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誠”、“敬業”理念滿天飛的今天,你是否想過,這些理念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那就是“能力”。沒有“能力”,所謂的“忠誠”、“敬業”隻不過是一副空架子而已。夯實基礎,拿能力說話,才是一個人做好工作最的實在資本,是一個人行走職場的第一要素。
1.能力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有不少擁資百萬的大富豪,看見一個青年手頭有了10萬元資本時,就愛勸他自己去創業。當然,在那些富商的思想裏,用10萬元資本做一點小本生意,已算不得一樁難事。可是,那個青年究竟要不要聽他的勸告呢?
在這商戰激烈、競爭無情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勸那些沒有充分把握的青年,還是不要拿自己那筆有限的錢去孤注一擲。
如果一個人沒有創業的卓越能力,沒有堅苦卓絕、膽大心細的毅力——這些力量不是每個青年都能具備的——那他想開創起事業來,要想立得住腳、要想獲得成功,真是一件難事。
如今開店,單單廣告費一項,就已很可觀了。大公司單是每年的廣告費,就遠超過幾家小同行的全部資產。那些大型商場特地花高薪請人把櫥窗裝飾得富麗堂皇,以吸引每一個路人,但那些小本商人呢?他們的全部資產隻夠陳列百貨公司的一個櫥窗,哪裏還談得上“競爭”兩個字呢?
這裏,並不是故意想打消有誌創業者的激情;相反,非常讚成他們都能夠去獨立經營一番事業,隻要他們有勇氣和有把握。不過,根據過去許多創業失敗者的教訓,實在有些替他們擔心,希望他們特別小心一點罷了。如果你的確想做某種獨立的事業,在此勸你事前一定要好好地考慮一番。
任何青年人,為了要提高自己的地位,為了希望有自己獨立的一天,不甘長久屈居人下,而預備動手創業,他必須具有廣闊的胸懷和遠大的眼光。當一切危機困難襲來時,他必須努力奮鬥、衝破難關。遇到市場不景氣、生意蕭條時,他更得拚全力支撐,安全渡過難關。他一定得拿定主意:遇到任何險阻,絕不退讓;賣出任何商品,絕不存心欺蒙;支出去的每一筆費用,都不虛靡。這樣,他才能夠使自己的聲譽逐漸傳播開去。
創業真是一種最偉大的教育,唯有它能訓練出一個頭腦清楚、目光銳利、能夠自給自足的人。這裏,勸青年自己去創業,並非希望他們去賺得極大的贏利,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多學習些實際的知識,不斷地向外發展。
你看見過嗎?有許多人,當他們在做櫃員時,從未在各方麵顯露出進步與發展的痕跡,但當他們自己創業之後,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就突然顯示出極大的進步了。
一個青年,如果手頭隻有一筆小本錢,或連一點本錢也沒有,他想自己創立起事業來,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必須拿出自己所有的力量,他必須提高判斷力,充分地準備一下——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傾注在最有效的途徑上。
創業是一種最艱苦而實用的教育,實在比任何高等院校的課程更難學習,更難求得上進。如果一個商人不肯把所有的精力全部傾注進去,他是很難獲得良好成績的。這是一所最能培植出卓越人才的偉大學府!
