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京劇也叫“平劇”,因為當時的北京叫北平,京劇是國戲,所以才能叫“平劇”。而評劇當時是剛進城的小劇種,還沒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劇”,這就引起京劇班主的嫉妒,開始挑釁。
這時,有一位報界的人士出來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的“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字。他說,京劇是國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市景狀況,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個“言”字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主的意思。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釗。
從那以後,評劇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020昆曲的由來
1998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宣布“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昆曲被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在首批19個項目中榮登榜首。自200年前便已露敗相的昆曲終於證明了自己“百戲之祖”的地位和價值。
發源於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昆曲藝術多方麵的哺育和滋養。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劇”。據明朝《南詞引正》記載,是由元代末年的顧堅開創。大多數戲曲研究者認為昆曲中昆山腔是在明代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以及各地的民歌小調、各兄弟民族的曲調予以加工而來的,後來被稱為昆腔、昆曲和昆劇。
昆曲繼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南北曲的精華,創造了最完整的表演體係。昆曲在它鼎盛時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為全國劇壇霸主,並產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寧昆等許多支派,形成了一種聲腔係統。
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昆曲由於過於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昆曲采取了保護措施,使它重獲新生。
近些年來,由於生活的迅速變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優勢,而且昆曲藝術家相繼去世,所傳承人日漸減少。自1990年以後,隻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麵臨失傳的危險。
021越劇的由來
起初,越劇被稱做“落地唱書”,以後,又被稱為“女子科班”,或“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等。
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戲”有10多家,各戲班在海報上或報紙上做廣告,雖然都用“台女子文戲”的名稱,但是,在各戲報上,記者和投稿者對之稱謂是參差不齊的,有的稱之“紹興文戲”,有的則稱“的篤班”、“女子文戲”或“小歌班”。
當時,《大公報》記者樊迪民(1895~1984),想把“紹興女子文戲”改個固定的名稱。
一次,他正在讀李白的詩集以自娛。李詩中有幾首《越女詞》,描寫了越女美麗的容貌,也描寫了剡溪的青山綠水。樊迪民從這裏得到啟發,首先想到一個“越”字。
同時,他又聯想到紹興是越王勾踐積聚教訓、擊敗吳國的複興基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如果把嵊縣的“女子文戲”改稱為“越劇“,既符合詩仙的意境,也適合抗日戰爭時代的要求。
於是,樊迪民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了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從那以後,各報的“女子文戲”的廣告便統改稱為“越劇”。
現在,“越劇”已經成為風靡全國,馳譽海內外的全國性劇種。
022黃梅戲的由來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安徽當成黃梅戲的故鄉。其實,黃梅戲的真正故鄉不是安徽,而是與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黃梅縣。
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黃梅縣水災頻繁。災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采用唱道情、打蓮落等表演形式沿途賣唱,並與當地說唱藝術,如青陽腔和徽戲結合。
這樣,黃梅戲被傳播到了皖、鄂、贛3省50餘縣。後來,黃梅戲在安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023秦腔的由來
“秦”指的是現在的陝西等地。古代,秦人性格粗獷,為人豪爽,而且驍勇善戰,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了這種特點,“秦腔”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關於秦腔名稱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說秦腔是《秦王破陣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簡稱,故名“秦腔”;一說秦襄公收複豐鎬,創建秦國,變溫柔懦弱之氣成劇勁激昂之風,故取名“秦腔”。
秦腔曆史悠久,有很多名稱,變化也很大。有人考證:除“秦腔”正名以外,還有秦聲、秦音、西音、西曲、西調、西秦腔、陝川調、梆子腔、山陝梆子、陝西腔等。
秦腔的這麼多名稱,代表秦腔醞釀發展和形成的幾個主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