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分別從正麵、反麵說明做人要謹守信義、不能違背諾言的重要性,如果出爾反爾,就會遭到鄙夷。作為管理者,也需要守信,言出必行,這樣你的話才有分量。
三國時,諸葛亮命人製造木牛流馬運輸軍糧,再次出兵祁山,第四次攻魏。魏明帝曹睿親自到長安指揮戰鬥,命令司馬懿統帥諸將領,帶領大軍直奔祁山。麵對兵多將廣、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不敢輕敵,於是命令士兵占據險要地勢,嚴陣以待。
魏蜀兩軍,桂旗在望,鼓角相聞,戰鬥隨時可能打響。在這緊要關頭,蜀軍中有八萬人服役期滿,已有新兵接替,老兵們都整裝待發,盼望著能早點返回故鄉。魏軍有三十餘萬人馬,兵力眾多,連營數裏。如果蜀軍放走這八萬老兵,那麼他們的勢力就會更加單薄,取勝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了,眾將領都為此感到十分憂慮。這些整裝待發的老兵也深感擔心,生怕盼望已久的回鄉願望不能立即實現,擔心要到這場戰爭結束才能回去。
不少的蜀軍將領向諸葛亮進言,希望留下這八萬老兵,延期一個月,等打完這場戰爭再走。諸葛亮斷然拒絕道:“統帥三軍必須以絕對守信為本,我豈能以一時之需,而失信於軍心?”停了一停,又說:“何況常年征戰在外的士兵早已歸心似箭,家中的父母妻兒也終日倚門而望,盼望著他們早日回家團聚。”遂下令各部,催促老兵返鄉。此令一下,所有準備還鄉的老兵在意外之餘也欣喜異常,感激地涕淚交流,反而都主動要求留下參加戰鬥。那些在隊的士兵也受到極大的鼓舞,士氣高昂,摩拳擦掌,準備痛殲魏軍。
諸葛亮在緊要關頭不改原令,收攏了軍心,使還鄉的命令變成了戰鬥的動員令。他運籌帷幄,巧設奇計,在木門設下伏兵。魏軍先鋒張頜是一員勇將,被誘入木門埋伏圈中,弓弩齊發,死於亂箭之下。蜀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魏軍大敗,司馬懿被迫引軍撤退。犒勞三軍之時,諸葛亮尤其褒獎了那些放棄回鄉、主動參戰的士兵,蜀營中一片歡騰。諸葛亮取信於士兵,寧使自己一時為難,也要對士兵、百姓講誠信,讓役滿士兵還鄉。因為他深知,一次欺騙行為也許會解決暫時的危機,但這背後隱伏的災患比危機本身更危險。
現在,常有些管理者喜歡順口答應別人獎勵的事情,而事實上都無法做到,如有些剛上任的管理者,總想新官上任三把火,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實力,很輕易地就會答應那些下屬:“我可以幫你這樣做,你做好了,我就獎勵你。”最後卻往往做不到,這樣就很容易在下屬心中留下一個“不守信”的印象,隻會亂開空頭支票。所以管理者一定要記住:不管是在何種情況下,都一定要信守獎懲諾言,即使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許下的,也不能當作權宜之計,因為別人會看重你是否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