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不通的表現:
①疼痛、發冷。經絡不通的首要感覺就是疼痛。俗話說: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經絡不通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疼痛,疼痛說明經絡不通,繼而導致氣血不通,產生“冷”的感覺。除了頭涼之外,身體其他某些部位發涼,比如最常見的手腳發涼,常常是經絡不通的信號。因為人的體溫是由氣血輸送來決定的,氣血旺盛,體溫才會正常。哪個地方發冷,哪個地方可能經絡不通,氣血難以到達。
②熱。經絡不通引起的熱主要表現為身體某些部位低熱、幹燥,或者局部異常出汗。這是體內經絡不通,熱氣不能通過正常渠道散發出去引起的。除了外邪引起的紅、腫、熱、痛與發熱所在的經絡不通有關,一般低熱可能來自相連的經絡。
③麻和木。經絡不通進一步的發展就是麻或木。比如我們坐得太久,下肢氣血不通,就會疼痛;接著,經絡被堵死,氣血徹底不通,雙腿就會麻木,隻有改變坐姿,氣血通暢才能恢複知覺。
④腫和脹。經絡不通可以是有形的,這就是腫,常由血瘀引起;經絡不通也可以是無形的,這就是脹,由氣滯引起。
因此,想要氣血暢通,就要打通經絡。
健康小測試:8個細節自測氣血是否充足、暢通人如果氣血不足,冬季就很容易手腳冰涼,以下8個細節可以看出你的氣血足不足。
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說明氣血充足;眼白的顏色混濁、發黃,就表明氣血不足;眼睛幹澀、眼皮沉重,也代表氣血不足;如果兩目呆滯,晦暗無光,是氣血衰竭的表現。
耳朵色淡白,可能是陽氣不足;耳垂上有一條明顯斜線紋,說明心氣虛;耳鳴和耳聾則都說明腎氣虛弱。
頭發變白是肝血、腎氣衰落的表現。頭發出現大量脫落,而且越來越稀疏,就要警惕整個身體的氣血問題;頭發的生長速度跟肝血相關,肝血充分,頭發就有充足的供血,如果肝血不足,頭發就長得慢且易幹枯。
皮膚白裏透著粉紅,有光澤、有彈性、無皺紋、無斑,代表肺的氣血充足;反之粗糙、沒光澤、發暗、發黃、發白、發青、發紅、長斑都代表身體狀況不佳、氣血不足。此外,麵色蒼白代表腎氣不足,麵色萎黃是肝氣不足。
牙齦萎縮代表氣血不足,當你發現牙齒的縫隙變大了,越來越容易塞牙,就要留意身體的狀況了。
手、足的溫度是人體氣血的直接表現。氣血充足則手腳總是溫暖的,而手腳冰冷則是氣血不足。還可以觀察指甲上的半月形,正常情況下除了小指都應有半月,如果沒有或隻有大拇指上有,說明體內寒氣重、氣血不足。
聲音也是氣血的代表。氣血充足的人聲音洪亮有力。氣血不正常,如肝氣過盛或肝陽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氣鬱滯的人,會長籲短歎。
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勻,一覺睡到自然醒,說明氣血足;入睡困難,易驚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嚕的人,都有氣血虧虛的表現。
此外,愛睡覺也是氣血虛的表現。
眼睛
皮膚
耳朵
牙齒
聲音
頭發
手足
睡眠
養好心肝脾肺腎,
氣血才能源源不斷
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得以正常地發揮,完全依靠氣血的濡養,無論是哪種因素引起的氣血不足或者消耗過大,造成氣血虧虛,都會直接影響五髒六腑功能的正常運行。
心是人體氣血的發動機
心主周身脈,氣血虧虛後最先影響的就是心髒,心髒的病變主要反映在心髒本身及其主血脈運行功能的失常,以及大腦及其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失常。臨床表現為心悸、心痛、心煩、失眠、多夢、健忘、神誌錯亂等。根據症狀可分為心血虛和氣血虛。
造成心氣虛的原因大多是人老氣衰或者久病失常、疲勞過度等。造成心髒的搏動無力,主要表現為心悸,伴有精神疲憊、氣短、身倦乏力、麵色蒼白、脈虛弱等。體質虛弱,久病失養,年高髒氣衰弱,氣虛後運行血液沒有力量,氣血不充,所以會出現麵色淡白。
心血虛大多是由於失血過多、久病失養,或者勞心耗血,導致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律失常,主要表現為心悸、血不養心、心神不安,導致失眠多夢。心血虛後不能濡養大腦及麵部,所以會常見頭暈、健忘、麵色淡白或者麵色萎黃,血虛後是血脈空虛,容易導致脈弱無力。
肝是人體內的“紅十字血站”
肝髒的主要功能為主疏泄和主藏血,這兩方麵的功能在肝血、肝氣、肝陰、肝陽共同作用產生的過程當中起主要的作用。
肝髒主疏泄,一旦氣血失常、生成不足或者消耗過大,使肝髒氣血虧虛時,直接導致氣機不暢,使肝髒的疏泄功能失常,疏泄不及造成肝氣鬱結,表現為精神抑鬱、困乏無力、胸肋脹滿,女性可出現月經紊亂、痛經、閉經甚至不孕等症;疏泄太過容易造成肝氣上逆,表現為急躁易怒、心煩失眠、耳目脹痛、麵紅目赤。
