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間舞蹈分為兩支。在以宮廷文化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時期,民間舞蹈的一支上升為宮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期,民間舞蹈的另一支變成了交際舞,作為市民的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冬閑或節日的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對為形式,步法多“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傳統民間舞步,典型的如“馬祖”、“休提士”、“華爾茲”之類發掘殆盡,美國黑人的“爵士舞”應運而生。以後舞蹈種類又繼續豐富,傳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巴西的“桑巴”等。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據:“倫巴”舞步源於頭頂重物轉步時換重心的節奏;“桑巴”則是模仿棕櫚臨風搖曳之狀。
056芭蕾舞的由來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1489年,在米蘭大公加裏阿諾和阿拉貢的公主伊薩貝爾結婚的喜宴上,出現了以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相結合的新節目,穿著神話人物服裝的“眾神”載歌載舞地活躍在整個宴會上,充分施展了藝術家的才能,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這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傳到法蘭西後,更是風靡一時。從此,這種形式的表演便被人們稱為“芭蕾”。
到了19世紀,芭蕾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並形成了意大利、法國、俄羅斯三大流派,《天鵝湖》、《吉賽爾》、《仙女》、《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許多經典作品就是在這時產生的。在當代,芭蕾和現代舞的結合又賦予芭蕾以新的生命,產生了“現代芭蕾”。
500多年過去了,芭蕾已經發展成為運用獨舞和群舞,附加音樂、布景等手段,表現一種詩情畫意,或一連串概念、一個故事情節,令人賞心悅目的劇場藝術。
中國芭蕾曆史較短,大約是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傳入的。我國第一個演出芭蕾舞劇的是裕容齡。1902年在法國的巴黎大歌劇院中,由她擔任主角,演出了《希臘舞》和《玫瑰與蝴蝶》。
057探戈舞的由來
探戈舞,它的步伐剛勁有力,進退成直線,節奏頓挫有致,被稱為舞中之王。
大約1880年,探戈舞由布宜諾斯艾利斯下層的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初期,探戈舞才開始被社會公眾認可,1915年,這種舞風靡歐洲上層社會。
早期的探戈舞活潑歡快,到大約1920年時,音樂和歌詞都變得憂鬱感傷,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滿活力變為平穩的交際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為阿根廷的標誌之一,和足球、烤肉並列為本國人民的三大愛好。
058迪斯科的由來
迪斯科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以後在歐美的舞廳逐漸流行。
迪斯科是一種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總會的簡稱,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音樂及以扭胯為基本動作的舞蹈的專稱。
跳這種舞時一般播放一種專門製成的唱片,因而又叫“唱片舞會”。迪斯科音樂是一種音響的合成,錄製人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進行技巧性編織。迪斯科音樂注重情緒感染,以強烈的節奏鼓動人心。
它不像其他交際舞那樣動作規範,而是可以按節奏隨意發揮。它也不講求男女配合,不重視思想內容,一般把旋律和歌詞減少到最低程度,強調發揮低音部的節拍性的音型,形成像節拍器那樣的不斷重複,經常出現緊縮的重擊節拍。
聽眾欣賞時,會不自覺地進入音響的旋渦之中,激動地跳躍和舞蹈,人們一跳起來就停不住。這樣,迪斯科很快成為一種流行舞蹈的名稱,而不是單純的音樂概念了。
059霹靂舞的由來
霹靂舞是由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迪斯科舞逐漸演化和創新而成的。50年代初期,電子工業迅速崛起,人類腦力負荷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過分緊張和壓抑,迪斯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放鬆緊張心理和消除疲勞的自我娛樂活動應運而生的。
迪斯科音樂流行了一段時間後,變動意識強烈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既不能表現人類的智慧,也不能帶來美的享受。於是,美國一名叫約翰的黑人標新立異,率先在街頭跳起了既有迪斯科節奏,又能反映一定生活內容的“霹靂舞”。
因此,當初把霹靂舞稱做“街頭舞蹈”。霹靂舞不僅具有雷鳴般的節奏,閃電般的速度,而且有一種強烈的、衝破框框的競技要求和千變萬化的節奏感,舞蹈的動作也大都是扭曲變形、痙攣、誇張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