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體育·文娛(5)(1 / 2)

一副撲克牌中的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中有52個星期;兩張是副牌,大王表示太陽,小王代表月亮。由於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季度,所以又分別用黑桃、紅桃、草花、方塊4種花色表示。其中紅色的紅桃、方塊表示白晝;黑色的黑桃、草花則代表黑夜。

每一季共有13個星期,因而每種花色是13張牌;每一季大約是91天,而把13張牌的點數加起來正好是91。撲克牌中K、Q、J共有12張,不僅表示有12個月,又表示一年中經過太陽的12個星座。

最早,撲克牌是用來做問卜的筮具。撲克牌的四種花色在當時都有不同的寓意。“黑桃”的鋤形黑色圖案,那時代表橄欖葉,其寓意是和平。“紅桃”是心形,它象征著智慧、愛情。“梅花”的黑色三葉,源於一種三葉草,這種草難得有四瓣的。歐美習俗認為:誰發現了四瓣的三葉草就會“走運”,所以,三葉草代表著幸福。棱形的“方塊”表示鑽石的形狀,它的含義是財富。

後來,這種卜筮用具演變成了玩具,它的求卜作用也漸漸消退,被人們遺忘了。

趣味鏈接:橋牌為什麼用“橋”來命名?

用英文Bridge(橋)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來源於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

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牌”的名字開始的。

住在萊斯特郡的兩家人,因為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危險。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後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歎息,“哎呀,謝天謝地,明天晚上該轉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就成了口頭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幹脆就成了“橋牌”。

049秋千的由來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

那時,祖先們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

至於後來將繩索懸掛於木架上、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寒食日即寒食節。

當時,為了拴秋千的繩索結實起見,通常多以獸皮製成,故秋千兩字繁寫秋千,均以“革”字為偏旁。

在民間雜技項目中,秋千也是其中一種,演員借助秋千在高空中進行各種表演,扣人心弦,精彩萬分。

050跳繩的由來

跳繩,在我國曆史悠久,盛行於清代。

在清代北京元宵節民間娛樂時,稱跳繩為“跳百索”。濟南府《府誌》中載:“每年孟春正月元旦……兒女以繩跳為戲,名曰‘跳百索’。”《鬆風閣詩抄》中也有記載:“白光如輪舞索童,一童舞索一童唱,一童跳入光輪中。”

當時,這種跳繩加伴唱的遊戲,娛樂性很強,對培養少年兒童靈敏、速度、彈跳及耐力等身體素質,皆有好處。所以,跳繩運動一直流傳至今。

051拔河的由來

拔河誕生於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並曾發明一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

唐代時,拔河活動已廣泛展開。“大麻全長四五十丈,兩頭分係小索數百條”,可見古代參加拔河的人數比現在多得多。大繩正中插一根大旗,旗的兩邊畫兩條橫線,稱為河界線。比賽時,以河界線為勝負標誌,所以改稱“鉤拒之戲”為“拔河”。

052猜燈謎的由來

猜燈謎是我國傳統的娛樂形式,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春秋戰國時期,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遊戲,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遊說之士出於利害考慮,在勸說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說出來,而是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