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言出必行,一定要兌現自己的獎賞諾言。

1933年,正當經濟危機在美國蔓延的時候,哈理孫紡織公司因一場大火化為灰燼。3000名員工悲觀地回到家裏,等待董事長宣布公司破產和員工失業的消息。在漫長而無望的等待中,他們終於接到了董事會的一封信,打開一看,卻是這樣一行字:“本公司決定繼續支付員工一個月的薪水!”

在全美經濟一片蕭條的當時,能有這樣的消息傳來,員工們深感意外。他們驚喜萬分,紛紛打電話或寫信向董事長亞倫·傅斯表示感謝。一個月後,正當他們為下個月的生活發愁時,他們又接到公司的第二封信。董事長亞倫·傅斯宣布:“將再支付全體員工一個月的薪水,另加額外獎勵。”其實,這時候亞倫·傅斯已經窮得叮當響了,他是從幾位礦業主那裏借來的這筆錢,因為他的信條是:“我以前在大家麵前說過的承諾,就是大家一直期待的、渴望的東西,這些期待都寫在他們的眼光裏和每一個工作的動作中。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兌現!”3000名員工接到信後,不再是意外和驚喜,而是熱淚盈眶。在失業席卷全國、人人麵臨生計窘境的時候,能得到如此照顧,誰不會感激萬分呢?

第二天,他們紛紛湧向公司,自動自發地清理工廠、擦洗機器,還有一些人主動去南方各州聯絡被中斷的貨源。三個月後,哈理孫公司重新營運了。

當時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是這樣描述這個奇跡的:“員工們使出渾身的解數,日夜不懈地賣力工作,恨不得一天工作25個小時,而過去曾勸董事長傅斯領取保險公司賠款一走了之,以及批評他感情用事、缺乏商業精神的人,全都心甘情願認輸。”

後來,哈理孫公司成為美國最大的紡織集團,分公司遍布全球五大洲六十多個國家。

亞倫·傅斯遇到困境有重新開始的勇氣和決心,雖然失去了一間紡織廠,但後來又得到了一間紡織廠和一群忠心耿耿的員工,尤其後者是最寶貴的財富。在遇到這樣的困境時,要是換成了你,會怎麼做呢?拿到保險理賠金一走了之?還是從此一蹶不振?或是像亞倫·傅斯一樣繼續付給員工薪資?看到今天這個企業的巨大成就,相信聰明的管理者都會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我國南京有一家牙膏廠,在激烈的競爭中,企業的業績不斷地下滑,直接原因是有一批牙膏上市後,質量不過關。麵對這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公司總藏按照規定,嚴厲處罰了有關產品的幾名設計者和質檢員,每人罰款5萬元,並在櫥窗裏通告出來,命令必須保留三個月,以示警醒大家。同時,他又開始動員大家出謀劃策,如果誰能想出一個能提高企業效益的點子,公司將重獎30萬元。

麵對如此巨大的誘惑,員工們開始絞盡腦汁為公司出謀劃策。一位員工經過認真的思考,大膽地向總裁道出自己的建議:“不如我們把牙膏的直徑擴大一毫米?”這個建議立即引起總裁的重視,並予以采納。果然,付諸行動後,這個建議達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馬上就扭轉了公司的不利局麵,使每天的銷售量大大增加。最後,總裁履行了自己的諾言,毫不猶豫地簽了一張30萬元的支票給這位員工,並把他提拔為業務主管,還要求副總裁必須把這件大好事在櫥窗裏通告三個月。

這個例子說明:管理者隻要把獎懲的製度落實到位,中間不亂更改,就會讓大家知道做錯了什麼,又該如何去做對的,受到處罰的是“警告牌”,受到獎賞的是“好榜樣”。上麵的老總就是這麼做的,他很看重員工的表現,做得差的就按製度處罰,做得好的就按說的獎賞,大大方方,公公正正,自然會讓員工們更有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