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漢初三傑:張良為何力拔頭籌(2)(1 / 1)

項羽心情大好,遂放心東歸,衣錦還鄉、耀武揚威。誰知,正在項羽的興頭之上,山東東部齊地的田榮已公開反叛。田榮擊殺項羽分封的田巿、田安,趕跑田都,將三齊合並,自立為王。項羽惱羞成怒,馬上調集大軍討伐田榮。

就在項羽帶兵討伐田榮的時候,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三秦,殺出函穀關,千裏奔襲,長驅直入,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項羽的老巢彭城,壓抑了很久的劉邦開始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後院失火,項羽大吃一驚,他挑選精兵三萬,以突襲的方式殺回彭城。沉於溫柔鄉中的劉邦哪裏會是項羽的對手!項羽以少勝多,將劉邦打得人仰馬翻。劉邦也被項羽的軍隊密密麻麻地包圍,《史記》這樣說:“圍漢王三匝。”漢王劉邦馬上就要被項羽生擒了!

在此千鈞一發之時,突然一場沙塵暴昏天暗地地吹來。《史記》這樣記載:“大風從西北起,折木發屋,揚沙石,晝晦。”罕見的沙塵暴讓項羽的軍隊陣腳大亂,劉邦則趁亂逃生,“得與數十騎遁去”,得以突圍。

當時,呂後的兄長呂澤已在下邑(今安徽碭山)起兵,下邑是劉邦的根據地,兵敗的劉邦自然會把下邑當成自己的棲息地。陪同劉邦來到下邑的,就是張良。

這是劉邦最狼狽的一次記憶,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兵瞬間擊潰,正在溫柔富貴鄉中的他隻落了個抱頭鼠竄的結局。

死裏逃生的劉邦,灰頭土臉地來到了下邑,漢王急匆匆下馬,倚著馬鞍大聲發問:“我情願把函穀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拿出來,隻是不知道該把這些土地給誰,天下之大,又有誰可以和我一起共抗項羽呢?”(“吾欲捐關以東等棄之,誰可與共功者?”)兵敗的劉邦此時的焦慮和鬱悶,可想而知。

很快,劉邦聽到了回應:“既然您願意拿出關東的土地,那麼就把這些土地分給這幾個人吧,他們是九江王黥布,和齊王一起反對項羽的彭越,我們陣營的韓信。”劉邦循著聲音望去,原來是張良。“為什麼要把土地分給這三個人呢?”劉邦自然要問。“九江王黥布本來就和項羽有矛盾;彭越本來是梁地的義軍領袖,最後卻沒有被項羽分封,因此,也對項羽懷恨在心;至於韓信,他可是我們陣營中最善於打勝仗的將軍。既然您願意以土地換人心,那就把土地給這三個人好了。”

這就是“下邑劃策”的核心內容。

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下邑劃策”意義重大,直接影響了形勢的發展,但就“下邑劃策”本身來說,張良卻不擁有“下邑劃策”的自主知識產權。因為,是劉邦在危急關頭為了解套,才想出了以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土地來收買人心的招數的。當時,劉邦被項羽打得落花流水,近六十萬大軍一夜之間幾乎灰飛煙滅,腦筋急轉彎,指山賣磨,他說的是要把函穀關以東的土地送人,但是,問題是,你劉邦本來就沒有函穀關以東土地的所有權啊。把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大方地送人,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這個大智慧的知識產權屬於劉邦。很明顯,是先有劉邦的天才思路、啟發性思路,後有張良的補充性意見。因此,“下邑劃策”是劉邦的神來之筆,其榮耀屬於劉邦,而不屬於張良。

因此,即使劉邦願意將“下邑劃策”的大功記在張良名下,張良也是斷然不敢領受的。既如此,讓我們來省視被後人推崇為是張良第二大功的“阻止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