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氣血好,身體才好(1 / 3)

《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13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4,\"start_container_index\":13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1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0,\"start_container_index\":1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4},\"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13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4,\"start_container_index\":13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8},\"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1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74904035243592758,725708843935754141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氣血:生命的根源

《黃帝內經》中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東西都是圍繞著氣血而運行的。氣血是生命的根本,生者和逝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氣血,氣血不足的人幾乎都不會長壽,可見氣血對人體健康的重要程度。如果把人體比作生長的植物,氣就是陽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於人體,使其茁壯成長。一旦氣血不足,將導致人體功能全麵性潰敗。

氣的概念

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運行不息,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維係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

中醫學中的氣概念,可能源於古人對人體生命現象的觀察。古人通過對人體自身某些顯而易見且至關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呼吸時氣的出入、活動時隨汗而出的蒸蒸熱氣等的觀察,產生了對氣的樸素而直觀的認識,加之在氣功鍛煉中體悟到的氣在體內的流動,於是在樸素認識逐漸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推測、聯想、抽象和純化,逐漸形成了人體之氣是人體中的能流動的細微物質的概念;隨著認識的深入,對人體之氣的來源、功能、運動規律和形式以及與髒腑的關係有了較係統的認識,建立了中醫學的氣學理論。

中醫學氣概念的形成,自然受到古代哲學元氣學說的滲透和影響。古代哲學的氣是運動不息的細微物質的概念,氣升降聚散運動推動和調控宇宙萬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思想,對中醫學的氣是運行不息的精微物質概念的形成,氣升降出入運動推動和調控著人體生命活動等理論的構建,都具有重要的方法學意義。但中醫學的氣是客觀存在於人體中的具體的氣,是在體內不斷升降出入運動的精微物質,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又對生命活動起著推動和調控作用。中醫學的氣理論有其固有的研究對象和範圍,而古代哲學的元氣學說是一種古代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因此中醫學的氣概念與古代哲學的氣概念是有嚴格區別的。

精與氣的概念在中醫學中是有嚴格區別的。精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靈樞·經脈》說:“人始生,先成精。”氣是由精化生的極細微物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精化為氣。”精為髒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推動和調控髒腑生理活動的動力。因此,《內經》中多次提到精與氣的轉化關係,其對精與氣的區分較先秦哲學中的概念更為明確。

血的概念

血是循行於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素問·調經論》強調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脈是血液運行的管道,血液在脈中循行於全身,所以又將脈稱為“血府”。脈起著約束血液運行的作用,血液循脈運行周身,內至髒腑,外達肢節,周而複始。如因某種原因,血液在脈中運行遲緩澀滯,停積不行則成瘀血。若因外傷等原因,血液不在脈中運行而逸出脈外,則形成出血,稱為“離經之血”。離經之血若不能及時排出或消散,則變為瘀血。離經之血及瘀血均失去了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

血循脈而流於全身,發揮營養和滋潤作用,為髒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保證。人體任何部位缺少血液的供養,都能影響其正常生理活動,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亂以及組織結構的損傷,嚴重的缺血還能危及生命。

氣和血的關係

氣與血是人體內的兩大類基本物質,在人體生命活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景嶽全書·血證》說:“人有陰陽,即為血氣。陽主氣,故氣全則神旺;陰主血,故血盛則形強。人生所賴,唯斯而已。”氣與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對言之,則氣屬陽,血屬陰,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等作用,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故《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是血液生成和運行的動力,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因而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的說法。

1.氣為血之帥

氣為血之帥,包含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三個方麵。

氣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離不開氣作為動力。血液的化生以營氣、津液和腎精作為物質基礎,在這些物質本身的生成以及轉化為血液的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相應髒腑之氣的推動和激發作用,這是血液生成的動力。氣能生血還包含了營氣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營氣與津液入脈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氣的充盛則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強,血液充足;氣的虛虧則化生血液的功能減弱,易導致血虛的病變。臨床上治療血虛的病變,常常以補氣藥配合補血藥使用,取得較好療效,即是源於氣能生血的理論。

