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這次,省教育廳對“減負”動了真格的,各級各類學校都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了,有了刪減教學內容的實際行動。對於“減負”中顯現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這一軟肋,必須努力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彌補。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首先,引領學生規劃人生。學校可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教育,讓學生不再為學習而學習,而是更好地認識到學習對自己人生的意義,把目光放得更長遠。比如學生今後想從事律師工作,那麼,讓他了解成為律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從現在開始可以做哪些準備。這樣,學生的學習就會有更加明確的方向感。規劃自己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擁有主人心態,提高自我學習意識和能力,終身受益。
其次,引導家長轉變觀念。出於可以理解的原因,很多家長比較短視,他們非常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學。至於孩子考上大學以後,今後要有什麼樣的發展目標,家長就很少考慮。我校有位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工作的家長,他本人是留美博士,他說就他們這一年齡段的人來說,現在最成功的並不是當年成績最好的人。他還舉了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例子。他曾應邀幫某位重點高中畢業的學生填誌願,按照估算的成績,是能考上浙江大學的。這位學生說了句讓他非常吃驚的話,其實選什麼專業是無所謂的,反正到了大學就不讀書了,而且班裏有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想法。
如此說來,就算是學生在“被學習”的狀態下取得優異的成績,考取好的大學,在今後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他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嗎?對於一個人來說,“自我教育”的能力是一筆終身財富。家長不能隻抓孩子的學習成績,還需要引導孩子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和明確的人生發展方向。
再次,多方合力營造環境。“減負”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切實提高學生多方麵的素質。因此,社會要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學生素質的全麵提高提供服務。比如,為學生的閱讀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學校的相關設施向學生開放。比如,學校為學生潛能釋放搭建平台,可組建機器人、航模、車模等興趣小組,籃球隊、舞蹈團、藝術團等各種學生社團,既可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也可以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
“減負”是需要在現實的框架下進行的。我們所有的改革不能等到高考改革了再去進行,我們要立足當下,多方形成合力,盡可能地為孩子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寬鬆的環境,促進他們的身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