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本”時代,你的知識和技能在今天或許還是一大優勢,但在明天就可能陳舊過時了。這就像機體需要新陳代謝一樣,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一些新東西,以提高自己。重要的是,才能借此贏得領導的青睞,領導才會把重要的任務交給你。
1.打鐵先要自身硬
一個優秀的員工,必須明確自我修煉的重要性,並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樹根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將一個組織比做一棵大樹,那麼,組織成員的自我修煉就是大樹的根。生命之樹常青,全在於根係的發達。評價一個組織在本質上是否有競爭力,不是看這個組織取得了多少成果,獲得了多少收益,而要看它有多強的學習力。就像我們觀察一棵大樹的生長情況,不能隻看到大樹鬱鬱蔥蔥、果實累累的美好外表一樣,因為無論有多麼美好的外表,如果大樹的根已經爛掉,那麼眼前的這些繁榮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所以,學習力才是組織的生命之根。唯有學習力,才能精心培植組織之根,並讓根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堅強。許多公司致力於打造學習型組織,隻有這樣,才能在以後可能遭遇的種種風雨中挺立不倒。對員工而言,隻有擺正了學習態度,不斷加強自身能力,才可能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現。
在現代社會,人才是有時效性的。你隻能保證自己今天是人才,卻不能保證明天的你依然是個人才。知名學者楊福家教授提出,今天的大學生從大學畢業的那天起,他4年來所學的知識就已經有50%老化掉了。當今世界,知識老化的速度和世界變化的速度一樣地快。所以,為了使你在明天依然是個貨真價實的人才,一定要加強自我修煉的意識,不斷地學習。
人才競爭,實際上是學習力的競爭。對公司來說,是製度與企業文化的競爭;對個人而言,是自我修煉能力的競爭,是學習力和執行力的競爭。為適應組織的發展,一個優秀的員工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首先是向自己學習,即要不斷地自我反思。如一天一反思、一月一反思、一年一大改觀等,這一點如果做不好,工作中就會有失誤;在與人交往時,也不能真正做到“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其次是向周圍人學習。觀其言、察其行,去粗取精、由表及裏,嚴防被假象所迷惑而做出錯誤決定;真正做到自我而非他我,自信而非輕信,主動而非被動。
最後是向書本學習。世間書千千萬萬,我們應當既要廣泛涉讀,又要有選擇地細細品味,學習書本上前人及今人的寶貴經驗財富,不能無原則地排斥這些先進的東西。
毛主席曾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如果說技術是一本書,那麼花在這本書上的時間就是個人的人力資本積累。人力資本的積累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專門的學習,這要花費很多的學費和成本;二是組織機構在工作崗位上提供的學習機會,包括“實踐中學習”,這是不用付費的“搭便車”,是免費的午餐!關鍵在於,誰能抓住這種“搭便車”的機會,誰更用心、誰更勤奮。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可能是你的一大優勢,但若不堅持學習,你的知識明天可能就過時了。這就像生物體需要新陳代謝一樣,人們也需要不斷學習新東西,以提高自己的能力。隻有學到更多的東西,掌握更多的知識,用知識將自己武裝起來,領導才能將重要的任務交給你,你也才能保證及時圓滿地完成任務。
在競爭激烈的現實社會,領導者麵臨著更新觀念、提高技能的挑戰,他們需要終生地學習。同樣,作為公司的職員,也不能滿足現狀,隻有學到更多東西、掌握更多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才能讓領導滿意,領導才能對你委以重任。
2.更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孔子曰:“君子不患無位,患無以立。”換句話說,一個有修養的人不必擔心沒有職位,而應擔心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來做好這份工作。
洛克菲勒不選擇羅伯茨,而選擇芬頓擔當業務部長,其依據不是兩個人的經曆和素質,而是他們“不斷地學習”上的差異。汽車大王亨利·福特也曾說:“人若停止學習便會老化,不管是兩歲或是80歲;不斷學習令人保持年輕,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讓頭腦經常保持年輕!”亨利·福特深知,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前,我們處於日新月異的科技社會,不禁要叩問自己,我們的裝備足夠嗎?
