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電影的由來
電影是個“舶來品”,它源於歐洲,最早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將連續拍照的相片連續放映而成,而“電影”一詞卻是地道的中國名字。
18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財閥集團的中心人物、鐵路大王斯坦福為了與百萬富翁懷特打賭,出重金請著名攝影師慕布裏奇幫助他證明奔跑的馬四蹄是同時離開地麵的。
慕布裏奇用12塊感光板放在12個照相機裏,找12個助手控製跑道上橫著同樣數字的繩索,然後發出信號,飛馬蹄至繩斷,每踢斷一根便使鏡頭開啟一次,使馬自行拍照。以後,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機拍攝,亦收到了較好效果。
他在攝影史上首先獲得了馬在奔馳中的快照,把這些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幻燈機上放映,那些靜止的馬竟然變成了自由奔馳的奔馬。這個實驗曆時兩年,耗資4萬美元。不過,拍下的片子隻能放映一兩秒鍾。
1888年,法國人馬萊發明了第一架電影攝影機,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帶拍成了活動影片。
電影誕生以後,不久傳到中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隻是放映時用電做光源。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影戲”叫做“電光影戲”。後來,人們或許是為了叫的順口,就簡化成“電影”了。
趣味鏈接:寬銀幕是如何問世的?
電影產生的初期,通用的銀幕高寬之比是16∶22,電影界稱之為標準銀幕。曾在我國很流行,但現在電影基本上都是寬銀幕了。
1953年,“西尼瑪斯珂普”係統的寬銀幕係統問世。這種影片在拍攝時同樣使用一條35毫米的電影膠片,但攝影鏡頭的光學係統是變形的,人和物都變成了瘦長瘦長的,而在放映時,隻要在普通的放映機鏡頭前再加一變形鏡頭(還原鏡頭),人和物就會恢複原狀,而形成了比標準畫麵寬得多的寬闊畫麵。電影界稱之為“真寬銀幕”影片。
“真寬銀幕”影片的電影效果很好,可以說是電影視覺效應的一個突破,尤其是宏大的場麵,放映起來特別逼真。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不用變形鏡頭,而隻簡單地將標準畫麵的高度壓縮一些,使畫麵的高寬比例有所改變的方法,叫做“遮幅式寬銀幕”影片,電影界稱之為“假寬銀幕”影片。此後,人們又將“假”字去掉,直接稱之為寬銀幕了。
002蒙太奇的由來
蒙太奇是法語mowtqge的音譯,原意是“構成”和“裝配”。影視劇作借用這個詞是“剪輯”、“組合”的意思。它是影視劇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電影或電視劇是根據導演事先的構思,將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拍攝錄製成片段,再按照一定的要求組接起來成為完整影片的。
導演為了在影片中產生對比、懸念等藝術效果,常常有意識地把單獨看來是毫無聯係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反映特定的生活內容,這種表現方法就是“蒙太奇”。
比如,一個鏡頭是火車飛駛,要駛向斷裂的大橋,而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個牛仔騎馬飛奔,想追上火車讓它停下來。兩個鏡頭交替放映,使人十分緊張,這就是“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主要指畫麵與畫麵的組合,同時也包括畫麵與音響、色彩相互之間的組合,這種表現手法最早出現在1900年到1901年英國電影家C.A.斯密士拍攝的《小醫生》中。
003畫外音的由來
為了能夠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心理描寫,電影“畫外音”誕生了。它是由好萊塢著名導演馬摩裏安創造的。
20世紀30年代,馬摩裏安在拍攝《街頭慘案》的片子時,為了要清晰地把角色的內心活動“和盤托出”,產生了把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動和回憶變成可以聽見的聲音的想法,在實踐這一設想的同時運用特寫鏡頭加以突出表現。
拍攝時,他讓演員隻表演揭示其內心感情活動的外在形體動作,攝影機拍下演員的特寫鏡頭,另一位演員則以“旁白”的形式充當角色的“思想代言人”,也就是今天常見的“畫外音”。
現在,“畫外音”已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電影藝術手法,並出現了多種形式,比如“聲畫同步”、“聲畫逆步”等。
004特技攝影的由來
特技攝影手法是由法國的著名電影大師C.梅裏愛發明的。1898年,即電影誕生後的第三年,當時的梅裏愛癡迷於電影攝影藝術。
一天,他在巴黎一條街上拍電影,當他正在拍攝一輛行駛的公共汽車時,攝影機出了問題。這時,遠處正好開來一輛靈車,當時梅裏愛沒有看到靈車來去,隻顧修理機器,然後又馬上繼續拍攝。結果沒有想到,在放映這段影片時出現了一串十分奇怪的鏡頭:走著走著的公共汽車,忽然變成了一輛裝死人的靈車。
這引起了梅裏愛的思考。他想:公共汽車可以變成靈車,那麼,茅屋也可以變成宮殿,男人可以變成女人……隨後,他開始認真地研究和改裝攝影機。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複攝法”,即將一個形象疊拍在另一個形象的上麵。
不久,他又開始注意攝影機的速度,結果又創造出了“快動作”和“慢動作”的奇跡,也就是目前“變速攝影法”的先驅。這樣,特技攝影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