氣能行血,是指血液的運行離不開氣的推動作用。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氣、肺氣的推動及肝氣的疏泄調暢。《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說:“運血者,即是氣。”因此,氣充盛,氣機調暢,氣行則血行,血液的正常運行得以保證。反之,氣的虧少則無力推動血行,或氣機鬱滯不通則不能推動血行,都能夠產生血瘀的病變。再者,氣的運行發生逆亂,升降出入失常,也會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出現血液妄行的病變,如氣逆者血隨氣升,氣陷者血隨氣下等。所以臨床上在治療血液運行失常時,常常配合補氣、行氣、降氣、升提的藥物,即是氣能行血理論的實際應用。

氣能攝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於脈中離不開氣的固攝作用。氣能攝血主要體現在脾氣統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氣充足,發揮統攝作用,使血行脈中而不致逸出脈外,從而保證了血液的正常運行及其濡養功能的發揮。如若脾氣虛弱,失去統攝,往往導致各種出血病變,臨床上稱為“氣不攝血”或“脾不統血”。因而治療這些出血病變時,必須用健脾補氣方法,益氣以攝血。臨床中發生大出血的危重證候時,用大劑補氣藥物以攝血,也是這一理論的應用。

2.血為氣之母

血為氣之母,包含血能養氣和血能載氣兩個方麵。

血能養氣,是指氣的充盛及其功能發揮離不開血液的濡養。在人體各個部位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營養,故血足則氣旺。人體髒腑、肢節、九竅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養,即可出現氣虛衰少或氣的功能喪失的病變。血虛的病人往往兼有氣虛的表現,其道理即在於此。

血能載氣,是指氣存於血中,依附於血而不致散失,賴血之運載而運行全身。《血證論·吐血》說:“血為氣之守。”《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說明氣依附於血而得以存在體內,並以血為載體而運行全身。因此,血液虛少的病人,就會出現氣虛病變。而大失血的病人,氣亦隨之發生大量的喪失,往往導致氣的渙散不收,漂浮無根的氣脫病變,稱為“氣隨血脫”。

血能養氣與血能載氣,體現了血對於氣的基礎作用,故概括地稱之為“血為氣之母”。總之,血屬陰,氣屬陽。氣血陰陽之間協調平衡,生命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進行。

反之,“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調經論》)。因此,調整氣血之間的關係,使其恢複協調平衡的狀態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法則之一。

氣血失和,百病乃生

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往往會導致髒腑功能的減退,抵抗力下降,引起早衰。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和血虛可單獨出現,也可合並出現。

氣虛則人體陽氣的溫煦及推動作用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等。血虛則器官缺乏濡養,可見麵色萎黃無華、皮膚幹燥、毛發枯萎、指甲幹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如果一個人先天體質虛弱,或因為後天勞累過度,或病後調養不當,或失血過多等,均可導致氣血兩虛,引發各類疾病。此時,會出現麵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食欲差、精神不振、多汗且活動後加重,甚至心慌氣短等表現。

現代人氣血不調的主要原因有三:1.食疾

由於現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體質也由昔日的營養不良虛弱性體質為主,轉變為能量代謝不暢瘀滯性體質為主。很多人每天都離不開雞、鴨、魚、肉、蛋、奶等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高蛋白等酸性食物,久而久之加重了胃腸的分解吸收負擔和肝的消化、解毒功能和腎的排泄功能,使五髒六腑的元氣下降,吃出了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現代文明病。

2.氣疾

當今社會,人們的工作壓力、生

活壓力、競爭的壓力像山一樣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每天超負荷地工作,不停地思慮。中醫認為,久思傷脾,脾主運化,脾統血,脾傷則會影響血的生成,因此,就會造成氣血虧虛。

久怒傷肝,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主排毒,由於人們情誌失衡,很容易造成肝鬱氣滯,影響體內排毒,就會造成氣血的瘀滯。

