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漢第0間參差咖啡(2 / 2)

收拾累了,再來杯咖啡,然後窩在沙發裏打個盹兒,一天沒收入反正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第二,我們的咖啡好不好喝?價格是不是不算貴?答案也是很肯定的。當時我自己不會烘焙咖啡豆,用的都是西北湖咖啡豆專賣店新鮮烘焙的豆子,一杯咖啡10元起,可謂物美價廉無可挑剔吧。

第三,你喜歡自己的咖啡館嗎?待在裏麵你覺得舒服嗎?答案自然也是肯定的。既然咖啡物美價廉,環境舒適,還有那麼多好書可看,主人呢,並無特別的租金壓力,沒有每天因為焦慮而苦著臉,天天都在悠然自得地等著迎接每一位客人。那麼,暫時還沒有什麼客人的原因,就隻有一個了:他們還不知道這個地方!

這麼溝通下來,其實我自己的思路也更清晰了。小咖啡館是小本生意,當然不可能去做什麼媒體廣告,於是我做了2000張5元代金券,標出地址,說明特色(新鮮烘焙,免費閱讀和享受一個慵懶的下午之類的),請原來公司的同事幫忙,在咖啡館周圍5公裏的範圍內發放,目標人群20~40歲。代金券發完之後不久,和我預計的3%~5%的有效率比較吻合,果然,一個月後,客人漸漸多起來了,因為上麵提到的三個原因,回頭客也慢慢形成了。更有意思的是,媒體也不請自來替我們免費報道了,因為客人誇獎我們店的書選得不錯,而武漢當時的確沒有一間咖啡館有這麼多好書。

之後的幾個月,我還是堅持每周隻去一次,一是因為懶得跑,二是因為,我確信一個小咖啡館的核心競爭力是天天出現在店裏的那位老板,我既然做不到天天去,老板自然就隻是我的搭檔,客人們需要熟悉的是她而不是我。而我也不願意靠我所謂的人脈去攬生意,因為我堅信,再廣的人脈和市場需求這片汪洋大海相比,也隻是一滴微不足道的水。

比如,武漢一個很有名氣的電視主持人是我的好朋友,搭檔說了多次希望我請他到店裏來喝咖啡,當然也就是希望他的到來和推薦能夠吸引更多的客人。可我就是一直不願意這麼做,直到有一天,我這位主持人哥們兒給我打電話,邀請我去一間很有特色,美女白領經常出沒的,名叫參差咖啡的地方,我才樂嗬嗬地告訴他,那是我開的。

這個例子說明,他也正是我說的社會需求的一分子,如果一開始我請他去,他一定會很好地扮演一個人脈的角色,僅僅認為是在照顧朋友的生意,而忽略咖啡館本身的特色,不可能成為忠實顧客。誰要是希望被所謂的人脈照顧一輩子生意,那一定是腦子進水了。我堅信,對一個小咖啡館來說,自然形成的回頭客才是真正的核心客人。

半年時間一晃就到了,我照例收到一份電子報表,咖啡館的營業收入穩步增長,當月盈利已經達到6000元了。我想該是我退出的時候了,半年的時間下來,我的搭檔看到了客人從稀稀拉拉到顧客盈門的全過程,她喜歡和客人交流,還和不少客人成了好朋友。而我也在這半年裏證實了很多我的想法,開始形成一些所謂的理念了。

準備退出的原因也很簡單,生意是人家守出來的,客人心目中她是老板,我所起的更多是心理支持的作用。每月6000元收益是我認為一個投資不到10萬元的小咖啡館的合理收益,之後大幅增長的空間也有限,因為再忙一點就得開始請人幫忙,就有工資支出了。而6000元兩個人分,即使因為我不去參與看店,少分一點,對一個全部精力放在咖啡館的人來說我認為還是少了。而如果6000元全歸一個人,我覺得在武漢就算一筆不錯的收入了,值得店主樂嗬嗬地一直經營下去。

既然想好了,我就提出退出,搭檔當時非常不解,大呼沒有森哥的支持和鼓勵怕接下來經營不好,我回答:“你就偷著樂吧,按現在的盈利狀況,就算是去借35000元,半年也能有把握還清了,如果沒錢趕緊借錢去吧,我還要去開真正屬於我的咖啡館呢。”看到這兒,大家也就明白了為什麼本文標題叫做“武漢第0家參差咖啡”了吧。

一套所謂理論,還得在實踐中反複驗證,是這間咖啡館給了搭檔和我最大的信心。我的退出,其實是希望搭檔在獲得信心之後,還能夠得到合理的收入。這兩者都是一間咖啡館永續經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我在實踐成功之後,最想做的,還是開一間可以步行抵達的,可以每天泡在裏麵的,完全屬於自己的小小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