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寬容。社會交往不能搞“清一色”,要結交不同特點、性格、身份、層次及持不同意見的人,因而寬容十分重要。要學會適應不同人的需要,能夠聽逆耳之言,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容忍別人的過失和無禮,善於“化幹戈為玉帛”。遇到問題,多一點自我批評,對領導多一點理解和體貼,學會照顧領導的麵子,學會給人下台階,保持和諧的氣氛。
四要“投入”。關係也是財富,有投入才有產出。感情投資,包括精神的和物質的,但主要是精神的。宋人楊時“程門立雪”,就是以其熱誠感動了程老夫子而建立親密師生關係的。需要時候的投入,困難時刻的支持,最能激起感情的變化,加深友誼。辦實事是社會交往的主要手段,幫助對方解決實際問題、克服困難、渡過難關,是社會交往的契機。
五要長遠。既要著眼現實,還要著眼未來。要看得遠一些,長一些。要從工作的實際和發展出發,加強關係“掃描”,抓住未來的關係苗頭,精心培育,促進更多關係的發展。人情關係的建立,要既有“點”又有“麵”,保持廣度和精度。建立“關係庫”,發展關係網,要隨時列入你工作的議事日程。
優化關係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為了團結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而奮鬥。
5.成為領導的“密友”
業務部副經理薑旭發現自己的領導這幾天愁容滿麵、無精打采,本來很開朗的一個人,現在變得意誌消沉了;原來很快就能處理完的公事,現在到下班時還要剩下很多,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這勢必會影響業務部工作任務的完成,進而影響到整個公司的業績。
薑旭看到這些,真是憂心如焚。他從側麵了解了一下情況。原來,領導的妻子得了重病,住進了醫院,他白天上班,晚上去陪侍妻子。由於休息不好,再加上時刻擔心著病人,因而連日來已經是筋疲力盡、心力交瘁,白天上班自然沒有精神,工作效率也明顯降低了。
薑旭對領導的遭遇深表同情,他找機會與領導談話,請求暫且將領導的一部分工作交給他去做,好讓領導能夠騰出更多時間照顧病人。接手工作後,薑旭一絲不苟,力求將每一項工作都做得圓滿,遇到不明白或不熟悉的問題,他主動向領導或同事們請教。
在他的努力下,業務部的工作有了明顯起色,領導也露出了滿意的微笑。而薑旭本人也在工作中得到了更多的鍛煉。
後來,領導的妻子病愈出院,領導又開始安心工作了。每每談起這一段經曆,領導總是很感激地對薑旭說:“那時,多虧了你鼎力相助,不然的話,公司遭受損失不說,恐怕我自己也早已回家抱孩子了!”領導也不止一次地說,薑旭是一個很顧全大局的人。
通過這件事,薑旭得到了公司上下人的尊敬和讚譽,他和其直接領導更是成了工作上的好“搭檔”,生活中的“密友”。
還有一例。一天,徐濤的上司遇到了麻煩問題,他想盡各種辦法都沒有解決掉。頭腦靈活的徐濤看出了上司的困難,以關心的態度表達願和他一起想辦法。
盡管徐濤早已知道問題的答案,但他還是找來一些技術資料,與上司一起“研究解決”的方法。結果,如徐濤所預測的結果一樣,他讓上司先從技術資料裏找出了答案來。
問題解決後,徐濤明顯感覺到上司和自己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上司把他當成了“自己人”。
像薑旭和徐濤這樣,能在關鍵時刻承擔起責任,替領導分憂,顧全大局的下級,一定能得到領導的厚愛。
希望上司親近自己,下屬必須采取熱情的態度。對於上司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下屬如果能熱情地關心,想方設法為上司解決,那麼,上司自然會在心中將他當成朋友。
6.與領導“心心相印”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於不同的人,要運用不同的交往之道,隨機應變,才能做到事事順遂。在人際交往中,要想贏得上司的好感,就必須時刻留意上司的關注點,理解上司的心思,這樣才能對症下藥,把話和事投到上司的心底去。
然而,上司的心思往往捉摸不定,下屬必須下一番工夫才能揣摩出來。明白了上司的心思,就可以滿足他的願望,甚至還可以搶先一步,將上司想說而未說的話先說了,想辦而未辦的事先辦了,讓上司樂開懷。自然,上司對下屬的回報,也總是沉甸甸的。
蔣如鏡稱得上是民國官場上的後起之秀。蔣介石上台後,不少人造謠,惡意攻擊他。一時間,蔣介石的身世成為街頭巷尾的談資。政敵也聞風而起,想借此搞臭蔣介石。這樣一來,蔣介石的身世便成了他的一塊心病。
有人說,蔣介石本不姓蔣,是他母親王氏把他帶到蔣家的。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急於想弄清自己的祖先是誰。蔣介石的幕僚忙了起來,但搞出來的東西,蔣介石不太滿意。
時任宜興縣縣長蔣如鏡,是個有心人,他引經據典,走訪民間,決定給蔣介石搞個族譜。經過一番努力,蔣如鏡終於找到了可以取悅蔣介石的蔣氏祖宗線索。
宜興有一蔣氏望族,祖先蔣澄是東漢光武帝時的一個刺史,其父被封為將軍,曾顯赫一時。蔣澄死後,在宜興城內修建了兩所侯祠。
蔣如鏡牽強附會,考證出奉化蔣氏與宜興蔣氏同出一脈,於是,上書蔣介石並呈上家譜。
蔣介石一看,非常高興,原來祖上還有個將軍,還被封侯爵。有這樣顯赫的祖宗,蔣介石就成了將門之後,正符合自己最高統帥的身份;而且,不僅有史料記載,還有兩所侯祠作證,非常可信。
