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1章 影視·戲劇(2)(2 / 3)

在我國傳統戲曲中還有一些一場靠演員的表情、手勢、形體動作表達劇情,塑造人物的場麵,而沒有任何語言,也可看做是啞劇,如《拾玉鐲》、《三岔口》中的許多場麵。

我們現在所說的啞劇,指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的現代啞劇。它是15世紀後期,經過對古代啞劇的改革創新而興盛起來的。這時的啞劇已從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發展成為絢麗多姿的舞台藝術,成為歐洲的主要劇種之一。

017京劇的由來

清代乾隆以來,昆曲、弋陽腔、秦腔等先後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的昆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來。

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麵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稱“京調”。

184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體係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自從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來,京劇產生了廣泛的國際性影響。

趣味鏈接:四大名旦是指哪四人?

說起“四大名旦”,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並不多,但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

當時,京劇舞台上曾經顯現出“四大名旦”——“梅、程、荀、尚”爭奇鬥豔的情景,被譽為梨園界的一大美談。

其中,梅蘭芳(字畹華)出名最早,尚小雲(字綺霞)、程硯(豔)秋(字禦霜)等相繼崛起,在20年代初期,京劇界旦角以此三人成鼎足的局麵。荀慧生(字留香)原來是梆子花旦,19歲才改演京劇,是後起之秀,但頭角初露,成績斐然。

當時,捧荀的戲迷組成“白黨”,聲勢浩大。他們認為荀之藝術堪與梅、程、尚三人匹敵,並駕齊驅,便改三為四,提出“四大名旦”的稱謂,不久就為京劇界公認。

最初,“四大名旦”以成名先後為序,排次是梅、尚、程、荀,後經數年來廣大觀眾的評議,各地報刊根據他們藝術上的各項成就,並從陸續發表評論文章的比較結果,一致公認的排次是梅、程、荀、尚。

018梨園弟子的由來

在舊社會,人們常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實際上,最早這種稱謂專指的是樂師。

《新唐書·禮樂誌》上有載: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樂,精通音律,尤欣賞清雅的《法曲》。於是,他就挑選了三百樂工在皇宮裏的梨園專門教他們演奏《法曲》,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則成的著名戲曲《琵琶記》有一句開場白:“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從這裏可以看出,“梨園弟子”已經開始指戲曲演員了。

趣味鏈接:戲曲角色“生旦淨醜”的名稱是怎麼來的?

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曆來眾說紛紜。曾有一種觀點認為,“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

但是,這種說法已有人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淨、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雲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淨曰淨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那麼,“生、旦、淨、醜”的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如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

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係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再由“妲”簡筆為“旦”。“姐”曆來是對女性的稱謂,而“旦”即“姐”之訛,也即代表女子。

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淨”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

“醜”是相對於“俊”來說的。“醜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019評劇的由來

評劇最開始叫“奉天落子”、“蹦蹦戲”,誕生於河北省樂亭、豐潤縣一帶。最初是二人對唱蓮花落等民間小調,後發展成為較複雜的大戲。這個劇種從河北省發芽,到了東北三省開花結果。東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時候叫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