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名校”情結背後的名師成長困惑(2 / 2)

無論是獲得教育部門授予的名師稱號,還是因獲得高級教師職稱而水到渠成地享有名師稱號,對教師來說都是多年努力的結果。如果沒有相應的再成長機製,勢必會導致他們產生惰性。

按理說,如果有一套科學的名師再成長機製,這些名師除了對他們自身的專業成長有促進外,也會對學校其他教師有很好的示範作用。但是,現實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有著學科帶頭人或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在學校的作用甚至還不如一些普通教師,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

從成名前的“求索”,到成名後的“賦閑”,原本應該挑大梁的名師們,不僅未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不斷退化,這對學校乃至整個教育事業來說,無疑都是一種資源浪費。

從“量”的追求到“質”的轉變

當前,對於學校來說,推進名師的再成長是推進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學校師資隊伍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筆者認為,有三種途徑也許能改變名師賦閑的現狀:

首先,學校要轉變觀念,變“名校”為名師興校。這樣,在教師隊伍建設上,變單純的對“量”的崇拜到“質”的追求,要真正把名師的興校作用變得名副其實。少點功利心,多做點實事,真正發揮名師的專業引領作用,帶動全校教師發展,從而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其次,學校要營造氛圍,變“單飛”為“群飛”。一所學校需要名師來“名校”,這對提升學校的品牌很有價值。但學校是一個共同體,需要發揮團隊精神。如果學校隻重視少數教師的發展,那就會忽視大部分教師的成長。因為教育部門的各類名師評選名額是有限的,能獲得相關殊榮的隻能是少數。同樣,能評上高級職稱的教師也是少數。因此,學校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大力營造人人追求專業發展的氛圍,促進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

再次,學校要健全考核體係的建設,變名師賦閑為名師再成長。對於學校管理來說,要對各級名師和高級教師提出明確要求,搭建他們成長的平台,讓他們感受到自己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給他們必要的壓力。同時,教育部門也可出台高級教師評聘分離製度,讓教師不斷成長。這樣,也許能更好地發揮這些優秀教師的專業引領和示範作用,提升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