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五年磨出一篇好文章(1 / 2)

2006年6月,我在《教學月刊·中學版》上發表了《走出媒體報道誤區,科學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理性思考》,這是我第一篇在高級別的專業期刊上發表的文章。到這篇文章發表時,麵對社會上片麵誇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結合自己開展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我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關注已長達五年。五年磨一劍,我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回想在參加工作之前,我常到大學的圖書館查閱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麵的資料。我在《人民教育》上看到過這樣的資料:在頒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若幹指導意見》之前,教育部召開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座談會,與會專家根據多年的工作經驗和近年來較科學的統計,認為當前中小學生中存在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療的不到1%,存在心理問題通過學校心理輔導就能解決的占10%左右,絕大多數人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也可以這麼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讓健康者更健康”。

但在現實中,我發現片麵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現象十分普遍。現在,國內關於學生心理問題檢出率的報道比較多,有的稱30%的學生有心理問題,有的則是50%,有的甚至是70%。另外,媒體濫用“精神障礙”、“心理障礙”等專業名詞的現象也非常普遍。記得浙大楊宏飛教授曾經寫過一篇《試析學校心理輔導員常規的若幹專業性錯誤》,裏麵就提到了濫用“心理障礙”等專業名詞的問題。媒體引用錯誤數據,濫用專業名詞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心理健康”的誤解。而不少教師在寫文章時也犯有同樣的錯誤,使誤解更加嚴重。

同時,片麵誇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和濫用專業名詞的現象,會對學生產生不良的暗示作用。我剛走上工作崗位時,有一個學生問我:“我看到報紙上說有40%的初中生有心理障礙,又在另外一本書上看到心理障礙是很難治療的,我該怎麼辦呢?”其實這個學生也沒什麼大問題,隻是一般性的心理問題,屬於成長中的煩惱。但是,如果學生長期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就會給自己套上沉重的心理枷鎖,心理健康也會漸漸惡化。

於是,我對這一問題關注起來。利用心理課堂、心理宣傳欄等對心理健康教育進行了科學的宣傳,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正常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不是因為他們出現了很多的心理問題,而是為了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我通過各類宣傳,使“讓健康者更健康”的理念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田,讓他們走出媒體報道的誤區,快樂成長。

同時,我也積極開展了研究,並持續關注這個問題。《中國教育報》2002年11月27日刊登了《心理健康教育路一定要走正》的報道。在報道中,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谘詢專業委員會主任林崇德教授強調,把學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數據無限擴大,以此來抬高心理健康教育“身價”的做法是堅決要不得的,否則學生看不到健康是主流,“人人自危”,更加不利於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另外,我還看到林崇德教授在《科學地理解心理健康與心理健康教育》一文中提出,心理疾病是指心理現象或精神現象發生病理性的變化,有輕度和重度之分。我們應看到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或行為問題,主要是心理素質或心理質量不高的表現,不屬於心理或精神疾病的範疇,充其量是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