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妊娠腫脹的準媽媽來說,治療和調理過程中,應當以健脾行水為主。脾胃強健了,水濕就可以得到有效的運化,從而消除腫脹。同時,也要注意安胎。蠶豆是一個安全又有效的食品,腫脹期間可以適當多吃一些蠶豆及其製品。
蠶豆能補脾和胃,利濕消腫,但凡水腫患者,以及脾虛氣弱,食少便溏的朋友,都可用它來作輔助食療。但必須注意,蠶豆較為粘滯,吃多了容易使人腹脹,一次不要吃太多。蠶豆裏還含有一種過敏物質,有些人吃了之後會出現頭暈、惡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甚至發生昏迷,吃的時候也要格外小心。方中把粳米和紅糖作為輔佐,粳米健脾和胃,紅糖溫中祛濕,合用而成健脾利濕之方。
像赤小豆、扁豆、薏米、黃豆、小米等也是利濕健脾的好食物,妊娠腫脹期可以相對地多食用一些。
孕育生命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一定要在生活中做好適當的護理,無論是飲食上還是起居上都要多加注意。比如,口味要清淡,少食生冷,避免情緒上的憂傷與焦躁,睡覺時可將雙腿稍稍抬高等等。盡量將腫脹以及由此帶來的酸痛減緩到最小,幸福安然地迎接寶貝的降臨。
陷穀穴——治療水腫的特效穴陷穀穴,陷,是凹陷的意思;穀,與合穀穴之“穀”相類似,因本穴位處於肉的凹陷處,流經胃經的氣血在此聚集,所以叫陷穀穴。由於此穴位於足陽明胃經上,所以可以起到輸送胃經氣血的功能。按壓此處對於顏麵浮腫,水腫,足背腫痛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對於下肢浮腫的孕婦,可以經常按壓足背的陷穀穴,每次按壓10分鍾左右,同時,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堅持一段時間,水腫可以自行消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全身性水腫,就需要你提高警惕,盡可能找醫生查明原因,免得貽誤療治的時機。
8.胎動不安莫害怕,安胎止痛鯉魚粥。
胎動不安是孕婦在妊娠期出現腰酸腹痛、胎動下墜、或者陰道少量流血等症狀的一種常見病,主要與腎虛、氣血虛弱、血熱等有密切關係,對於這種狀況,平時在飲食上加以調理就可以起到不錯的預防效果。
胎動不安,又叫胎氣不安,典型症狀是腰酸腹痛,胎動下墜,或許會伴有陰道少量的流血。一般來說經過積極的安胎治療和調理,能夠消除不適,繼續妊娠,如果病情不加控製,任其發展,最終會導致流產。隋代巢元方就認為此病“輕者轉動不安,重者便致傷墮”。
為什麼會出現胎動不安?古代醫家有不少的論述,《諸病源候論》中就說:”“胎動不安者,多因勞役氣力,或觸冒冷熱,或飲食不適,或居處失宜。
些因素都能夠導致胎動不安,而且提出了“若其母有疾病以動胎,治母則胎安;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動以母病者,治胎則母瘥”的治療原則,意思就是說如果是由於母親有疾病而導致的胎動不安,就要以治療母親為根本,采取安胎的方法;如果是因為胚胎的原因,而牽連到母親的不適,就要以尋找胚胎不固的原因,從治胎入手。
在生活中,由於孕婦出現腎虛,氣血虛弱等原因而導致的胎動不安比較常見,這種狀況讓家人擔心不已。《醫宗金鑒》中說:“孕婦氣血充足,形體壯實,則胎氣安固。”為了避免這種由於孕婦自身虛弱而致的胎動不安,可以在平時的飲食上多加調養,比如在平時多吃些有補益氣血,安胎作用的食物,像魚類、富含維生素C的果蔬等,做到防患於未然。當然孕婦也有許多食物不宜吃,如辛辣的辣椒、胡椒、花椒等刺激性較大的食物,多容易引起便秘,避免食用含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的食品,蔬菜應充分清洗幹淨,水果最好去皮後再食用,以避免農藥汙染,為了孩子的健康,要盡可能避免攝入此類食品。
