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影視·戲劇(2)(1 / 3)

最初,電視連續劇並不是文學連續劇,而是為了拍攝廣告而製作的商業片。它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肥皂劇”。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一些冗長無味的適合家庭主婦看的電視連續劇稱為“肥皂劇”。

人們把它叫“肥皂劇”是有一段來曆的。原來,早在電視剛剛問世後不久,外國的一些肥皂廠商就發現利用電視宣傳、推銷其產品比其他廣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長,單憑幹巴巴的廣告不僅不能吸引觀眾,而且會使觀眾感到厭煩。

為此,個別廠商別出心裁,與電視台協商出重金聘請劇作家為其編寫故事性很強、情節動人的劇本,然後拍成電視連續劇,每天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在播放過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廣告加進去。這樣,觀眾既欣賞了電視連續劇,又看到了廣告。“肥皂劇”因此而得名。

013廣播劇的由來

廣播劇的出現,使戲劇藝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它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無力支付劇場門票的情況下又能欣賞世界名劇的願望。

1922年5月28日,英國廣播公司別開生麵地在它的播音室裏,演播了根據莎士比亞原作改編的《第十二夜》,並向全國進行了轉播。當時有人認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不能成為嚴肅的藝術。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擔任角色的波裏費埃,邀請23歲的劇作家理查德·休斯編寫專門為廣播電台播出用的劇本。經過商量,決定以威路斯礦塌方事件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在黑暗中發生的故事——人們隻能聽見聲音看不見形象的劇作,並定名叫《危險》。理查德·休斯從聽覺出發,運用聲音構思劇情和安排人物。

《危險》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報紙發表長篇評論,積極介紹這個劇目。此後,許多國家都相繼播出廣播劇,使其成為世界性的劇種。理查德·休斯作為廣播劇的開山鼻祖也被載入史冊。

014話劇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話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老舍的《茶館》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那麼,話劇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

1907年,一批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組織“春柳社”,在東京先後演出《茶花女》、《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劇。同年,“春柳社”回國在上海演出,是為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從此,話劇在中國流行開來。

這種戲劇采用寫實手法,完全口語化,沒有歌唱、舞蹈、音樂伴奏,這與中國傳統戲劇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就被人們稱為“新劇”,後來又被稱為“真新劇”、“白話劇”、“愛美劇”等。

1928年4月,在一次為歐陽予倩舉行的聚會上,田漢提出“新劇”的名稱不合適,洪深當即建議改成“話劇”,以區別於戲曲和歌劇。

這個建議受到與會者的讚同,話劇這個名稱從此通行起來。

015歌劇的由來

歌劇是以歌唱為主並綜合音樂、詩歌、舞蹈藝術的一種戲劇形式。它源於16世紀末的意大利,以後逐漸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

在1600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佛羅倫薩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瑪麗婭·梅迪奇結婚。為了表示祝賀,伯裏和卡西尼編排了歌劇在婚禮中表演。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歌劇。

在歌劇中,他們大膽突破傳統的戲劇形式,把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結合到一起,並突出歌唱,創造了世界第一部歌劇《伏麗狄西》。歌劇公開演出之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以意大利為中心興盛起來。

17世紀上半葉,歌劇大師蒙特威爾第在歌劇創作上的發展和創新,使人的感情生活從教會和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也使歌劇的發展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到了17世紀末期,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創立了完整的詠歎調和美聲藝術,這種意大利式歌劇的影響達100年之久。

我國的歌劇是從“五四”以後開始的。黎錦暉的《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等兒童歌劇是歌劇的早期作品。1942年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歌劇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45年間的《白毛女》是我國新歌劇成功的標誌。

016啞劇的由來

啞劇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每逢盛典和重大節日,人類的祖先就模仿狩獵、采摘等活動,表演一種隻舞不言的原始舞蹈,為節日助興,這就是啞劇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原始的近似於啞劇的表演形式,逐漸演變成一種無聲表演的藝術形式。當時,啞劇的表演比較簡單,隻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諸如老年人、年輕戀人等的滑稽動作。

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專職的啞劇演員,演出時戴麵具,並有合唱隊伴唱,從表演內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基督教的興起,啞劇也銷聲匿跡了。

在我國,像啞劇這種表演形式的戲劇也有著悠久的曆史。宋代百戲之中就有一種隻跳舞不唱歌的“啞雜劇”,在市井勾欄中演出,很受下層民眾的歡迎。

後來,這種歌劇傳入宮廷,文武官員乃至皇帝也很愛看。南宋盂元老《東京夢華錄》卷第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說道:“繼有二三瘦瘠,以粉塗身,金睛白麵,如髑髏狀,係錦繡圍肚看帶,身執軟杖,各作魁諧趨蹌,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