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分封”發生在楚漢相爭進入相持階段。當時,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河南滎陽,內心焦慮無比。手下謀士酈食其向劉邦建議,雖然齊、楚、燕、韓、趙、魏六國都被秦始皇給滅掉了,但六國的後人還在,他們堅定的追隨者也有一定的市場,如果想擴大統一戰線,壯大我們的力量,不妨分封六國的後人。劉邦認為言之有理,馬上鑄造印信,準備在第一時間立六國的後人為王,以爭取他們和自己一起抗擊項羽。
張良聞言大驚,列舉了八大理由,堅決反對分封六國後人。
張良認為,在項羽強、劉邦弱的形勢下,分封六國後人,隻會有一個惡果--被分封的六國後人隨時會投靠項羽。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因為項羽實力強大,大樹之下,寸草不生,被劉邦分封的六國後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唯一的生路就是投靠項羽;第二,項羽形象正麵,不像當年的秦始皇一樣是人民公敵,既然如此,劉邦又有多大的把握能確保六國後人一定會站在自己的一邊呢?天資過人的劉邦馬上明白了其中的利害,第一時間派人將鑄好的印信予以銷毀,分封提議就此罷止。
此即為張良被後人稱頌的第二大功勞,有沒有什麼過人之處呢?似乎也沒有。
因為,分封六國後人以爭取民心,第一個實踐者是項梁,項梁扶立起來的是楚國後人熊心,熊心被命名為楚懷王。項梁死後,楚懷王熊心認為自己終於熬到了出頭之日,他橫下一條心,搞了幾個大動作,給項羽下了不少絆子,直接成為了項羽前進道路上的障礙。項羽大封天下之後,冒著巨大的政治和道德風險,派人謀殺了楚懷王。從此之後,這件事情就成了項羽本身的一個把柄,一直被對手揪來揪去。作為一個做事縝密的人,張良對於剛剛過去的這段往事一定不會陌生,也不應該陌生。既有前車之鑒,張良阻止劉邦分封六國後人就顯得十分自然。因此,阻止分封隻是正常人的正常思路,說此舉顯示了張良的雄才大略,似乎有些言過其實。
劉邦對於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而張良的這些重大貢獻中,既沒有顯示出“運籌帷幄”之勢,也和所謂的“決勝千裏之外”有些驢唇不對馬嘴。那麼,張良介入過具體的戰略或者戰術嗎?如果介入過,他有過輝煌的戰績嗎?張良的人生曆程中,到底有沒有過“決勝千裏之外”的人生傳奇呢?
在陳勝吳廣揭竿而起之時,張良最初的計劃也是單幹,他試圖組建自己的武裝。但是,令人汗顏的是,張良大張旗鼓地吆喝了很長時間,也隻忽悠來一百多人。如此勢單力薄,顯然幹不成什麼大事,張良隻好罷手,決定投奔更大的山頭。
這就是“神人”張良出道之時的尷尬經曆。
張良起兵不成,就投奔了項梁。在項梁的麾下,張良做了一件得意的事情,那就是成功地說服項梁封韓國的後裔韓成為王。此事張良居功至偉,因此,張良被韓王成封為申徒(申徒約略相當於諸侯國的相,隻是張良管理的事情更多)。不僅如此,張良還從項梁那裏要來了一千多名士兵,帶領著自己的軍隊在從前韓國的領地作戰。
項梁為什麼對張良如此慷慨,不僅言聽計從,而且還給兵給糧?這也許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張良的祖上曾經連續五代做韓國的相,而項梁的祖上則世世為楚將,二人同是名門之後,相互之間自然易於溝通;第二,張良在當時是個傳奇人物,他曾在博浪沙用大鐵椎襲擊過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