肝主藏血,肝髒氣血虧虛後,使肝髒藏血不足,肝血虧虛,肝失濡養,陰不止陽,肝陽上亢,可出現眩暈、頭漲、口舌生瘡等症。肝血不足,肝髒調節血流量的功能失常,會導致機體眾多部位供血減少,髒腑組織失養而產生病變,如血不養眼則兩目幹澀、視物昏花。血海空虛,子宮失養,則月經量少。肝氣虛,則藏血失常,收攝無力,臨床表現為吐血、女性月經量過多或者崩漏。
脾是氣血生化之源, 後天調理就靠它脾胃為氣血的生化之源,脾在氣血的生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旦由於氣血虧虛影響了脾的正常功能,則會進一步導致氣血生成不足,形成惡性循環。除了生化氣血,脾髒還有主運化、主升舉和主統血的功能。經過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必須在生化作用下才能轉化為營養物質,再依賴於脾的運化作用輸送全身,還要通過脾的布散作用到達髒腑組織,發揮其營養作用;人體內髒位置的相對穩定安全依靠的是脾氣的升舉作用。
脾髒統血的功能體現在控製血液在血管內流動而不溢出血管之外。如果氣血充盈,脾髒得到充足的營養,則脾的運化功能強健、升舉有力、統血功能健全,常表現為精力充沛、肢體強健有力、麵色紅潤、生機旺盛。如果脾氣虛弱,脾生血不足,則導致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升舉無力,統血功能減弱,常可表現為腹脹、吸收不良、精神萎靡、頭暈眼花、形體消瘦、麵色萎黃、體倦乏力、氣短聲低等;升舉無力會表現為中氣下陷、腹部脹墜、內髒下垂等。脾虛導致統血無力或者脾不統血,則表現為長期慢性皮下出血、便血,女性月經量多、崩漏等。
肺主氣:活著就得呼吸, 呼吸就要靠肺肺在髒腑中的地位僅次於心。肺主一身之氣,助心行血,促進水液輸布和排泄,通過肺氣和向內運動,使周身含有濁氣的血液流經於肺並加以清除,使血液保持潔淨;通過氣體交換,將富有清氣的血液輸送至全身,維持呼吸係統正常,輔助心髒推動血液運行,促進水液輸布排泄。如果氣血不暢,肺氣不足,就會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則會出現言語低微、疲倦乏力、胸悶、咳嗽、喘促等,從而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全身的髒腑器官得不到營養的供養,四肢百骸得不到濡養,就會出現胸中憋悶脹痛、咳喘無力、心悸、口唇發幹、舌質青紫、關節炎、骨質增生等病症。肺氣下降還可使津液隨之下行,水液輸布排泄出現障礙,則汗、尿不能正常排出體外,停聚於體內,則可見咳喘、咳痰、水腫、尿少等症。
腎主納氣:先天之本很重要
腎主納氣,是指腎有攝納肺吸入之氣而調節呼吸的作用。人體的呼吸運動雖為肺所主,但吸入之氣必須下歸於腎,由腎氣為之攝納,呼吸才能通暢、調勻。腎為先天之本,腎髒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腎主藏精,精為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生命之源。腎髒還控製著人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人體自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逐漸充盈,形體和智力發育正常,體壯結實,骨骼強健,機智敏捷。如果腎髒氣血虧虛,則必定會影響人體的正常發育,小兒表現為發育不良、智力低下等,成年人則表現為形體消瘦、智力減退、脫發、腰膝酸軟、精神萎靡、健忘、耳鳴耳聾、反應遲鈍等。腎主生殖發育,腎髒氣血虧虛後會導致性功能減弱,出現陽痿、早泄等症狀。
四季調氣血要點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調氣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遵照四季的氣候特點,適時調養。
春季升發肝氣以養血
春三月,萬物生,清內毒,養肝木,防風邪,助陽氣,增免疫,保健康。
春天五行屬木,而人體的五髒之中肝也屬木性。中醫養生旨在順應自然之氣,根據節氣調養身體。春氣通肝,在春天,肝氣旺盛而升發,人的精神煥發,可是如果肝氣升發太過或是肝氣鬱結,都易損傷肝髒,從而使氣血上湧,嚴重的時候會引起吐血、嘔血,甚至昏厥,也會傷到脾胃,引起脾胃消化功能的失常。到夏季就會發生寒性病變,因而春季養生養肝是重點,把肝這個解毒工廠建設好、經營好,人才不會得病。
從髒腑功能方麵講,肝藏血,肝為人體之“血海”,中醫認為‘肝為女子之先天,故女子病多缺血’。春季是婦科疾病的好發季節,女性朋友更應該注意春季調養,女性朋友養生,重在調養氣血,血虛是很多女性的通病,春季養氣血更不能停。
