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霹靂舞還糅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獷、現代迪斯科的節奏和芭蕾的韻律。霹靂舞能使人體全部關節、肌肉、韌帶得到活動,起到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係統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勞和健身的效果。
060放風箏的由來
風箏在世界飛行史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有一座空間技術博物館,館內有一塊說明牌,上麵寫道:“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根據史料記載:風箏在我國已有2000年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之際,就有人用木、竹做風箏。《墨子》記載道:“公輸子削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韓非子·外儲說》也說:“墨子為木鳶三手而成,蜚(飛)一日而敗。”
從這些文字記載中,看不出用繩子牽引,加之當時還沒有發明紙。因此可以想見,公輸子製作的“木鳶”,是以木料為原料的、靠滑翔在空中運動的鳥形飛行器。這種木鳶,就是風箏的鼻祖。
在楚漢戰爭中,漢王劉邦出動大兵,在垓下將西楚霸王項羽團團圍住。漢軍大將韓信用絹綢製成風箏,利用風箏發出笛的聲音。漢軍隨著笛聲大唱楚歌,使楚軍思鄉,不願戀戰。這樣一來,楚軍的鬥誌就被瓦解了。這則故事把風箏的發明歸功於韓信,還指出風箏的發明是緣於軍事上的需要。
漢朝時,人們發明了造紙術。於是,有人用竹製框架,以紙糊之,以繩牽之,借助風力放之空中。這種風箏在當時叫“紙鳶”。
到五代時,李鄴在紙鳶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風箏有很多種,有的風箏形體很大,要讓它飛起來,需要幾個人、幾十個人才行;有的風箏卻比手掌還小;有的風箏好像一條火龍,龍眼能動,龍尾能擺;有的風箏與鳥兒相似,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有的風箏上還安上了琴笛,使之發了聲響。
進入16世紀以後,歐洲人才知道有放風箏這回事。1589年,著名科學家德拉·波爾在《自然魔力》一書中談到風箏,將它稱為“飛帆”。18世紀中葉,中國的風箏製作工藝漸漸外傳,外國人也開始製作這種玩意兒。
1752年,美國科技大師富蘭克林利用風箏做實驗,終於弄清雷電原是雲層中的放電現象,從而弄清了雷電的奧秘。在研究雷電方麵,風箏功不可沒。
人們還認為,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模型。風箏還對現代航空事業直接產生影響。北京、天津、南通和濰坊在風箏製造方麵,具有濃厚的文化背景,被譽為四大風箏名城。
061麻將的由來
據傳,麻將108張牌隱喻梁山一百單八將,是元末明初一個崇拜水滸英雄的人發明的。麻將被胡適稱為“國戲”,今又普及成健康娛樂活動。
麻將牌又稱麻雀牌、竹城之戰、方城之戰。現代麻將牌產生於明末清初,起初在我國江浙一代流行,19世紀20年代初被作為“巨額商品”向外輸出,流入西方和日本。麻將牌最早的文字記載寫為馬將牌,可見麻將牌名稱的來源與馬吊牌有關係。
《清稗類鈔》中記載:“麻雀牌是馬吊牌一音之轉。”麻、馬二字同音,江浙一帶的鄉音稱鳥為刁,刁讀去音就是吊。於是,馬吊就讀成了麻將,麻將牌由此得名。
明末清初,馬吊牌盛行的同時,由馬吊牌又派生出一種叫“紙牌”(也叫默和牌)的戲娛用具。紙牌也是供四人打,由紙製成的牌長二寸許,寬不到一寸。紙牌共有60張,鬥紙牌時,四人先各取十張,以後再依次打牌、取牌。
這些牌目及玩法就很像今天的麻將牌了。這種牌戲在玩的過程中始終默不作聲,所以又叫默和牌。
後來,人們發現在玩麻將時常常把牌拿完了,也沒有人做成牌,感到掃興。為彌補這個缺憾,於是又增加了聽用。最初的聽用隻增加兩張,逐漸發展為增加更多張,直到發展為有繪圖的麻將牌。
但由於紙牌的數量一多,在取、舍、組合牌時十分不便,人們就從骨牌中受到啟發,漸漸將其改成骨製,把牌立在桌上,打起來就方便了。正宗的麻將牌從此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