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名校”情結背後的名師成長困惑(1 / 2)

2008年8月18日,《中國教育報》“讀者版”刊發了一篇題為“名師賦閑為哪般”的文章。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些教師獲得名師稱號後或者評上高級職稱後,便在專業發展的道路上停滯不前,並沒有真正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於是,“名師賦閑”的話題一下子成為了當時的一個熱門話題。《中國教育報》也因勢利導,開展了有關這方麵話題的討論。

當時的我也很關心這個話題,於是寫了篇《“名校”情結背後的名師成長困惑》,從名優教師評選中過於注重為學校揚名而忽視發揮輻射作用的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認識。這篇文章後來發表在2008年9月8日的《中國教育報》上,並被多家網站轉載。

現在,“教師是學校最寶貴的財富”、“教師是學校發展的關鍵”等理念越來越成為教育界的一種共識。各級教育部門也在大力推進名優教師隊伍建設,為廣大教師鋪設各種各樣的成才之路。但實際上,許多名師成名後要麼“名實不符”,要麼大量閑置,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

“名校”邏輯作祟

在一所學校裏,名師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授予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和教學名師等榮譽稱號的教師,另一部分是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

現在,無論從教育部門還是從學校來說,都非常注重打造名師隊伍,教育部門更是大張旗鼓推行“名師工程”,可謂用心良苦。學校本應充分發揮各類名師的輻射作用,帶動全校教師的發展,這就是“興校”。而現實中,“興校”的作用還遠遠不夠,很多學校的領導把目光放在追求更多名師為學校揚名上,將參與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類名師評選作為學校提升知名度的法寶,甚至不少學校在校園中的醒目位置張貼名優教師的照片和簡介。

事實上,如果從名師對增強學校吸引力和提高知名度的角度來看,名師的確可以為學校揚名,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這所學校師資隊伍的建設情況。但是,正因有這樣的“名校”情結,使得一些學校隻在追求名師數量上下功夫,而忽視名師的後續培養。於是,名師賦閑或退化便成了一種必然。

名師再成長機製缺乏

“35歲以後不作為”是對教師評上高級職稱後無所追求的形象說法,也是名師賦閑的具體表現。很多教師在評上高級職稱後,確實止步不前。

其實,這是機製不完善造成的。對於獲得各級名師稱號的教師,每年考核和任期考核其實大多隻是填一份表格了事。對於校級骨幹教師而言,由於他們的名師之路還很長,因此這部分教師還有前進的動力。但是,對於那些已經獲得省、市級學科帶頭人等稱號的教師來說,似乎功成名就,已經沒有成長的空間了,因此他們就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