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保持一顆熱情的心。如果不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而僅僅是因為要生存才不得不去工作,那麼,你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做不出成績來,更別指望獲取領導的賞識。愛默生指出:“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件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情而成功的。”
1.工作狂vs懶散族
從工作的第一天算起,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最初是為了生存,後來是為了興趣,最後姑且說是為了理想吧。不過,把工作當做夢想的人,畢竟是“稀有動物”,他們是“工作狂”,他們有足夠的激情做好工作。那大多數的人呢?在日常生活中給自己一些獎勵,去喜歡的餐館大吃一頓,或者融洽一下家庭關係,陪太太到喜歡的商店逛逛,這樣該有多好!
說句實話,當下的社會還是很需要工作狂的,但我們也要看清,太多的人用畢生的努力隻換來了很普通的生活。這就像兩個人爬山,一個人永遠向往遠處的風景,一個人卻始終欣賞路邊的風景,誰更辛苦呢?
有位遊客,看見一個漁夫躺在海邊曬太陽,就問漁夫:“你為什麼不出海捕魚?”漁夫反問為什麼要出海捕魚,遊客說可以賣魚賺錢。漁夫追問賺錢幹嗎,遊客說可以買更好的網和更好的船,捕更多的魚,賣更多的錢。漁夫問要那麼多的錢幹嗎,遊客說那樣就可以不用幹活了。漁夫問不用幹活是為了啥,遊客就說可以永遠在海邊曬太陽了。最後,漁夫說出了最經典的一句話:“我現在不是在曬太陽嗎?”遊客的態度代表了“工作狂”的價值取向,漁夫則是“懶散族”的最佳代表。
如今是一個崇尚享樂、追求輕鬆生活的浮躁時代,勸說人們去做“工作狂”,似乎已變得不合時宜了。稱讚“你很懂得享受”,比說“你工作很拚命”,更能讓對方聽了心花怒放。正因為這樣,一些時尚雜誌才紛紛辟出專欄,關切地提醒“你太累了,該歇歇了”,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享樂的主題。這種享樂性宣傳導向,塑造出了一批批缺乏敬業精神的“懶散族”。
然而,如今我們是否真的富足到了可以讓人停下來好好享受的程度?我們的工作負荷是否真的到了急需“減負”的時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我們是否真的擁有不經努力就可輕鬆獲得成功的天賦?如果不是,我們怎可不做“工作狂”?
“工作狂”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不健康的方式,是因為他們吃飯沒準點、睡覺沒規律,但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對工作不滿的情緒甚至比沒有規律的作息更有損健康,而對工作的滿足感則對健康有利。”
你一定體驗過激情,當你投入巨大的狂熱時,往往不知道累也不知道餓,整天覺得精力無限,工作時間雖長,感到的卻是一種享受而不是壓力。相反,一種令人感到無能為力而沒有安全感的工作,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
西諺說:“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這頗能解釋為什麼在最新的一份調查中,有33%的美國人願意長時間工作,因為長時間的工作意味著經濟繁榮和更高品質的生活。為了成功,唯有竭盡全力。等待我們的當然並不都是成功和喜悅,但是我們最終會明白,那些奮鬥拚搏的日子正是追求幸福的過程,也正是我們希望擁有的美麗日子。
你當然有權選擇最輕鬆、最愜意的工作,但是,老板也有權選擇最敬業、最賣命的員工。如果對上司交辦的事務和其他部門商請的工作能推就推,慣以“這事我做不了”、“你還是找別人吧”這類借口來應付,最後你會發現,你已經成為企業裏可有可無的人了。
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拚命地工作。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捷徑,偷懶更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在特羅洛普剛剛從事寫作的時候,一個作家的建議使他受益終生,後來,他又把這句話送給了布坎南。他說:“如果你想成為名垂千古的作家,在坐下來寫作之前,先放一點鞋匠的黏膠在椅子上,有這樣的創作精神才有希望成功。”
一位金融家說:“一個銀行要想贏得巨大的成功,唯一的可能就是,它雇了一個做夢都想把銀行經營好的人做總裁。”原來是枯燥無味、毫無樂趣的職業,一旦投入了熱情,立刻會呈現出新的意義。
工作態度折射著人生態度,而人生態度決定著你一生的成就。你的工作就是你生命的投影。它的美與醜、可愛與可憎,全操縱於你之手。你從事的工作是幫助你自己實現夢想的工作,成功者知道在必要的時候必須超時工作。“二戰”期間的丘吉爾一天工作16個小時。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具有過人的精力,她是一個“靠自己的奮鬥獲得成功的女士”。她很少度假,每天睡眠不超過5小時,她從低微的下層工作開始,經曆了漫長的過程,成為歐洲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由此可見,先成為一個工作狂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成功的人,未必都很完美,也未必都很快樂,但他們有一種常人所沒有的特質,那就是拚命地工作。如果你想讓自己成為老板眼中最優秀的員工,就要讓自己形成努力工作的習慣。有人反對為了成功而把自己變成工作狂。工作狂的確使人生變得無趣,但大部分人必須先是工作狂,才能創出成功的事業。
成功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拚命地工作。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捷徑,偷懶更是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如果你想成為老板眼中最優秀的員工,那麼就讓拚命工作成為一種習慣吧!
