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漢初三傑:張良為何力拔頭籌(1)(1 / 1)

導讀

“圯上敬履”是一個精心編造的故事,也是張良的天才創意,就憑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張良的智商和情商明顯高於韓信和蕭何等人。圯上老人來無影去無蹤、神出鬼沒,除了張良之外沒有第二個目擊證人。可是到最後,神話卻來了個現實的結尾,張良假戲真做地弄來一塊黃石作為物證,以此來證明自己從前所言句句為實。

張良是劉邦欽定的“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經心悅誠服地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的字。劉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張良作為大漢王朝開國元勳的政治地位。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幾乎是一條鐵律。漢朝的開國功臣也都被這一潛規則給“潛”過,“悲劇”程度和功勞成正比,功勞越大,結局越慘。張良卻是一個例外:自始至終,他深得劉邦的充分信任,在後劉邦時代,張良依然贏得了呂後的足夠尊敬。

張良究竟有何過人才幹,能讓劉邦佩服得五體投地?張良又有何過人手段,能讓自己得以善終?

讓我們重回“漢初三傑”名號出爐的輝煌瞬間。

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劉邦登基,大漢王朝正式建立。三個月後,誌得意滿的開國皇帝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辦規模空前的慶功宴。酒酣耳熱之際,劉邦給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題:“我,為什麼能夠完勝項羽?”

在一片馬屁聲中,劉邦公布了標準答案:“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這段話堪稱字字珠璣。他講話的重要意義在於:第一,劉邦親自評定出了三傑;第二,劉邦為三傑排定了次序--張良、蕭何、韓信;第三,劉邦如此定位張良的作用--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第四,還應注意一個細節,劉邦提到張良的時候,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了敬稱,稱呼張良的字“子房”。蕭何、韓信則沒有享受相同的待遇。

然而,劉邦的講話卻又令人費解。劉邦對於張良的定位是“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但遍翻《史記》,也很難為劉邦的這一論斷找到足夠的論據。用劉邦的這一標準來衡量張良,張良的功勞實在不過爾爾,難以望蕭何、韓信的項背。

具體來說,張良的功勞都有哪些呢?主要有二:一為下邑劃策,一為阻止分封。

我們先來省視張良的第一大功:下邑劃策。

“鴻門宴”後,項羽大封天下。此次大封過程中,項羽共冊立了十八個王,而他自己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為巴蜀和漢中。同時,項羽還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讓壅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分而治之。其實,大家心裏都清楚,這樣分封的目的,就是要用這三個人堵住劉邦的出蜀之路。

劉邦心裏當然也清楚,於是,在去自己巴蜀的封地途中,劉邦一把火燒掉了自己剛剛走過的通往巴蜀的棧道。我們知道,當時蜀道是天險,直到唐朝,李白還寫過一首《蜀道難》,其中就這樣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棧道就是當時巴蜀和外界聯係的唯一通道,劉邦用火燒棧道的方式告訴世人,尤其是告訴項羽,我會安心於巴蜀,你看,我不是連回來的路都燒斷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