唐代“藥王”孫思邈曾講:“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按照“藥王”所示,春天可適量吃些紅棗、 蜂蜜之類滋補脾胃的食物;還要多吃蔬菜,如芹菜、菠菜、白菜、油菜、萵筍、綠豆芽、胡蘿卜等,補充維生素、礦物質;也可吃些蔥、薑、蒜、韭菜, 祛陰寒且助陽氣升發。
春天宜食的食品還有山藥,山藥“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具有健脾補胃的作用。晩春氣溫日漸升高,飲食應注意清淡,不宜進食羊肉、狗肉、麻辣火鍋以及辣椒、花椒、胡椒等大辛大熱之品,以防體內積熱、邪熱化火,導致疔瘡癤腫等疾病。總之,清淡爽口的飲食利於春季養生。
根據中醫的五行學說,春季養肝首先必須柔肝、護肝、疏肝、養血;其次應為度夏做準備,宜健運脾胃。中醫驗證,除了養肝的藥物,通過各種暖茶的調節也可以實現清肝、柔肝、疏肝、護肝的功效。“是藥三分毒”,所以養肝補氣血最宜喝暖茶。例如,決明子、紅棗、枸杞茶等,有助於肝髒排毒,使身體的氣血通暢,而紅棗又有補元氣和潤膚作用,對體質虛冷的人有抵禦春寒和養血護肝的雙重效果。
立春時節,順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在起居方麵也要相應改變,做到適當地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後宜做一些輕柔舒緩的運動項目。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此時天氣雖然開始暖和,但是以“風”為主氣,氣候特點是變化較大、忽冷忽熱、乍暖還寒,尤其是適逢春雨連綿的時候,更是冷風陣陣,寒氣襲人。俗語有雲“春捂秋凍”“春季不可薄衣”,此時做好“春捂”是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的養生需要,也是一種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由於人們冬天穿戴衣帽較多,故乍暖還寒時對外界天氣變化的適應能力下降,尤其是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更難以適應,因此在早春時節要保暖,衣服不可頓減,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尤其應注意腳部、背部保暖。
在運動調養方麵,也是要順應“升發”的特點,多做伸展運動。宜在柔和的晨光下,在庭院、公園、林蔭道等地方進行體育鍛煉,可選擇散步、慢跑、快步走等,也可多做一些如廣播體操等的伸展運動或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既可舒緩身體,又可調理氣血。同時,在優美的環境中鍛煉還可達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的效果。
立春時節,大地回春,萬物更新,人們的精神調攝也要順應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機,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熱愛生活,關心他人,廣施博愛,善濟仁慈,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悅,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
夏季養心血以補氣
我們每個人,如同落葉樹,春天的時候樹枝開始發芽,氣血開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氣血到了外麵,所以枝繁葉茂;而秋風一起,樹葉一落,氣血從外向裏走;到冬天,外麵的樹葉沒有了,所有的營養都到根部去了。人也是一樣的,春天的時候氣血由體內向體表走,到夏天氣血都已經到外麵了,裏麵就相對不足了。
夏天養心安神之品有茯苓、麥冬、小棗、蓮子、百合、竹葉、柏子仁等,在飲食方麵,應多吃小米、玉米、豆類、魚類、土豆、冬瓜、苦瓜、芹菜、蘆筍、南瓜等,少吃動物內髒、雞蛋黃、肥肉、魚子、蝦等,少吃過鹹的食物, 如鹹魚、鹹菜等。以下幾種夏日常見養心瓜果適宜多食,西瓜除煩止渴、清熱解暑;黃瓜皮綠汁多、脆嫩鮮美,含水量約為97%,是生津解渴的佳品;桃子生津、潤腸、活血、消積,適用於煩渴、血瘀、大便不暢、小便不利、脹滿等症;苦瓜能除熱邪、解疲勞、清心明目,工作勞累的人可以多吃些。
生活方麵,夏季空調要少開,流汗才健康。老百姓常說“夏天不熱,冬天不冷,遲早要坐病”——這是因為,冬天氣血閉藏,儲藏營養,要為明年的生發做好準備。如果冬天不很好地儲藏陰精,春天時容易得熱性疾病。冬天冷的時候毛孔處於閉塞狀態,有助於氣血內收,夏天熱的時候毛孔開放,有助於氣血往外走,這時候如果經常開空調,代謝不暢,就很容易生病。農村很多上百歲的老人都住平房,因為平房冬暖夏涼,這些老人得地氣,能長壽。現在大家都住樓房,用空調,空調出來的是透骨頭的冷風,年輕時陽氣旺盛可能不覺得,人過中年,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裏,就會覺得涼氣透骨。“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冬天的熱風、夏天的寒風都是與時令季節不同的風,就是“賊風”,對身體健康不利。
