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是相對於智商而言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個詞語,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最近,小說和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著實火了一把,《中國青年報》曾對此現象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作者認為杜拉拉升職的秘密其實就是情商,並戲謔地稱《杜拉拉升職記》給全民普及了一次情商教育。對於情商的培養,家長和學校都缺位了。
絕大多數人的智商是正常的。心理學家曾調查過40多名獲得諾貝爾獎的名人,研究證明,他們當中並不是所有的人從小就有很高的智商。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800多名男性進行了30多年的跟蹤研究。他們的結論是:成就最大與最小的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於智力水平,而在於是否有自信心、進取心、堅持心、不屈不撓、毫無自卑的堅強意誌和性格。凡是有成就的人,總是最勤奮、最刻苦的人。
很多家長都盼子成龍,望女成鳳,非常關心孩子的聰明度,注重培養他們的智商,努力使孩子學業有成。這可以理解,是無可厚非的。但家長們沒有想過,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能走出另外一條成功的道路。
目前在中科院材料所就職的海歸博士張一鳴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以全額獎學金進入英國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並獲得博士學位。據他父親——寧波市中小學德育研究會會長張駿樂介紹,自己的孩子天資平平,並沒有過人之處。張一鳴在小學時經常被“關夜學”(寧波方言,意即因學習不好放學後被老師留下),中學也是“中下遊”。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張駿樂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憂心忡忡,他在培養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上麵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張一鳴不斷得到發展,在大學拿到了二等“獎學金”,到碩士時變成了一等,最後拿到全額獎學金去了英國留學。
就算以最功利的因素來說,對於中考、高考等重大考試,心理狀態等非智力因素對於考生能否正常發揮甚至超水平發揮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心理調整能力、意誌力、耐挫力、自我管理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對於一個人的終身發展來說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使自己的孩子嬌生慣養,一碰到挫折就束手無策、怨天尤人,這樣的孩子是很難應對將來激烈的社會競爭的。現在一些大學畢業生連去找工作都要父母填表格,將來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嗎?
智力因素為成功提供了可能性,非智力因素則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樣重要,相得益彰,不能顧此失彼,這是常識。但在現實中,很多人對常識熟視無睹,因違背常識而吃了苦頭。過於關注智力因素方麵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在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卻恰恰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這一點更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