2.點燃“瘋狂”的激情
滿懷激情就是對事業的全身心投入,換句話說,就是對事業的“瘋狂”追求,其內心湧動著一股“瘋狂”的激情。
李陽,畢業於蘭州大學力學工程係,是一位靠“瘋狂”精神取得成功的青年。
李陽有句格言:I enjoy losing face!(我熱愛丟臉!)他的成功故事便是不怕丟臉。“成功人的常態在普通人看來就是變態。”“越是艱辛我越興奮。”李陽如是說。
為了突破內向的性格,李陽決心用英語挑戰自我。從前,他最怕的是當眾說話,但又渴求當眾說話。一天,他總結自己的學習心得,撰寫成40多頁的演講稿,準備在全校做演講。演講當晚,用他的話說,“緊張得想嘔吐”。可是,他還是勇敢地登上了講台,氣喘籲籲地完成了演講,但卻意想不到地成功了。此後,李陽走出校園,在其他學校巡回演講幾十場,一時間成為蘭大的名人。
畢業後,李陽進了西北電子研究所,做了一名助理工程師。每天清晨,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衝到屋頂平台,朗聲喊英語。皇天不負有心人,一年半後,他從千餘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功地競聘為廣東台英文播音員。同時,他還兼任新聞播音員和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主持廣州電視台的英語新聞節目,成了廣州地區最受歡迎的英文播音員。李陽地道的英語還征服了老外,美國ABC廣播網、英國BBC、日本放送協會、蘇格蘭國家電視台、加拿大廣播電台都做過李陽的專訪。
一次,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首席顧問理查德·布什在廣州做重要演講,李陽因出色的翻譯受到了美國外交委員會主席漢密爾頓高度稱讚。美國總統特使、商務部長布朗訪問廣州時,李陽是唯一的中國翻譯。對於很多專業領域的翻譯,他照樣不失風範。1994年,世界移動通信國際會議召開,在27位同聲翻譯中,李陽更是讓同行刮目相看,因為發言內容中的專業名詞和術語十分多且難以把握。
“越是艱辛我越興奮,這就是瘋狂。”李陽隻用了一年多的學習時間,覆蓋了別人六七年才能涉足的領域。他經常提及一段話:“我不是天才。沒有天才,天才隻是我們肉眼看到的1\/6的冰山之尖,而那5\/6是泡在海水中的默默奮鬥,是挑戰、是征服、是瘋狂投入!我現在比你們強,隻是我比你們更瘋狂!”
的確,如果一個人能以火熱的激情,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去工作,那麼,他做什麼都不會覺得辛苦;相反,如果鄙視、厭惡自己的工作,那麼他一定會失敗。愛莉絲·凱最初是做推銷員起家,正是她的熱情,使她走向了成功,成為美國最成功的女企業家之一。
成功與其說是取決於人的才能,不如說取決於人的激情。激情,使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激情,使我們的意誌更堅強!
不要畏懼激情,如果有人以半憐憫半輕視的語調把你稱之為“狂熱分子”,那麼就讓他這麼說吧。源源不斷的激情,使你永葆青春,讓你的心中充滿陽光。讓我們牢記這樣的話:“用你的所有,換取你工作上的滿腔激情。”
源源不斷的激情,使你永葆青春,讓你的心中充滿陽光。請牢記:“用你的所有,換取你工作上的滿腔激情。”
3.飽含激情,勇往直前
激情,在心理學上的定義是對某種事物肯定的、強有力的、穩固而又深厚的情感體驗。
成功者與其他人有一個最明顯的區別,那就是成功者無論何時都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並帶著激情去工作。
他們即便是從事著最卑微低下的工作,對前途也充滿著期望;對自己充滿著自信;對自己的事業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因此,在工作中,他們時時保持心情愉快與豁達。當一個人充滿激情地工作時,他獲得成功的幾率和被老板重用的可能性就更大。
有一次,美國作家菲爾普斯走進一家襪子專賣店,一個不到17歲的少年店員迎麵熱情地問道:“先生,您要什麼?您是否知道您來到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好的襪店?”
