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我在《中小學管理》2012年第1期上看到時任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陶西平先生撰寫的《呼喚有效作業》一文,深有同感。在文中,陶西平先生提到,他曾經問過一位校長:你了解過老師都留了什麼作業嗎?這些作業是不是都有必要?多數學生要用多長時間完成?作業的效果怎樣?結果那個校長很尷尬地說:我沒有認真調查研究過。
的確,很少有教師對作業認真地進行過研究,很少有教師去考慮自己布置的作業究竟有沒有用。這樣在現實中,學生做的不少作業都是無用功,一些教師還是樂此不疲地布置一些無效作業。
事實上,學生負擔過重有多方麵的原因,不能隻把板子打在教師身上。雖然說減負是一項係統工程,但是教師還是可以有所作為,布置“有效作業”就是一劑良方。
上海各區縣教育局作出的“作業教師先做”的減負承諾,主要是讓教師親身體驗難易程度,掌握耗時情況。
顯然,從“有效作業”的角度來看,“教師先做”的確有重要意義。但是,“教師先做”不能機械化,不能成為形式。以前教師布置作業要抄到黑板上,或者是自己刻蠟版。這樣,教師布置作業要花很多的時間來準備,因此,作業大多是教師精選出來的。而現在,除了有各種現成的作業冊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剪刀”加“糨糊”的方式來布置作業,甚至可以通過網絡下載來布置作業。隨著布置作業的“信手拈來”,很多教師布置作業時少了一道精選的程序,作業量自然就大而無當了。
站在教師的角度來看,布置過量作業的初衷似乎是為了讓學生取得更高的分數,但事實上,作業並非多多益善。《人大複印資料·中小學教育》2009年第1期轉載了一篇題為“課業負擔與學業成績關係的實證研究”的研究報告,該研究顯示課業負擔與學生成績沒有明顯關係,如果有,也是低度負相關,作業負擔過重的學生成績不但不好,反而有下降的趨勢,真可謂“過猶不及”。
作業本來就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備課、上課、改作業、輔導、評價是教學的五大常規工作。教師布置作業也須從“粗放型”走向“集約型”,要在提高效率上下功夫。作業要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在布置、批改和反饋這三個環節都做到位,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因此,布置合理的作業應該納入到教師備課的範疇中去。
學生作業越多,教師花在批改作業上的時間也就越多。如果教師把批改作業的時間花到精選作業上,則能取得一舉多得的效果。教師布置作業時“未雨綢繆”,一方麵可以了解作業的難度,另一方麵也可以為更好地講解作業做準備。
教師在布置作業上還要因人而異,可采用基本作業加彈性作業的方式,而非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另外,對於學生的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及時反饋,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樣,可以使作業發揮出最大的效果。
希望有更多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有效作業”進行積極的探索,隻有這樣,教師和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輕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