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 影視·戲劇(3)(1 / 3)

“秦聲”、“秦音”、“西音”等,是秦漢之際的稱呼,屬於秦腔音調醞釀時期的名稱。“西曲”、“西調”等,係南北朝後至元明之間的稱呼,屬於秦腔由民歌的音調發展到俗曲(即小曲)時期的名稱。“西秦腔”、“陝西腔”等是明朝中期以後,秦腔由民間俗曲發展、形成戲曲秦腔時期的名稱。

024猴戲的由來

“猴戲”是戲劇中武戲的一種,而且非常具有特色。

一般認為,“猴戲”的前身是“百戲”中的一項技巧雜耍。其主要內容有:猴子爬杆、猴子翻跟頭和猴子騎馬等。

五代時,“猴戲”開始和戲劇相關聯。後唐有個叫侯弘實的侍中,為人冷酷,遠近聞名,人們都很怕他。

當時,四川藝人楊度便用這個題材編了個猴戲名叫《侯侍中》。戲裏讓猴子穿上衣服,裝成醉漢臥倒在地。劇中人唱:“街吏來了!”猴子毫無反應,又唱:“禦史中丞來了!”猴子依然醉臥如泥,再唱“侯侍中來了!”猴子一躍而起,張惶四顧,裝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於是,觀眾哄然大笑。

由猴演猴到人演猴,又經曆了一段漫長的歲月,直到清末“猴戲”才蜚聲劇壇,觀者日盛。

025評書的由來

評書,古代稱為“說話”,隋朝時就有了,侯白《啟顏錄》記有親王楊素喜聽“說話”一事。唐玄宗更是一個評書迷。

評書藝人昔稱“說話人”。評書到宋代已達藝術巔峰。當時說話又分為四類:一為小說,二為講史,還有講經、合牛。以小說、講史影響最大,聽眾最多,達到“使觀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的較高水平。

劇場當時稱“瓦肆”,大者可容數千人。瓦肆又分為若幹“勾欄”,很像上海“大世界”的格局。

“說話”是從唐朝“變文”演化而來,到了宋時已去掉變文那種以唱為主的形式,與現在評書表演方式相差不遠。說話人的腳本稱為話本,有獨創性和地方色彩,融合口語,杜撰些小故事作插曲。說書人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摹仿表演,再現了生活人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026臉譜的由來

臉譜由麵具演變而來。麵具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

周代的“儺”是一種驅鬼的宗教樂舞,舞者戴的就是一個“黃金四日”的假麵具,這是宗教樂舞中的麵具。漢代雜技也有戴假麵具的,稱為“象人”。至唐代“歌舞戲”中的“代麵”,又稱“大麵”,則來自北齊的蘭陵王。

相傳,蘭陵王長恭貌像婦人,自己覺得不足威懾敵人,於是刻木為假麵,戴著上陣,勇冠三軍。歌舞戲中的“代麵”可說是戲曲中利用麵具的濫觴,以後屢經沿革而成臉譜。雖然臉譜從什麼時候開始,還不易確定,但《宋史·蔡攸傳》已有“塗抹青紅,雜倡優侏儒”的記載,可見宋代已有塗臉,亦即今日京劇之勾“臉譜”。

趣味鏈接:舞台上的曹操為什麼總是一副大白臉?

在我國傳統劇目中,舞台上的曹操總是一張大白臉,眼角外還有幾道墨勾的皺紋,一副“奸臣賊子”的模樣。

實際上,曹操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功過參半的人物,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

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曹操開始蒙受不白之冤。宋儒朱熹在他所著的《通鑒綱目》中秉承南宋統治者的旨意,說:“隻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其他的理學家也對曹操進行了口誅筆伐。

南宋統治者尊劉攘曹是有原因的,當時,金朝統治者幾次大規模南侵,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搖搖欲墜,像處於三國時的吳、蜀,自然同病相憐,要尊劉而攘曹了。

另外,金人每年都給曹操掃墓,把曹操比附為當時統治中原地區的金朝女真貴族了,女真統治者把南宋也比做蜀漢;自宋元以來200餘年裏,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又遭受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統治者的蹂躪和奴役,“人心思漢”,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據《東坡誌林》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到了元代,在小說《三國誌平話》以及十餘出有曹操登台的雜劇中,一概置曹操為反派。明朝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集反曹之大成,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國人皆曰可殺”的奸佞。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也把曹操的文章刪掉。

清朝末年,已有近60出罵曹的戲曲,曹操的扮相便被勾成大白臉了。

027卓別林裝束的由來

卓別林是已故的世界著名喜劇大師,他不僅演藝出眾,而且為人富有正義感。

卓別林在演出中總是一副固定的裝束:圓頂的小禮帽,瘦小的上衣,肥大的褲子,一雙又長又笨的大皮鞋,一根手杖,還有那黑黑的小胡子。大家一看到那種形象便知是卓別林了。

卓別林這套裝束誕生在1914年。當時,導演麥克·塞納特要拍一部喜劇片《威尼斯賽車記》,需男主角有一套看上去就很滑稽的服裝。卓別林在自傳中寫道:“在去化妝室的路上,我忽然有了主意。我要穿一條鼓鼓囊囊的褲子和一雙大鞋子,拿一根手杖,戴一頂圓頂禮帽。我要每一件東西看上去都顯得不合適,褲子是鬆泡泡的,上衣是緊繃繃的,禮帽是小的,鞋子是大的……後來想起塞納特希望我是一個年紀老得多的人,於是就貼上了一撮小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