那個少年從一個個貨架上拿下一隻隻盒子,把裏麵的襪子全部展現在菲爾普斯的麵前,讓他逐一鑒賞。
“請等一等,小夥子,我隻需要買一雙!”菲爾普斯有意提醒他。
“這我知道,”少年說,“不過,我想讓您看看這些襪子有多美、多漂亮,真是棒極了!”少年的臉上洋溢著莊嚴和神聖的喜悅之情,像是在向菲爾普斯展示他所信奉的宗教的玄理。
菲爾普斯立刻激起了對這個少年的興趣,反而把買襪子的事情拋在腦後,他略微猶豫了一下,對那個少年說:“小夥子,如果你能天天這樣,把這種熱心和激情保持下去,不到10年,你將會成為美國的短襪大王。”
正如菲爾普斯所言,不到10年的時間,這位少年就已成了美國家喻戶曉、赫赫有名的短襪大王。而成就他事業的關鍵,就是激情。
美國社會學家安羅·凱思認為,一個成功者應當具備10個方麵的素質和條件。這些素質和條件分別是:
——要有激情;
——要有很強的適應性;
——能夠專心致誌;
——能廣泛收集信息資源;
——能樹立起個人權威;
——要有堅韌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
——要有樂觀的精神;
——要有創造性;
——要有明確的目標;
——能有效地利用時間。
安羅·凱思把“要有激情”看做是所有這些素質和條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和條件。
激情掌握著一個人整個的身心,決定著一個人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方向。它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等穩固的動力定型密切相關。激情的價值取向,正是這個人的希望和目標。
帶著滿腔的激情去工作,能使一個人擺脫平庸,能使一個人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能激發一個人去執著地追求優秀、追求卓越。具有這樣優異品質的員工,走到任何地方都值得被重用,任何公司都會將其視為關鍵的人才。
飽含激情地工作,能使一個人擺脫平庸,能激發一個人去執著地追求卓越。
4.熱情的力量是無窮的
卡內基辦公室和家裏,都掛著同樣的一塊牌子。碰巧的是,哈姆阿瑟將軍在南太平洋指揮作戰的時候,在他的辦公桌上也掛著一塊牌子,這些牌子上麵寫著相同的內容:
有信仰就年輕,疑惑就年老;
有自信就年輕,畏懼就年老;
有希望就年輕,絕望就年老;
歲月使皮膚長出皺紋,但是,失去了熱情,就損傷了靈魂。
這是對“熱情”最好的讚美。愛默生說過:“有史以來,沒有任何一番偉大的事業不是因為熱情而成功的。”擁有了熱情,你在做每件事情時,都會充滿無窮的樂趣。不論從事何種工作,都會認為是自己的事業,並產生濃厚的興趣,不管工作有多麼辛苦,多麼勞累和艱難,消極因素也會變為積極因素,產生積極的行動和表現,並始終用良好的心態去認真執行。
要想在事業上有所作為的人,自信、勤奮、敬業、誠實等,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熱情更是不可或缺。
拿破侖·希爾說,熱情不僅能夠激勵自己積極主動地工作,而且,還具有“感染性”,能夠影響到和他有過接觸的人。在這方麵,拿破侖·希爾有過親身經曆。
一天,某男雜誌推銷員來拜訪他,希望他能夠訂閱幾份雜誌。這位推銷員向拿破侖·希爾呈上他手頭的雜誌,他冷若冰霜,麵無表情,沮喪地說:“你不會因為幫助我而訂閱《周六晚郵》,是嗎?”
結果就不言而喻了,拿破侖·希爾拒絕了他。這位推銷員沒有說出讓希爾訂閱雜誌的理由,又急於想把雜誌推銷給希爾,而且言辭毫無熱情之意,這是很容易被拒絕的。
半個月後,某女推銷員來拜訪拿破侖·希爾,她也是來推銷雜誌的。她提著一大堆雜誌,其中就有《周六晚郵》。她敲了敲門,被許可後,走進了希爾的辦公室。掃視後發現:希爾的辦公桌上放著幾本雜誌,書架上還有很多的雜誌和書籍。而希爾此時正在閱覽手中的稿件,並沒有要放下稿件的意思,似乎在暗示女推銷員,“我現在很忙,不希望受到打擾”。
這位女推銷員很聰明,見此狀,她並沒有急於表達此行的目的,而是看著辦公桌和書架,熱情地向希爾打招呼:“哦!看得出來,您很喜歡閱讀各種雜誌和書籍啊!”
希爾本以為女推銷員會攤開雜誌,向自己推銷的,但是,她並沒有這樣做。她簡短的話語和熱情的語氣影響了希爾,使得他不由得改變了初衷,放下手中的稿件,想要知道她下一步要做些什麼。
女推銷員來到書架前,取出一本愛默生的論文集,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她不停地談論著其中《論報酬》那篇文章,並且談論得是如此地生動有味,說了許多新的觀點,希爾覺得耳目一新,不再去注意她提著的那些雜誌了。
之後,女推銷員問希爾:“您收到的雜誌有哪幾種啊?”在得到答案後,她臉上露出笑容,把雜誌放到希爾的辦公桌上,對六種雜誌分別做了說明,並解釋他要訂閱這些雜誌的理由。《文學書摘》可以欣賞到最清新的小說;《美國雜誌》可以使讀者了解到領袖們最新的生活動態;而《周六晚郵》以摘要的形式將新聞介紹給讀者,是最適合像您這樣的大忙人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