同時,夏天要吃好早午飯,睡好子午覺。人和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年四季如此,一天也是如此。脾胃偏弱的人,早上、中午的飯一定要吃好,因為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陽氣促進消化吸收。晚飯切記少吃,別早上、中午都湊合,晚上卻吃得過於豐盛。
吃得太飽太好,就易得富貴病。《黃帝內經》講“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老吃大魚大肉這些東西,就會出現糖尿病的癰、瘡、疽。糖尿病在中國古代叫消渴病,老百姓很少得,都是富家人得。人吃得太好了,不能消化,就會變成內熱,出現消渴症狀。現在的生活好了,人們天天都吃好的,所以很易導致血糖、血脂升高。
中國人特別強調睡子午覺,子、午就是子時和午時,這是兩個很重要的時辰,半夜11時~淩晨1時是子時,這是陰氣最盛、陽氣初生的時候;中午11~13時是午時,是陽氣最盛、陰氣初生的時候。陰陽兩氣隻有生才有升,有了升才有化、收、藏,如果在生的時候你就轉化了它,那就找不到感覺了。所以,子、午兩時的睡眠對人們的健康尤其重要。
秋季潤燥以養氣血
到秋天的時候,養生之法應該是“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規律要跟著雞走,雞進窩了人就睡覺,雞出來了人就起來。這時候,人的氣血正好是從外向內收的時候,而白天人的陽氣都在外麵,晩上陽氣歸於內,如果按照“與雞俱興,早臥早起”的生活方式,那麼人的氣血就會保持良好狀態。俗話有“一夏無病三分虛”之說,因此在秋季應該注意適當進補,在飲食上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則,以養肝氣,以溫、淡、鮮為宜,不吃過冷、過辣、過黏的食物,多食芝麻、核桃、糯米、 蜂蜜、乳品、梨、甘蔗等食物,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粥、紅棗糯米粥、黑芝麻粥等都是秋令飲食佳品。
在水果中,秋季食養首選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譽,入肺、胃經,具有兩大效用, 一是滋陰潤肺,二是清熱化痰,生食或搗汁飲服,或熬膏調服都可,古代就有針對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晩晩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晩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冬季藏精以養氣血
按中醫理論,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由於氣候寒冷,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為了適應機體的需要,必須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把滋補品中的有效成分儲存在體內,為明年開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冬季食補佳品有胡桃肉、桂圓、牛肉、狗肉、紅棗、蓮子、羊肉、栗子、花生、黑木耳、豆漿等。冬三月忌食和少食綠豆、生藕、香蕉、蓴菜等。另外,由於白酒具有調和氣血、舒筋活血、 抵禦風寒的功效,加入補益強壯的人參、鹿茸、海馬、杜仲、肉桂等中藥服用,更具有溫補健身之效,不過切記要適度。
傳統養生學強調,人體要“順應自然”,即人生於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要與大自然的變化相一致,並根據四季氣候變化改變日常的生活規律。《黃帝內經》中說“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從自然界萬物生長規律來看,冬季是一年中的閉藏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相對緩慢,陰精陽氣均處於藏伏之中,機體表現為“內動外靜”的狀態,此時應注意保存陽氣,養精蓄銳。尤其是老年人,一般都氣血虛衰,冬季的起居更應早睡晚起、避寒就暖,絕不提倡“聞雞起舞”,而應該和太陽一起起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