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7章 體育·文娛(5)(2 / 2)

這種“隱藏”的話語,當時叫做“庚詞”(庚是隱藏之意),也叫“隱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西漢曹娥碑後題有“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射“絕妙好辭”,即是“隱語”。

《文心雕龍·諧隱》指出,“自魏代以來……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唐宋時代,“文義謎語”日漸發展,製謎和猜謎的人多起來。至南宋時,每逢元宵佳節,文人墨客把謎語寫在紗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助興。

燈謎至此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燈謎了。至明清時期,春節前後各城鎮皆張燈懸謎,盛況空前。

關於燈謎的由來,還有一則民間故事: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姓胡的財主,人稱“笑麵虎”。這笑麵虎嫌貧愛富,平日魚肉鄉裏。

村裏有位叫王少的窮秀才,決定要鬥鬥這個笑麵虎。

有一年,元宵將臨,各家各戶都忙著做花燈,王少也樂嗬嗬地忙了一天。到了元宵燈節的晚上,王少打著一盞花燈上了街。隻見這花燈紮得又大又亮,更為特別的是上麵還題著一首詩。王少來到笑麵虎門前,把花燈挑得高高的,引得好多人圍看。笑麵虎也忙擠到花燈前,隻見燈上題著四句詩:

頭尖身細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麵虎一看,隻氣得哇哇亂叫:“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喊著,就命家丁來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老爺,咋見得是罵你呢?”笑麵虎氣呼呼地說:“你那燈上是咋寫的?這不是罵我是罵誰?”

王少仍笑嘻嘻地說:“噢,老爺是犯了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笑麵虎一想:可不哩!隻氣得幹瞪眼,轉身狼狽地溜走了。周圍的人見了,隻樂得哈哈大笑。

後來,每逢元宵燈節,各地都舉行燈謎活動,一直傳到現在。

053舞獅的由來

有關舞獅子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樂誌》,其中提到“象人”,照三國時魏國人孟康的解釋,“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至遲三國時已有舞獅子了。

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子。到了唐朝,舞獅子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太平樂”,又叫“五方舞獅子”。當時的舞獅子,還流傳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樂圖”中,就畫有古代的日本奏樂舞的場麵,與唐代的相似,隻是規模小得多。唐代以後,舞獅子在民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東京夢錄》記載說,有的佛寺在節日開獅子會,僧人坐在獅子上做法事、講經以招徠遊人。

明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介紹了浙江燈節時,大街小巷,鑼鼓聲聲,處處有人圍簇觀看舞獅子的盛況。

054舞蹈的由來

舞蹈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甲骨文的舞字像一個人手拿兩片羽毛在跳舞。《呂氏春秋·古樂篇》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古舞分為文舞與武舞。《禮記·內則》雲:“十有三年,說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意指孩子長到13歲就要教他學音樂詩歌舞蹈,先學文舞;年齡稍長,再學武舞。操武舞則手拿幹盾斧鉞之類。

唐代是我國音樂舞蹈發展的鼎盛時期。《新唐書》載:唐高宗在宮中親自排練上元舞,舞者180人,衣畫雲彩,呈五色,以象元氣,祀祠時用之。唐玄宗時,教坊有王大娘善頂長竿舞,頭頂百尺長竿,竿上置木製海中神山,令小兒持降節出入其間,王大娘在下邊歌邊舞,融雜技舞蹈於一爐。詩人劉晏讚道:“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由西域傳入長安的胡旋舞,曾在宮廷內風靡一時。舞者立球上,縱橫騰踏,旋轉如風,妙不可言。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兩袖舉,回雪飄碸轉蓬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055交際舞的由來

“交際舞”是從民間的農民舞蹈發展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