在這裏我推薦一款既能補充營養又適宜於安胎的食療方,叫做安胎鯉魚粥。
安胎止血,利尿消腫,苧麻根能止血,鯉魚安胎,粳米能夠健脾益氣,共煮為粥,適用於妊娠期的胎動不安、胎漏等症。孕婦在妊娠期內口味各異,有些孕婦可能不想吃葷腥,那麼還可以選擇做一款糯米阿膠粥。準備糯米90克,阿膠9克,糯米淘洗幹淨,阿膠研末,然後先將糯米煮粥,再加入阿膠末調和,即可食用。每天空腹食用,連服五到七天,有補中益氣,養血安胎的功效,能夠防治妊娠期的胎動不安。
孕婦在懷孕37周以前如果出現腹部陣陣發硬的現象,並且腰酸背痛,並有陰道出血、下腹部有便感及壓迫感,就需要安胎。一般來說,孕婦在懷孕六七個月以後,會陸續出現子宮收縮的生理反應,幾乎不伴有疼痛,常在夜間頻繁出現,翌日早晨即消失,這是生理性宮縮,不會引起早產。但是當孕婦懷孕七八個月時,一天中出現5~8次這種斷斷續續的收縮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收縮頻率過高,甚至每隔10多分鍾就出現一次,這個時候就必須多加小心,需要盡快就醫,聽從醫生的建議。
預防胎動不安,禁止房事常靜養性生活除了會動到子宮,性高潮時會引起子宮痙攣外,精液中的前列腺素也會刺激子宮引起收縮,因此要盡可能的避免房事,平時靜養,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預防胎動不安的發生。
9.氣血虛弱產後缺乳,通乳食用豬蹄粥。
母乳喂養大大有益於嬰兒的身體健康,好多產婦選擇母乳喂養的方式,可是也有些產婦為產後缺乳而煩惱不已。中醫上認為產後缺乳多是因為產後氣血虛弱或者肝鬱氣滯所導致的,對此可以通過食療的方法來調補氣血,通絡下乳,讓產婦能夠順利地喂養孩子。
產後母乳不足,又被叫做“乳汁不行”、“乳少”、“乳難”等等,母乳是嬰兒最理想的食物,母乳喂養能有效保證新生兒的營養供給,因此,如果出現產後缺乳的狀況,經常使一家人擔心不已。
曆代的醫家對於產婦產後缺乳也十分重視,《胎產心法》中說:“產婦衝任血旺,脾胃氣壯則乳足。”明代的醫家薛立齋認為“血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五髒,灑陳六腑,在男子則化為精,在婦人上為乳汁,下為血海”,這說明能否產生乳汁與脾胃氣血的健旺與否有很大的聯係。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氣血充足,這是能夠順利分泌乳汁的基礎,如果脾胃的功能出現異常,氣血虛弱,那麼乳汁分泌也就沒有了源頭,這就需要健脾胃,益氣血了;當然,有了這個源頭也不一定能夠順暢地產乳喂養孩子,精神上的變動也會影響到乳汁的分泌。《儒門事親》中提到:“婦人有本生無乳者不治,或因啼哭、悲怒、鬱結、氣溢閉塞,以致乳脈不經行”,這就說明了精神上的因素會影響到乳汁的正常分泌。因此,脾胃運化不利而致的氣血虛弱和精神因素,比如最常見的肝鬱氣滯,是造成產後缺乳的最主要原因。
哺育嬰兒,最重要的就是要辨明原因,有的放矢,尋求最有效的方法通乳。
要想保證乳汁的正常分泌,睡眠一定要充足,一些產婦經常因為夜間喂奶或奶少而在夜間給孩子添加代乳品,以致不能好好休息,這也不利於通乳,一般來說,產婦每天要保證8~10小時的睡眠時間,休息好了,奶水自然就會增多。還要學會科學的喂奶,分娩後要早開奶,早開奶能夠讓嬰兒獲得初乳,並且刺激母親產奶。這個時候喂奶越勤,乳房越能分泌更多的乳汁,一般每兩、三個小時喂一次奶就可以了。當然,想要化解產後缺乳的問題,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食療法,多吃營養豐富和易於消化的食物,不要吃刺激性太大的香料、煎炸、點心之類的食物。多喝湯水,如雞湯、海參母雞湯、鯽魚湯等,使體內能得到更多的蛋白質、脂肪、水分和鈣質,這樣不僅分泌的奶水質量好,而且量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