信息社會,人們所從事的工作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不僅有工作內容的擴展,而且也有實現工作的手段的變化。為了讓自己成為職場上的“常勝將軍”,你需要的是不斷更新知識,不斷給自己“充電”。因為,決定未來走勢的不再是土地、勞工、資金,而是“知識”和技能。唯有不斷地學習、超越,你才能掌握進步觀念,確保長期的競爭優勢。如若不然,你就會大大地“貶值”,最終難逃被替代的命運。因為,在今天的勞動力市場上,時刻有千萬大軍“埋伏”在一邊,一旦我們喪失了競爭優勢,隨時將會被“替換下場”。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就拿當前的軟件工程師來說,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一種危機感,“我們必須堅持每天學習,否則明天就可能出現新的語言,而我們並不知曉”。有人甚至形容這個行業簡直就是“吃青春飯”:“很多人隻會看到我們現在的收入比較高,但是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為此付出的人力成本(如時間、金錢、精力)有多大。而且,將來如果我們繼續從事這個職業,隨著我們思考能力的不斷下降,隨時可能被新生力量替代!”
也許由於工作性質與行業特征的緣故,軟件工程師對不斷充實自己的感覺要比其他人更加迫切。其實,從事其他職業的人所麵臨的問題又何嚐不是如此呢?隻是有些人對此比較敏感,而有些人對此比較遲鈍罷了。
人的工作才能就好比電池的電量,會因為時間的流逝和不斷地使用而慢慢流失。所以,為了不使自己“貶值”,你得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即不停地學習。在學習中,你將不斷地獲得成長。
我們也許都有這樣的觀感:有些人總是能夠自己掌握職業走向,雖然他的選擇不一定正確,但一直以來他仍然是市場中的“搶手貨”;而另外有一些人可能在某個崗位上穩定著,表麵看是忠誠於企業,但實際上他可能是無奈之下的被動選擇。一個主動,一個被動,他們之間的差別除了學曆、天賦等不同外,更重要的可能還是後天不注重積累的結果。
太多的人感歎世事艱難,太多的人抱怨世界變化太快,但他們沒有認識到:他們隻是緊跟在時代的後麵,而沒有盡量主動地去引領時代,說得更實在一些,他們沒有主動去把握自己的職業生涯。
其實,擺在我們麵前的還有一種選擇,就是“主動出擊”——通過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資,通過提升自我價值,使自己在職場上擁有主動權。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掌握謀生的專業技能,及時更新自身知識結構,最重要的是,學習內容還要有一定前瞻性,注重創造思維方法的學習,注重素質潛能的開發訓練。
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己,這樣,你才能不斷地成長,公司才會器重你或給你加薪。要知道,公司關注的是你創造了多少價值,帶來了多大利潤,而不是其他。從人力資源的角度看,組織提倡學習和“充電”,能提升員工的工作能力,最終帶動組織發展。對於公司,這一點也尤為重要。
對於每位員工來說,提高自身價值,為自己充電,可以得到老板的賞識,何樂而不為呢?而事實上,老板們的這種態度,正是源於企業的長遠發展。因為,企業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在生存、發展和消亡之間做出選擇,隻有通過不斷增加人力資源投資,不斷獲取最新信息、革新技術和工藝,創造出新的業績,才能使企業立於不敗之地。
在知識經濟大潮不斷襲來的今天,學習已是組織或個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已成為職場中人的第一需要。我們必須抱定這樣的信念:“活到老,學到老。”
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己,這樣,你才能不斷地成長,公司才會器重你,或給你加薪。
3.能力源自於不斷地學習
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也可以說,學習是能力的基礎,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時時刻刻都處於學習的過程中,比如學說話、學走路、學做事等。
