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料子性質的軟硬,結合吹奏運氣方法上的不同,在同一種樂器上,出現了各個地區各種不同的演奏風格,形成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027繪畫的由來
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了繪畫,其中最早的繪畫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文化和馬格德林文化,在西班牙和法國比較集中。
在西班牙北部的長270多米的阿爾塔米拉洞穴裏,有不少壁畫,這些壁畫集中在入口處左方,長18米,寬8~9米的“大屋子”的屋頂上。那時的“美術家”巧妙地利用岩壁的起伏,繪上鹿、馬等富有現實感的動物。
1940年,考古學家發現了法國蒙地亞克的拉斯河洞穴壁畫,這是一些繪在內岩壁上的彩畫,保存極好。各種畫像大小不一,大的5.5米,小的1米左右,約有100多幅。以馬為最多,其次為牛、鹿、熊、鳥等,也有極其粗糙的人像。這些畫大多是粗線條的輪廓畫和剪影,顏料有黑色的氧化錳和紅色及黃色的氧化鐵。
028漫畫的由來
漫畫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畫種。“漫畫”一詞,在曆史上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宋代學者洪邁著的《容齋隨筆》中就有“漫畫”一詞,不過此“漫畫”並非表示畫,而是一種鳥的名稱。
在日本,19世紀上半葉的著名“浮世繪”風俗畫家葛飾北齋(1760~1849),明確用“漫畫”一詞作為一個畫種的名稱而出現。所以說,“漫畫”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有可能是從日本傳入我國。
在我國,明確以“漫畫”這一名稱做為畫種出現,是1904年。該年3月27日起,上海的《警鍾日報》上發表的畫,就冠以“時事漫畫”的名稱。但畫幅不多,而且讀這份報紙的人很少,“漫畫”這一名稱也隻是曇花一現,影響不大。
“漫畫”這一名稱在中國的流傳普及,始於豐子愷(1898~1975)先生。從1925年5月第172期起,《文學周報》以“漫畫”為題頭刊出《燕歸人未歸》後,陸續發表豐子愷的一係列漫畫。從此,“漫畫”這一名稱便在中國普及流傳開來。
029連環畫的由來
中國早就有連環畫這種形式的繪畫了,隻是那時不叫“連環畫”。在漢代,出現了單幅故事畫,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畫《孟母斷機杼》。這便是連環畫的雛形。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裏出現了許多佛教故事連環畫。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連環畫。
此外,我國古時還有許多宗教故事畫。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刻圖連環故事畫便產生了。
我國早期的連環畫多數是通過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在山東曲阜孔廟內的聖跡殿石刻,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有完整的故事的石刻連環畫。
我國第一次把圖畫故事書叫做連環畫,是從1925年開始的。當時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一本《西遊記》,定名為“連環圖畫”。雖然有人把以後出版的這類書稱為“公仔書”、“牙牙書”、“小人書”,但統一的叫法還是“連環畫”。
030鉛筆畫的由來
“鉛筆畫”,顧名思義是用鉛筆繪製的圖畫,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
鉛筆畫主要是指素描、速寫以及繪畫之前所作的輪廓等。16世紀石墨已經被開采出來運用於許多行業,鉛筆就在此時出現了,但17世紀以前的畫家並不懂得如何使用。直到17世紀,在荷蘭畫家的作品中,最先出現了用石墨(鉛筆)繪製的細節。之後,油畫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們對石墨的使用漸漸多了起來。
1795年,法國化學家、發明家康特把石墨和黏土混合造出硬軟程度不一的筆芯,從而使筆觸可以得到控製。這使鉛筆有軟、有硬,類型很多,適於繪畫,於是在19世紀為畫家所廣泛使用。
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的人物素描和肖像習作是鉛筆畫的典範,清晰的輪廓和鮮明的陰暗差別,在畫中融為一體,優雅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