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8月浙江省教育廳高調出台“減負令”後,省、市教育行政部門加強了對減負工作的督導,《教育信息報》等媒體也加強了對減負的宣傳力度。借用省教育廳領導的話說,這次減負是動真格的。
根據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要求,學校要召開家長座談會,聽取家長對學校減負工作的意見和建議。2010年12月3日下午,我校召開了家長座談會,就“減負增效”問計家長。“減負後,孩子的作業少多了,有時晚上8點半以前作業就全做完了。這樣,他就玩遊戲或看電視,還不如讓他多做點作業來得省心。”一位家長說的這番話引起了我的深思。
的確,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布置作業提出了“限時限量”的要求,教師是不能“觸雷”的。但是,現在學生隻做教師布置的作業,而不會自主安排學習的現象卻值得反思。這樣,很可能因為減負而使學生丟失勤奮學習的習慣,並有可能沉迷網絡遊戲或流連於精彩的電視節目,反而實現不了減負的初衷。
因此,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缺失這一減負中顯現出來的軟肋,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減負後應該采取的應對策略。於是,我就寫下了《警醒:“減負”中顯現的軟肋》,發表在2010年12月11日的《教育信息報·教師周刊》上。
從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角度考慮,減負是必需的。但是家長對減負的擔憂中所“暴露”出來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現實,顯示了當前教育中的一個軟肋,那就是相當多的學生處於“被學習”的狀態。他們沒有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沒有自主學習的能力。硬性學習的要求一旦降低,很少有學生能有效利用這“減”出來的時間。
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教育部門對學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次省教育廳的“六個嚴格”、“六項製度”,要求學校不折不扣地執行。此外,省教育廳還派出了督察組,到各地對減負的落實情況進行明察暗訪。
“減負”就像一場足球比賽,教育部門和學校的措施是上半場;但要確保球賽的勝利,還需要精彩的下半場。“減負”後,學生做作業的時間少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這些時間怎麼有效利用,就成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問題。學生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如何增加課外閱讀,社會如何為學生提供活動的場所,這些“減負後”的應對舉措都是值得考慮的。
從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來說,不減質是“減負”的前提,要走的是“輕負高質”的教學路子。但是,不少家長對“減負”並不看好,認為高考、中考指揮棒並沒有消失,現在的就業壓力又大,他們對“減負”心存疑慮。如果家長的觀念不能轉變的話,是非常可能出現“學校‘減負’、家長‘加負’”的情形,導致“減負”的效果大打折扣。
正是基於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薄弱、能力不強的現狀,家長們替孩子安排了很多補習班,進一步強化了孩子的“被學習”心態。社會上補習班的紅火,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