小資本的創業青年,也有許多便利的地方:他們資本愈小,對機會也愈注意。因此,他們可以抓住許多次小機會,很快地發展開來,即使將來資本增加起來了,也因為他們已在資本小的時候,養成了謹慎精細的習慣,因此是不大會冒險的。這種小資本的創業成功者,是無時不在集中自己的精力、勇氣和決心向前發展的。他們在未成功以前,把自己的那一點小資本看得十分寶貴,比百萬富翁看他自己所有的家產還要珍惜。
通常,一個人開始創業時,對自己的每一分錢都須看得十分重要,都須用得非常適當。恰如一個在前線的戰士,對他僅有的一點子彈一定看得非常珍貴,必須使每一發都能擊中目標,每一發都能完成其使命。
況且,一個能自助的人,誰都願意幫助他。人們看見他那樣肯吃苦、肯努力,誰都對他肅然起敬,誰都願意去買他的商品,誰都願意替他做口頭的廣告。
一個青年,如果他很有成功的希望,更有令人佩服的才幹,懂得生意經,也有進貨的經驗、善於打算、為人又忠誠、做事又刻苦,即使常常遭遇障礙、缺少資本,實際上,他也早已具備成功的條件了。
一個有誌獨立經營的人,他必須永不存有依賴他人的心,他不能繞圈子、走冤枉路。他必須完全信賴自己,不求外援,自己支持自己。
2.憑工作能力做到高人一等
一個初入社會的人,當他的地位逐漸升遷時,他一定有不少機會,可以從各方麵學到一件事情的精髓。如果他能抓住這些寶貴的機會,他遲早必會獲得成功。一位老板說:“我的職員,沒有一個不是從最基層依次升遷的。俗語說:有益於職務,就是有益於自己。任何青年,如能在就業時就記住這句話,他的前途一定希望無窮。凡經我們考核任用的青年,隻要自己肯上進,都不難逐步獲得良好的位置。”
一個熟悉商情、經驗豐富的青年,在商界無處不可立足。那些企業家隨時都在向各處訪求克勤刻苦、敏捷伶俐、意誌堅強的青年。因為這種人事一到手,必千方百計地求得完美、求得迅速、求得成功。
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對商業情形,必須隨時體察,處處注意,必至研究得十分透徹才好。千萬不可疏失,學得一知半解就罷手。須知,雖小至微塵,也應仔細觀察;雖千辛萬苦,也應努力鑽研。這樣一來,一切中途的障礙,才可以一掃而盡。
不過很多人做起事來,喜歡避繁就簡,對其中麻煩、困難、乏味的部分,隨意趨避、不願接觸。好像那些打算占領敵人陣地的士兵,卻不願麻煩手腳去破壞敵人的炮台,結果,必被敵人轟得東躲西竄,無處安身。因此,一個希望成功獲勝的人,必須不分巨細,悉數決心征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去做才行。
這裏,有一句很好的格言,可以寫在無數可憐的失敗者的墓碑上:“隻因沒有好好地準備,所以糊裏糊塗地失敗。”有些人,雖然肯努力,但因他們事先沒有準備妥當,因此,不得不大兜圈子,以致一生都走不到目的地,達不到成功的境界。
在美國華盛頓的工商專利管理局中,有許多尚需改良不能應用的製造品也都去注冊。這些“發明家”真是毫無見識。他們雖有發明的天分,卻因學識不夠,不能把他的發明物改良成對社會和個人有用的東西,真是可惜。假使他們從前立誌深造,勤學不廢,當然不會使自己的心血功虧一簣。
有多少介紹職業的機關,都密密麻麻地登記著無數身強力壯、學問不錯的失業者。這許多人,多數因自己沒有上進的能力而停在中途,被人超越,失去了原有的位置。他們本來既沒有紮下很深的根基,後來又沒有充分地積蓄能力,遇到任何工作總是馬虎了事。試想,這種人還有誰願意與他合作?他還能做好什麼事呢?
西班牙有一句俗語:“人在心不在,穿過樹林不見柴。”這句話說得十分確切。有不少人,對手頭或眼前的事務,往往不知不覺。那些不肯求上進的人,如果與好學深思的人比較起來,優劣真是要相差天壤。往往有些青年,在一家商店裏已經幹了多年,對經商營業仍是一個門外漢,原因是他們做事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不留心任何與他接觸的事務;但那些精明幹練的青年,隻要做上三兩個月,對店中大小事務就了如指掌了。
有一位年輕人,起初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做了3年,薪酬微薄。在這3年中,他熟悉了事務所中的一切工作程序,同時還在一個業餘法律進修學院畢了業。另外一些在律師事務所做事的人,算起時間來,資格都已很老,可是他們毫無所獲,仍庸庸碌碌地賺著極微的薪金。同是在一個律師事務所工作,前者隻因立誌堅決,對事觀察仔細並能抓住業餘的些許空閑機會,努力進修,所以終於成功,但後者卻與他完全相反,很難有出頭之日了。
還有一位青年,為人忠厚、處事熱心,上班從未遲到,也從不偷懶,但是因為他反應不敏捷,從來不肯把新經驗、新的主意、新的理想裝進腦子,他隻知工作、不知充電,因而一直停在原職,未曾升遷過。
此外,還有極個別的青年,他們無時無地不在注意身旁的事務,無時無地不在專心學習,無時無地不在積累經驗,他們把自己的位置當做一所學校,盡力鑽研磨煉,所以進步極快、成績極佳。
一個前途有希望的青年,對自己的工作能力隨時都在磨煉,任何事他都要做得高人一等。他老是睜大眼睛望著一切接觸到的事務,務必觀察思考得完全明白才罷休。他無時無刻不抓住機會學習、磨煉、研究。他對有關自己前途的學習機會看得非常重要,遠在財富之上。他隨時都學習工作的方法和待人的技巧。一件極小的事情,在他眼裏,總覺得有學好的必要;對任何方法,他都要詳細研究考慮,探求成功的奧秘。當他把這許多事情都一一學會之後,他所獲得的,比起有限的薪金,真不知要可貴多少。他的工作興趣,完全集中於學習與磨煉上。
那些才智卓越的青年,一定會利用晚上的閑暇時間,把白天所見聞所思考的工作方法與應對技巧從頭研究一番,這樣一來,他所獲得的益處,真比白天工作所得的薪金大多了。他很明白,這些學識是他將來成功的基礎,是人生的無價之寶!
