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一 國故(2 / 3)

不得不讓步

7月15日(六月十四日),醇親王奕譞先上了一個折子,折子的前半段籲請皇太後體念時艱,繼續訓政,即便要歸政,也應該等皇上二十歲時;後半段專言皇帝親政後宮廷一切事務仍請太後裁決,上不問,始可專心典學雲。醇親王的這個折子似乎已考慮接受皇帝親政的意思,所以傅翁龢對這個折子的評價似乎不高,以為“意甚遠”。

同一天,禮親王世鐸等重臣也奏請皇太後再訓政數年;在大清王朝統治集團中擁有重要地位的蒙古親王伯彥訥謨祜等也專折奏請皇太後從緩歸政。這些呼籲、請求,可以說是帝國政治遊戲,是政治粉飾,是對皇太後的擁戴。但是,慈禧太後並沒有在這些呼籲請求後改變主意,她表示:“垂簾聽政”之舉,實在是出於萬不得已。十餘年來深宮訓導,欣見皇帝典學有成,特命明年正月內舉行親政典禮。這個決定經過反複審慎權衡,是最後決定,不容再有遊移。天下之事,至繁至賾。皇帝親政之始,容或有未及周知的事情,但隻要各位重臣共矢公忠,盡心輔助,內而樞臣,外而疆吏,均是朝廷的重要憑借,協助皇上處理政務,責無旁貸。各位隻要殫竭血誠,力圖振作,於應辦事宜任勞任怨,不要因循推諉,致負委任。至於皇帝求學,本無止境,一切經史之功,國際事務,仍由毓慶宮行走諸臣朝夕講求,不憚煩勞,俾臻至善。總之,帝德王道,互為表裏,皇帝親政後,正可將平日所學付諸實踐,以回應天下臣民對皇上的期待。慈禧太後堅決否定了醇親王奕譞等人繼續訓政數年暫緩歸政的建議,不願就這個事情再作任何討論。

至於醇親王奕譞在奏折中提出的宮廷政治內外並重,希望皇太後在歸政後參照現在規製,凡宮中一切事宜,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以便皇帝能夠專心於大政。對此,慈禧太後表示可以考慮,稱皇帝很小的時候就接到宮中由她親自撫養教育,十餘年如一日,感情至深。所以即便皇帝親政後,她也不會將所有事務全部推開,一定會利用自己的經驗隨時調護,隨時提醒。皇太後表示這是她的政治責任,不容推卸不容否認。平心而論,慈禧太後的這個心情放在任何一個母親那裏都是可以理解的正確決定,不必賦予曆史文獻本身所沒有的含義。

這一天,欽天監選擇的黃道吉日提交上來了,小皇帝的親政典禮定於明年正月十五日也就是1887年2月7日舉行。

傅翁龢是光緒帝的老師,兩人關係很深,感情也好。如今皇上要親政了,傅翁龢也覺得自己的努力奮鬥特別是多年心血就要有結果了。7月16日,他在給皇上例行上課時力陳時事艱難,總以精神氣力為主,反複數百語,至於流涕,上頗為之感動。這一天,傅翁龢還與各位王公大臣商量再上奏折,希望即便皇太後歸政、皇上親政了,海防及一切緊要事情仍應由慈禧太後做最後決定,並準許內外重要臣工封事直達儲秀宮,像過去一樣可以直接向皇太後請示彙報。對於傅翁龢的這個建議,諸王以為然,但怎樣建構這個新體製,諸位王公大臣以為還要與禮部商酌決定。

慈禧太後歸政大概是沒有辦法轉圜了,軍機處和各位王公大臣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勸說皇太後放慢歸政步驟,或者答應在歸政後仍然為帝國重大事務操勞。17日(十六日),軍機處擬就一份奏折,首言“垂簾聽政”雖然是大清過去幾十年的權宜之計(權),但並沒有違背大清規矩(經);次頌過去二十年,皇太後在大清王朝政治發展中的功德;末言外國交涉等各種事務及戰守機宜等,期望未來還能仰承慈禧太後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這個奏折中甚至有“為亙古未有之創局,即係亙古未有之盛事”二語,被傅翁龢在當天的日記中嘲諷,以為不甚妥當。