現實中,為什麼有的人事業輝煌,有車有房、腰纏萬貫?而有的人卻流落街頭,身無分文呢?如此大的差距,關鍵在於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區別。而一個人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勤於學習,是否善於總結經驗,以及是否善於用經驗指導實踐。
世界上一切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有關人的問題。而研究解決這些問題,又往往取決於人的能力。毛澤東曾說:“一切事物的因素隻有通過人,才能加以開發利用。”離開了人,一切事物都一文不值。
鬆下幸之助認為:“企業能否為社會做出貢獻,並推動自己興旺發達,關鍵在於人。”當今世界管理學大師德魯克也認為:“企業或事業唯一的真正資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開發人力資源。”
然而,什麼樣的人才是有能力的?這種有能力的人,要靠自己從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經驗,最後,他才可以慢慢擁有比常人高出一籌的能力。
從實踐到經驗,再從經驗到實踐,循環往複,從而使人的整體能力不斷得到提升。這是一個重要規律,也是一個普遍規律。絕大部分人都知道這個普遍法則,但由於他們沒有深刻認識,所以,對於實踐經驗就不夠重視。
在今天,不重視實踐經驗,成為一些成年人的一種不良習氣,進而也影響到許多青少年。很多人甚至在思想上不認為實踐經驗就是人的能力的組成部分,更不用說它是重要組成部分了。
許多人往往盲目地以知識排擠實踐經驗。在這一問題上,人們常常忽略了經驗與實踐最終是可以轉化為能力的。其實,在實踐中善於總結經驗,你就能從中學習到許多的東西。
一位名人說:“才智作為一種可能性,隻有通過知識和學問,才能付諸實現。”
4.學習,為你贏得機會
學習過程中,即便是資質平庸的人,隻要用心專一,假以時日,必有所成。相反,那些天資聰穎的人,如果心浮氣躁,用心不專,隻會辜負上天的厚愛,最終一事無成。
王五和趙六是高中同學,高考成績也不相上下,同時考入了某大學,但就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同時,王五的母親突患腦溢血,雖搶救及時保住了生命,但卻從此成了植物人,這無疑給本不寬裕的家庭造成了重創。望著白發愁眉的老父和躺在病床上的老母,王五決定放棄學業,以幫老父維持這個家的生計。為了償還母親治病欠的債,他決定出去打工。
在建築工地上,王五起初是個苦力工,由於有些文化底子,經理有意讓他到後勤處去搞搞預算,但後勤是固定工資,收入穩定但不高,王五就請經理給他安排一個賺錢多點的崗位。在工作期間,王五邊幹邊學,不恥下問,對不懂的東西主動請教。虛心學習,使王五在一年多的時間裏掌握了幾種建築工程必備的主要技術,但這隻是實際操作知識,王五又利用那點有限的休息時間,購置了一些建築設計、構圖識圖等有關書籍資料,開始在蚊子多、燈光暗的工棚裏學習。
王五偶爾與趙六通信,趙六在信裏給王五描述大學生活是如何如何豐富多彩。信上說,大學裏可以和同學處對象、進舞廳,同學們可以到校外去聚餐郊遊。王五寫信說自己打工的條件很苦,沒有機會上大學了,勸趙六要珍惜那裏優越的學習機會和條件。趙六回信說,在大學裏學習一點兒都不緊張,成績隻要不是太差,一樣可以拿到畢業證。
第二年,王五基本掌握了基建的各種操作技術和原理,漸漸由技術員提升為副經理。由於王五的好學肯幹精神,以及紮實的功底,公司試著給王五一些小項目讓其去施工。由於措施得當和管理到位,王五的每個項目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在這期間,王五仍沒放棄學習,自修了管理學課程,還選學了一些和建築有關的學科,完善他自己。
第三年,公司成立分公司,在競選經理時,王五以優異的成績競選成功,他準備在這個行業中一展宏圖、建功立業。
同年6月,趙六大學畢業了,由於平時學習不太刻苦,有幾科考得很不理想,勉勉強強才拿到了畢業證。因此,在很多用人單位選聘時,他都落選了,隻有一家小公司看中他,決定試用半年。由於剛畢業且在實習期,工資和待遇不高、工作條件也不理想,趙六很惱火。由於他工作業績不佳,且工作態度不端正,老板對他也不滿意,隻好解約,趙六失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