,收看電視的青少年還會更多。小學生們每星期的收視時數上升為17.3小時,比2005年全年多花15.6小時,平均一年就得在電視上花費近1000小時的時間,而這其中又有多少時間是在觀看偶像劇呢?另外,除了電視上播放的偶像劇集,網絡的普及也為風靡的日韓、歐美等國外劇集提供了便利,“在線看偶像劇”也為眾多青少年所青睞。
有學者認為,“偶像崇拜”是個體成長當中帶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現象,因此要求青少年拒絕偶像劇是不現實的。電視工作者應當做的不是取消偶像劇,而是為青少年提供盡可能優質、高水平的偶像劇。隻有將“偶像”塑造好了,才有可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真正的偶像,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
而且,偶像不要定義在青春泡沫劇上,偶像也不能定在偶像劇的主角上。其實我們周圍有很多偶像,隻是你沒有注意而已。我們應該善於發現自己周圍的榜樣,而不要沉迷於不現實的偶像劇中。
有人如是說:“預測一個少年的未來,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最喜歡的人是誰。”
“學會崇拜,和偉人生活在一起,對於塑造孩子的未來,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這些無非說明了榜樣對人們的力量,可以說,有了榜樣,就有了一種追求,一種動力。它會在你的心中燃起一把火,將要燃燒出你的生命之光,會讓你的眼睛看得更遠,讓你的腳步邁得更加有力。認識了榜樣,就有一種無窮的力量在圍繞著你,推動著你。
我們從小就有過許多榜樣,長輩的童話故事裏有著太多太多美好的故事,一顆顆美麗的心靈在我們眼前跳動。老師的課上也不乏英雄人物,他們的故事鼓勵著我們走過了成長的歲月。當我們開始獨自麵對這個社會的時候,多種多樣的文化衝擊著我們的觀念。那麼,我們要給自己樹立一個什麼樣的榜樣呢?
徐本禹是一個榜樣,他把本該讀研的時間奉獻給了西部的教育事業,用自己的青春書寫了一卷美麗的圖畫。
劉翔是一個榜樣,他不斷超越,永不言敗。他是一麵奔跑的旗幟,將崛起的中國形象深深地烙刻在世界的視野。
在字典中,“崇拜”的意思是尊敬、欽佩,偶像則是比喻盲目崇拜的對象,可是,對這兩個詞,十幾歲女孩的理解卻和實際有很大的反差。
十幾歲的女孩,生活是最富活力的,喜歡時髦,喜歡刺激,喜歡轟轟烈烈,喜歡精力充沛。崇拜的對象大都是明星,在女孩們的心裏,偶像明星便是崇拜的對象,你們崇拜他劇中完美的愛情,崇拜他們的漂亮和帥氣,崇拜他們的歌曲和影視劇,崇拜他們的言行舉止。
但是,隨著物質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充實,環境的改變以及感情認同的疏離,使得越來越多的你們對於傳統榜樣的認同越來越淡漠,開始沉迷於舞台上的霓虹閃爍。當然,我們的社會需要多種多樣的榜樣,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念也有助於社會的正常運作,但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感官上的刺激,更需要一種能夠打動我們的力量,一種植根於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一種可親、可敬、可信、可學的人生道德楷模,一種抗拒平庸,立誌進取的永不過時的力量。
親愛的女孩,你該選擇怎樣的偶像,選擇誰來做你的榜樣呢?要記住,榜樣給人力量,而不是表麵的東西,榜樣的力量是積極的,而不是那些膚淺的追隨。親愛的女孩,要給自己選擇一個值得自己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讓自己從榜樣中接受鼓舞,汲取營養,讓自己走向充實,走向偉大。
做一個有目標的女孩
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叫比塞爾。它靠在一塊不大的綠洲旁,從這兒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晝夜的時間,可是在英國皇家學院的院士肯·萊文在1926年發現它之前,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沙漠。據說他們不是不願意離開這個貧瘠的地方,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來。
肯·萊文用手語同當地人交談,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的:從這兒出發,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為了證實這種說法的真偽,萊文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去呢?肯·萊文感到非常納悶,最後他決定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們準備了充足的飲水和食物,牽上兩匹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設備,隻拿了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一塊綠洲出現在眼前,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沙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極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許多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告訴一個年輕人說:“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最亮的星星走,就能走出沙漠。”
年輕人照著去做,3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不難悟出,在生活中,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功,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正確的指導方向。而這指導方向,就是我們常說的目標。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就隻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永遠到不了任何地方。所以說,目標很重要。
富蘭克林說:“你真的能成為你想象中的那種人。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英國諺語說:“對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沒有目標,你將沒有原則,沒有動力,你將陷入各種矛盾衝突中而不能自拔,你將遇到一點小小的挫折就一蹶不振,輕言放棄。
親愛的女孩要明白,給自己設立目標,可以使我們產生積極性,目標既是我們努力的依據,也是對我們有效的鞭策。目標給了我們一個看得著的射擊靶,努力去實現這些目標,你就能產生成就感。明確了自己的航向,我們才能順水順風,全速前進,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一次,在高爾夫球場,羅曼·皮爾在草地邊緣把球打進了雜草區。有一個青年剛好在那裏清掃落葉,就和他一塊兒找球。當時,那青年很猶豫地說:
“皮爾先生,我想找個時間向你請教。”
“什麼時候呢?”皮爾問道。
“哦!什麼時候都可以。”他似乎頗為意外。
“像你這樣說,你是永遠沒有機會的。這樣吧,30分鍾後在第18洞見麵談吧!”皮爾說道。30分鍾後,他們在樹蔭下坐下,皮爾先問他的名字,然後說:“現在告訴我,你有什麼事要同我商量?”
“我也說不上來,隻是想做一些事情。”
“能夠具體地說出你想做什麼事嗎?”皮爾問。
“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我很想做和現在不同的事,但是不知道做什麼才好。”他顯得很困惑。
“那麼,你準備什麼時候實現那個還不能確定的目標呢?”皮爾又問。
青年對這個問題似乎既困惑又激動,他說:“我不知道。我的意思是有一天,有一天想做某件事情。”於是,皮爾又問他喜歡什麼事。可是,他想了一會兒,卻說想不出有什麼特別喜歡的事。
“原來如此,你想做某些事,但不知道做什麼好,也不確定要在什麼時候去做,更不知道自己最擅長或喜歡的事是什麼。”
聽皮爾這樣說,他有些不情願地點頭說:“我真是個沒有用的人。”
“哪裏。你隻不過是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或缺乏整體的構想而已。你人很聰明,性格又好,又有上進心。有了上進心,才會促使你想做些什麼。我相信你能有所改變。”
皮爾建議他花兩星期的時間考慮自己的將來,並明確自己的目標,不妨用最簡單的文字將它寫下來,然後估計什麼時候能順利實現,得出結論後就寫在卡片上,再來找自己。
兩個星期以後,那個青年顯得有些迫不及待,至少精神上看來像完全變了一個人似的在皮爾麵前出現。這次他帶來了明確而完整的構想,他已經掌握了自己的目標,那就是要成為他現在工作的高爾夫球場的經理。現任經理五年後退休,所以他把達到目標的日期定在5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