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使用的電子琴,共有12個振蕩器,振蕩頻率分別同鋼琴最高8度的12個半音相對應。每個振蕩器連有5個分頻器,每一級分頻器的分頻,使頻率降低一半,這樣就獲得6個8度共72個不同的音響。這些音響通過各種不同的濾波器,就可以出現不同的音色。
此外,由於電子琴中裝有調製電路,所以又可獲得顫音,或打擊樂效果。
017雙簧管的由來
在管樂器中,雙簧管由於其獨特的音色和音域,深得廣大樂迷的喜愛。
雙簧管原是戶外舉行儀式用的一種樂器。17世紀,法國宮廷音樂家J.奧特泰爾和M.菲利多爾發明了正規的雙簧管,即管弦樂隊樂器。17世紀末,雙簧管已成為管弦樂隊和軍樂隊的主要樂器。
最初,雙簧管隻有兩個鍵。在德國和奧地利,多鍵的雙簧管出現得比較早,其管體和簧片的改進使音量增加。1906年,F.洛雷和C.吉萊製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蓋的雙簧管,現在美國和法國廣泛采用。
19世紀末,由於R.施特勞斯的努力,雙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視。
018琵琶的由來
琵琶是我國重要的彈弦樂器。東漢時期,劉熙在《釋名樂器》一文中記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由此可見,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樂器。
在我國,琵琶的雛形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就出現了,叫“弦鞀”,它是在鞀(一種有柄的小搖鼓)上加弦製成的圓形、皮麵、長柄的彈撥樂器。西晉傅玄《琵琶賦》載:“蓋若長城之役,百姓弦鞀而鼓之。”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漢武帝時,我國人民又參考箏、築和箜篌等樂器,創造了一種圓形、木麵、長柄、四弦十二柱、豎持的彈弦樂器,叫琵琶,後人稱之為“秦漢琵琶”或“秦琵琶”。
漢朝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日漸繁密,西域樂人紛紛從龜茲(今庫車)、於闐、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獻藝定居。他們不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西域音樂,還帶來了經由印度傳至波斯的樂器——曲項琵琶。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琵琶,是在曲項琵琶和秦琵琶的基礎上,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和改進發展而來的。
019古箏的由來
箏,戰國時(公元前481~255年)流行於秦地(今陝西省),故又稱“秦箏”,但同時其他地區亦有使用。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唐宋時,箏已經發展定型為十三弦了。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彈弦外,還發展成雙手均可彈奏的新技巧,弦數又擴充為二十五弦,表現手法更豐富。
箏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時,十三弦箏傳入日本,至今,日本的箏仍保持1000多年前的傳統,弦數十三,采用絲弦。
箏由於左手的撚、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手指的手法的區別,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如河南派活躍歡快,山東派剛勁有力,浙江派流美清麗,廣東潮州派婉轉優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點,音調與風格也各有差異,但相互之間又有共同之處。
020笛子的由來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早以前,我國就有關於“笛子”的記載。
《風俗通》記載為漢武帝時丘仲所製。馬融《長笛賦》則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說文》在詮釋“笛”字時又說:“笛,七孔篇,羌笛三孔。”《樂府雜錄》的記載更幹脆:“笛,羌樂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漢靈帝好胡笛”的記錄……從這些材料看來,關於笛的起源問題,已不能詳考。
笛這一管樂器的來曆,盡管有很多說法,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漢朝時張騫出使西域後,從新疆、中亞細亞一帶傳入。
笛在外國的起源同樣非常古老。公元14~15世紀間,西班牙殖民者將秘魯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徹底的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