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別讓非智力因素輸在起跑線上(1 / 2)

2011年2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教育部基礎教育司一司王定華副司長表示,人生猶如一個長跑,起步的早晚並不能影響一生的發展,因此,“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值得進行大肆地宣傳和推廣。而不少媒體報道的時候,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進行“忽悠”報道。因此,“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究竟是不是“忽悠”,一下子又成為了一個熱議的話題。

其實,“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正是因為很多家長把此奉為信條,才出現了很多違反教育規律的事情。當然,家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育行政部門和主流媒體的引導也非常重要。事實上,現在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主要指的是智力方麵的,但是,非智力因素方麵,很多家長和老師恰恰是忽視了。

2010年6月4日,當看到《人民日報》上刊登了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溫儒敏的《“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是誤導》一文後,我結合多年的思考,寫下了《別讓非智力因素輸在起跑線上》一文,發表在2010年6月19日的《教育信息報·教師周刊》上。

溫儒敏教授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極大地影響和製約了千百萬家長,幾乎成為“集體無意識”。事實上這是一個錯誤的口號,沒有經過科學的論證,且可能誤導幾代人。

此文在《人民日報》上一刊登,“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似是而非的口號便再次引發了熱議。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認為“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一句教育口號,而像是一則“商業廣告”,如果說是家長集體無意識,那也是迫於無奈的無意識。

天價幼兒園、幼兒雙語教學、全民學奧數、形形色色的培訓班,家長舍得投血本,孩子被過度“綁架”,“童年恐慌”的現象越來越引起學者的注意,“拯救童年”也成為不少有識之士的共識。近幾年來,雖然不少學者從各方麵批評“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有資料顯示,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市場分析人員預測,學前教育的市場規模在2013年將達到990億元人民幣。

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我過去考不上北大,隻上了江蘇師範學院,但我今天完全可以去當北大的教授。”起跑線上暫時落後,並不意味著一生的落後。人的一生並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鬆賽,起跑線上是否領先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就會發現目前所關注的問題基本上都是與智力因素有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情緒、情感、意識、性格、興趣等)的開發被忽視了。

現代心理學、教育學的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個人能否成才,有所成就,往往和他的智力水平高低不完全成正比。人的學習和成才過程,是一個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相互影響,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的過程。

現在的家長出於各種目的,對孩子的智力因素開發非常重視,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把孩子打造成為各種專才。當然,如果孩子本人願意,也不是什麼壞事,但相比較而言還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養更為重要。即使孩子學習了某方麵的專長,但不具備非智力因素,今後仍可能會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