蔣介石馬上認了這個祖宗,並偕夫人到宜興去掃墓。
蔣如鏡的這一考證,比他送給蔣介石萬貫的財物更能取得蔣介石的歡心。試想,一個小小縣長,想見蔣介石一麵都特別難,如今卻成了總統府的座上客,真是一步登天。自此以後,蔣如鏡仕途平坦、步步高升。
在職場中,待人處世也應做到知己知彼,“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和上司相處時,就要根據上司的性格特點,做到有的放矢。
某些人認為,下屬隻要把分內事做好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操心上司的事。這樣一來,上司隻能把你當成一般的人,但是,如果你想上司之所想,與上司心連心,上司必然喜歡你,把你當成好朋友對待。
要是上司的工作進展得順利,你的工作也同樣好開展,因為你替上司分擔了憂愁,他必定對你感激不盡,作為回報,在事業上,上司會給予你特別的支持和關照。
明白了上司的心思,就可以滿足他的願望,甚至還可以搶先一步,將上司想說而不便說的話先說了,想辦而未辦的事先辦了,讓上司樂開懷。自然,你所得到的也定是沉甸甸的。
7.為領導排憂解難
作為下屬,不但要勤於工作,把各項工作做得圓滿些,還要敏於思考,善動腦子,把有關問題想得周到些,讓上司省心放心。
某公司部門主管由於辦事不力,受到公司總經理的指責,並扣發了他們部門所有職員的獎金。這樣一來,大家很有怨氣,認為主管辦事失當,造成的責任卻由大家來承擔,所以一時間怨氣衝天,主管處境非常困難。
這時,秘書站出來對大家說:“其實,主管在受到批評的時候,還為大家據理力爭,要求總經理隻處分他自己,而不要扣大家的獎金。”
聽了這些話,大家對主管的氣消了一半兒。秘書接著說,主管從總經理那裏回來很難過,表示:“下月一定想辦法捧回獎金,把大家的損失通過別的方法補回來。”秘書又對大家講:“其實,這次失誤除主管的責任外,我們大家也有責任。請大家體諒經理的處境,齊心協力,把公司業務搞好。”
秘書從中的斡旋,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按理說,這並不是秘書職權之內的事,但秘書的做法卻使主管如釋重負,心情豁然開朗。接著,主管又推出了自己的方案,進一步激發了大家的熱情,很快糾紛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秘書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是不小的,主管當然讚賞有加。對這樣一個勤於動腦、辦事周到的下屬,哪位上司不喜歡呢?
一個受歡迎的職員,對於上司考慮周到的問題,要嚴格按照他的布置去辦,使上司放心。
對於上司考慮不周的問題,要開動腦筋把事情做圓滿些,使上司省心。這一類事情如果沒有辦圓滿,責任當然不在下屬身上,但是,如果你能幫助上司出乎意料地將事情辦圓滿,上司會更加感激你、喜歡你,並在今後加倍地信任你。
對於上司沒有想到的問題,下屬要能夠想到。如果上司在,要及時提醒,引起他的注意;如果上司不在,更要及時主動地把上司沒有想到的工作做好。
對上司考慮錯誤的地方,下屬要及時幫助他糾正。上司的錯誤,不一定要他的上司來發現和糾正,聰明能幹的下屬同樣可以發覺和糾正。比如:有位廠長提出了不切實際的口號,科長全麵地分析了形勢,建議他采取一些積極的預防措施,避免廠長頭腦發熱而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這也是一種擔責分憂,因為這是在為上司減少以後可能出現的麻煩。為上司擔責分憂,這是下屬天經地義應做的事情。上司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公司,代表著全單位成員的整體利益,為上司擔責分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忠誠於事業、忠誠於整體利益。
作為下屬,不但要勤於工作,把各項工作做得圓滿些,還要敏於思考、善動腦子,把有關問題想得周到些,讓上司省心放心。
8.危急時刻,替領導補台
為領導“補台”,是每一個下屬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從個人感情上講,每個領導都喜歡有一個為自己工作上“查漏補缺”的下屬。如果你能與領導結為知己,在適當的時候,為他填補一些工作上的紕漏,維護領導的威信,對你自己的事業及前程當然大有好處。
某保健品廠研究所主任小陳,就是因為懂得為領導補台而“官運”亨通的。
數年前,小陳從某名牌大學畢業,被分到這家保健品廠。由於小陳學曆高,辦事利索,很快就從技術員調到廠研究所。沒幾年,又從一名普通研究員晉升為研究室主任。
他處事穩重,在關健時刻總能辦事到位,讓領導放心。
有一次,副廠長主持廠裏搞改革,經過認真的調研,出台了一套改革方案。由於設計時沒有兼顧好各方利益,政府主管部門沒有批準,致使整套方案“泡湯”,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這還沒完,政府主管領導要廠領導追究責任,陳主任說:“這套改革方案是在我的主持下完成的,其他人隻是具體辦事。”陳主任說這番話時,廠長、書記在了心裏。
第二天,主管的副廠長把小陳叫到他的辦公室,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著說:“陳主任,你真夠意思,出了紕漏敢於攬責任……”話裏話外的意思,陳主任自然是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