3.寒疾

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總喜

歡海鮮、冷飲、涼啤酒、空調、電風扇,為了美甚至在冬天也喜歡穿單薄的衣服,由於寒涼內傷脾胃腎,外傷筋骨肉,導致現在得風濕症、關節炎、月經不調、腎炎等的人越來越多,主要症狀是體力不支、渾身無力。因為氣不足,血難行,造成氣血瘀滯,女性患子宮肌瘤的人也在增多,都是寒凝血瘀、寒凝氣滯等原因所致。

因此,要想百病不生就必須調理好氣血,氣血瘀時要通,氣血虛時要補。掌握好這“通補”的原則,就是掌握了健康的真諦。氣血是人的後天之本,人體的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乃至皮膚毛發,都依賴於氣血的滋養,沒有氣血就沒有生命。隻要氣血充足、通暢,我們就能百病不生。

氣血不足應該及時食補

氣血不足即中醫學中的氣虛和血虛,氣血不足會導致髒腑功能減退,引起早衰。

氣虛即髒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差,表現為畏寒肢冷、自汗、頭暈耳鳴、精神萎靡、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血虛可見麵色無華萎黃、皮膚幹燥、毛發枯萎、指甲幹裂、視物昏花、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

氣血不足屬氣血同病。氣血虧虛則會形體失養,以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麵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脈弱等為常見證候。

氣虛者適合食用的食物有牛肉、羊肉、枸杞、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黃鱔、蝦、蘑菇等,忌食、少食的食物有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卜、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卜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紫蘇葉、薄荷、荷葉,忌煙酒。

血虛者適合食用的食物有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忌食或少食的食物有海藻、草豆蔻、荷葉、白酒、薄荷、菊花、檳榔、生蘿卜、荸薺、大蒜等。

讓氣血暢通的秘密在於打通經絡

《黃帝內經》說:“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對於人體來說,有平衡陰陽、營養全身的能力,所以經絡學在中醫裏擁有至高的地位。

有人稱,經絡在人體中就像互聯網。經脈深藏在人體內,把持著各個髒腑的家政大權;絡脈是經脈上的細小分支,彼此通連直達體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儼然像個龐大的互聯網。穴位是網上的一個個站點,氣血是通行在各站的機車,永遠高掛“免停”

牌,一旦停了,隻能由醫生來兼任網管了。

經絡具體有以下作用:

①聯係全身。經絡可以把人的內髒、四肢、五官、皮膚、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聯係起來。每一條通路通暢,身體才能保持平衡與統一,維持正常的活動。

②運行氣血。氣血也要通過經絡輸送到身體各處,滋潤全身上下內外。這是經絡的第二個作用。每個人的生命都要依賴氣血維持,經絡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隻有通過經絡係統把氣血等營養輸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動。

③人體屏障。外部疾病侵犯人體往往是從表麵開始,再慢慢向裏發展,也就是先從皮膚開始。經絡可以運行氣血到表麵的皮膚,好像磚瓦一樣壘成堅固的城牆,每當外敵入侵時,經絡便會發揮其抵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④反映人體內在情況。疾病也有從內生的,“病從口入”就是因為吃了不幹淨的東西,使身體內的氣血不正常,從而產生疾病。這種內生病首先表現為內髒的氣血不正常,再通過經絡反映在相應的穴位上。所以經絡穴位還可以反映人內在的毛病,中醫管這叫“以表知裏”。

⑤調氣血。人的肝髒隻有1\/3在工作,心髒隻有1\/7在工作……如果它們出現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激發、調動身體的潛能。按照中醫理論,內髒跟經絡是相通的,內髒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氣血。這也是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可以治療內科病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飯,還能吃進細菌,成為疾病感染的途徑。經絡也一樣,它可以運行氣血,行使上麵說的那些功能,但是人體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從外向裏“走”的路。但隻要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循行規律,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防疾病的發展。這就好比敵人來偷襲,我們知道了他的行軍路線,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護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