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影視·戲劇(3)(3 / 3)

一次,慈禧太後傳黃輔臣速到內廷,正逢黃輔臣鬧嗓子病,本不能去,但“聖旨”誰也不敢違抗,於是他帶了兒子一起進宮。

上場時,老黃彈弦子做麵,小黃藏在椅子後麵演唱做裏,誰知給慈禧太後看穿了,黃輔臣父子嚇得不敢抬頭。不料慈禧太後見他們父子倆的配合天衣無縫、妙趣橫生,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開玩笑道:“你倆這叫雙黃啊!”從此“雙黃”(以後寫成“雙簧”)就成了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

031雜技的由來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抵戲的情形。當時的角抵戲,類似於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說符》還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在《西宗賦》裏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在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

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

新中國成立之後,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布景、樂隊。許多雜技藝術團先後出國訪問,並屢獲國際大獎,我國成為世界雜技大國。

032口技的由來

口技的運用,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

據曆史記載,齊國孟嚐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準備殺害他。他使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麵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使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於宋代之前出現。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裏,有人“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後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一聲音,發展到能同時摸似各種聲音,串組成一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古代稱口技為“相聲”,取仿聲之意,是一種仿聲藝術,至今仍流行。

但“口戲”已經消亡。一是因為“口戲”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藝,二是“口戲”的許多條件和作用,已為現代技術設備所代替。

033魔術的由來

魔術一詞是外來語,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

魔術依靠和運用光、聲、電等物理和化學的多種科學原理,用奇特的藝術構思,造成種種離奇巧妙的表演形象。魔術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現在我國漢代的“百戲”中,至唐宋年間,魔術作為一種表演技藝尤為發達。

近百年來,隨著中外藝人交流日益增多,國外魔術也大量地傳入我國。那時,南方的魔術藝人側重於吸取西歐的魔術表演手法,北方的藝人則更多地借鑒了亞洲的魔術技藝,因此,出現了我國魔術的南北兩大流派。所謂南派,其表演講究道具造型的宏偉壯麗,表演優美灑脫,一般不說話;北派多重於手上技巧,除表演細膩外,還注重“使口”(說功),這成為北派魔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後來,隨著南北派交流日益增多,相互取長補短,現在南北兩派之分已不甚分明。

034馬戲的由來

馬戲,又稱戲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就有“馬戲鬥虎”的記載。這時期,馬戲的技藝之一叫做“騙”,《漢書》注稱為“戲馬之術”。

三國時,馬戲表演也很普遍。《魏書·甄皇後傳》裴鬆之注:“後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

唐代,馬戲表演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其中“透劍門伎”尤為精彩。“透劍門伎”就是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劍,間隔分成幾級,有如房椽,寒光閃閃,使人望而卻步,表演者駕乘小馬,奔騰跳躍,飄忽而過,人馬無傷。

到了宋代,馬戲技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給皇帝表演馬戲時,就有引馬、立馬、騙馬、跳馬、倒立、拖馬、趕馬、鐙裏藏身等多種多樣的馬上功夫。清代馬戲,又有新的創造。鹹豐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觀看馬戲表演。

此時,馬戲表演者大顯身手:“有一足立鞍鐙而馳者;有扳馬鞍前行而並馬馳者;有兩人對麵馳來各在馬上互換者;有甲騰出乙雇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