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妝間裏,他從胖子身上借來褲子,從瘦子身上扒下上衣。胡子是剪了人家一些頭發,禮帽是一個人的父親的。鞋太大,就左右顛倒著穿上,免得掉下來。
卓別林寫道:“我站在塞納特跟前,裝出了那個人物的樣子,大搖大擺地走著,一麵揮著我的手杖……我當時就決定,此後不管再演什麼戲,我要永遠穿上這身衣服。”這就是著名的卓別林裝束的的由來。
028皮影戲的由來
在中國,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在土耳其被稱做“卡拉格茲戲”。
皮影的製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陝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陝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格上各有差異。
在我國,皮影戲起源很早。相傳,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她,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
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
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中用人來操縱的皮質人形,稱為皮影。最開始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采用羊皮或驢皮製成。一般皮影人高約0.33米,身上有若幹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杆,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看起來非常生動和逼真。
由於是在平麵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隻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麵造型。
029木偶戲的由來
我國最早的木偶戲,在《列子·湯問篇》中有記載:西周穆王時,藝人偃師,帶了倡優來朝見穆王,倡優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來是用木頭和皮革製成的木偶。
漢代時,木偶還曾被用來退兵。據《東府雜錄》敘述:當年漢高祖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頓圍困,匈奴帶兵的主將是冒頓妻閼氏。漢高祖的謀臣陳平了解到閼氏心多妒忌,便想出一計,製造了木偶美女,用機關操縱,活動於城牆上。閼氏看見,擔心攻下城池後冒頓將會納美女為妾,自己失寵,便退兵而去,城即解圍。
後來,藝人便把木偶作為戲具,用來表演,古時稱為“傀儡”。唐代時,提線木偶的製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詩讚美:“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到宋代,木偶的製作和表演技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1977年,在河南濟源縣克井公社,出土了兩件北宋瓷枕,分別畫有杖頭木偶和懸絲木偶,說明這兩種木偶在北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
030相聲的由來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的最早形式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
“俳優”多在宮廷裏演出,用詼諧的言辭,尖酸、譏諷的嘲弄,來達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娛人的目的。在這些笑料中,藝人們往往寄托了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秦朝末年,俳優演員優旃為秦二世胡亥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為了把長城重新漆一遍,將要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勞役和賦稅,但大臣們都阿諛奉迎,誰也不敢諫阻。優旃通過自己的表演,把胡亥說得失聲大笑,繼而又惱羞成怒。
唐代時的相聲叫“弄參軍”,由於表演相聲的演員常是軍營中的幕僚,故稱“弄參軍”。弄參軍是一種對口相聲,一個人穿綠色衣服,手持簡策,扮成機靈滑稽的參軍;另一人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扮成愚蠢可笑的蒼頭,互相笑罵、嬉弄,甚至撲打。這種相聲演員的形象,可以從唐墓中出土的戲弄俑上看到。
宋代時群口相聲很時興。宋高宗十二年(1138年),杭州會試,宰相秦檜的兒子及兩個侄兒都被取,無人敢揭其弊。而相聲藝人扮成幾個考生,用幽默的談話,敘述韓信取關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諷刺了秦檜的子侄。
清朝同治年間,相聲藝術在北京得到長足的發展,日漸成熟,並規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
據一些民間的老藝人說,在相聲中有兩段基本技巧練習的段子,一段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四種人的動作;另一段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裏和城外四種地方話的聲音。“相聲”二字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聲已成為一種遍及全國各地、獨具風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了。
趣味鏈接:“雙簧戲”是怎麼成為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的?
“雙簧戲”的發展曆史並不是很長,誕生於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當權時,常常把外麵的著名戲劇、雜曲演員找到宮裏為她演唱。
在名角中,有個唱單弦的藝人名叫黃輔臣,他所唱的滑稽戲很受慈禧太後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