傅翁龢不僅忙著與諸位王公大臣商量著怎樣請求皇太後暫緩歸政,而且利用他與光緒帝的特殊關係,當麵勸說光緒帝一定要在皇太後麵前誠懇請求,真誠希望皇太後能為大清王朝繼續負責任。傅翁龢等人的用意究竟有多少發自內心真誠,有多少是官場規則和禮儀,我們並不太清楚,我們知道的是,在光緒帝、醇親王奕譞、禮親王世鐸以及各位王公大臣一再呼籲奏請下,慈禧太後於7月19日(六月十八日)不得已答應勉為其難,同意在光緒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真的是扶上馬再送一程。慈禧太後在懿旨中重申:垂簾聽政,曆稽往代,皆出權宜之舉,行之不慎,流弊滋多,史冊昭垂,可為殷鑒。早些天因為皇帝典學有成,特降懿旨,及時歸政。這是深宮十餘年來殷殷盼望之苦衷,天下臣民自應共諒。所以當這個決定宣布後,王公大臣等合詞籲陳,均未允準。隻是最近幾天,皇帝及各位王公大臣再三懇請,情真意切,力陳時事艱難,軍國重要,提出了不少應對方案,讀後令人深省。所以當皇帝初親大政,決疑定策,實不能不遇事提撕,期臻周妥,何敢固持一己守經之義,致違天下眾論之公?隻好勉為其難,答應於皇帝親政後再行訓政數年。俟數年後斟酌情形,再行降旨。

慈禧太後原本期待功成身退,為她的時代畫上一個完美句號,最終因為這些原因沒有成功。

在各方壓力下,慈禧太後收回成命,答應在光緒帝親政後再繼續訓政若幹年。這個決定為後來的政治發展留下了非常大的變數,至少使中國傳統社會的皇權中心發生了偏移,使許多事情變得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辦。

不過,可能發生的這些問題,慈禧太後和清政府最高政治層也並不是沒有一點預感,皇太後在決定接受群臣呼籲收回成命時,就命令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專門研究在皇帝親政後繼續訓政的製度安排,以免發生權力衝突貽誤大事。

根據慈禧太後的指示,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根據內閣等衙門提供的相關文獻和規則,於1886年11月21日向清政府提交了一份皇帝親政後繼續訓政的製度安排建議方案,規定在皇帝親政後所有謁陵、祭祀等大典,均循舊製由皇帝親自出席,或循舊製由禮部提出具體方案;凡遇皇帝召見、引見事宜,建議參照禮臣會議規製,暫設紗屏為障,皇太後在幛後升座訓政;凡中外臣工呈遞皇太後、皇上的奏折,均按照現在通行的規製書寫;凡需接見的各部臣工,仍按舊製一律帶領引見,至於皇太後是否出麵接見,由皇太後屆時自行決定;至於鄉會試等各項國家大考,仍建議循舊製由相關部門擬題,呈皇太後審定,由皇上宣布,錄取結果也仍由皇太後把關;內外臣工所遞奏折需要批示、批複的,擬照舊製均請朱筆批示,由皇太後審定後發下。

按照這個製度安排,光緒帝親政後似乎還有一個政務處理見習期。在這個見習期中,帝國重大事項除禮儀性典禮由小皇帝親自出席進行政治曆練外,但凡涉及政治決策、人事調整等重大事宜,在這個見習期也就是繼續訓政期仍由皇太後作最後把關,但小皇帝的參與確實是越來越多。這大概就是皇太後和滿洲貴族重臣的期望,希望十五歲的小皇帝在老太後的帶領下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或許能夠像醇親王奕譞所期待的那樣,再過五年時間,待光緒帝二十歲的時候,能夠獨立處理政務。到那時,為帝國操勞三十年的慈禧太後再從第一線退出。這樣肯定更有利於帝國的穩定。

期待一個新時代

從大清王朝政治立場看,這個製度安排可能更合乎邏輯和道理,更合乎大清王朝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在當時並沒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籌備著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