現在世上正不知有多少人在抱怨薪水太少、運氣太壞,他們不知道自己正身處一所廣博有益的學校裏,一切日後的成功,都要看他們不斷學習的成績。
一個前途有希望的年輕人,對自己的工作能力隨時都在磨煉,任何事務都要做得高人一等。他老是睜大眼睛望著一切接觸到的事務,務必觀察思考得完全明白才肯罷休。
3.有了本領,才能遊刃有餘
大家都知道,吳士宏如今已是職場名人,是“逆風飛揚”的代表。她在努力向上的過程中,以她應聘IBM那段故事最精彩。
1985年,吳士宏還是一個護士,聽廣播學英語的時間才一年半,她壯著膽子到IBM來應聘。兩輪的筆試和一次口試,吳士宏都順利通過了。
麵試進行得也非常順利。最後,主考官問她:“你會不會打字?”
“會!”吳士宏條件反射般地說。
“那你一分鍾能打多少字?”
“您的要求是多少?”
主考官說了一個數字,吳士宏馬上允諾說“可以”。她環顧了四周,發現麵試現場並沒有打字機。果然,主考官說下次再考打字。
實際上,吳士宏以前從未摸過打字機。當天麵試結束後,她健步如飛地跑了回去,找親友借來一台打字機,一頭紮了進去。沒日沒夜地練習打字,讓她的雙手累得連吃飯都拿不住筷子了,但她並沒有放棄。皇天不負有心人,一星期後,她居然奇跡般地達到了考官說的那個要求。
終於,吳士宏用她的實際本領贏得了這次難得的機遇。
職場是拿本領說話的地方!那些擁有真本領的人在激烈的競爭中,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斯蒂芬遜14歲時就參加了工作。當時,他在煤礦擦拭礦井抽水蒸汽機,後來又當上了煤礦的保管員,這使他有機會接觸到了更多的機器。
斯蒂芬遜感到,當時的運輸工作很落後,不能適應正迅速發展的煤礦業,他就想發明一種“強有力的運輸工具”。然而,他當時還是個文盲,鬥大的字不識一升,既然沒有文化基礎,那就從零開始吧。於是,他在夜校的一年級就讀……
為了更好地發明創造,他徒步1500多裏,來到蒸汽機發明者瓦特的家鄉,在那裏做了長達一年多的工。在工作之餘,他對蒸汽機構造的原理進行鑽研,並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開始進行煤礦運輸工具的發明。
經過一番潛心的鑽研,1814年他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機車。不幸的是,試車卻失敗了,他受到了誹謗和責難,但他並沒有灰心,而是繼續研究,並對其加以改進。
11年後,在英國斯托克頓至達靈頓的鐵路上,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機車“旅行號”試車成功。人們歡呼雀躍,慶賀火車的誕生。1829年10月,他駕駛著新製的“火箭號”參加了一次火車功率大賽,又獲取了勝利……
用本領說話才是最有力的聲音,斯蒂芬遜如此,下麵故事中的施萊曼也是如此。施萊曼當初隻是一家汽車製造廠的雜工,是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獲得了成長,並最終成為該公司最年輕的總領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