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挖掘內心的自己,善待多變的情緒(2 / 3)

哀傷。

哀傷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哀傷是疾病的主要原因,因為哀傷這種情緒不隻會讓人的心靈受到傷害,它還會讓人的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比如胃痛、失眠、暴飲暴食、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這些都可能是哀傷所造成的。

有一句話叫作“哀莫大於心死”,當一個人心都死了的時候,他是活不久的。一個真正哀傷的人,他是哭不出來的,如果還哭得出來,就表明他還不夠哀傷。如果他會接受旁人的支持、旁人的安慰,就表示他還正常,如果不接受的話就表示他哀傷得過分了。如果哀傷過分的話,人就要自己走出來,別人是幫不上忙的。

發泄情緒要適可而止

對於一切情感,大家不要去控製、壓抑它,而要讓它自然地發泄,但是要

“適可而止”。一個人可以發脾氣,發了以後他就覺得自己很好笑,發得差不多了,他就不會再發了。而且如果一個人真的喜歡發火,那他最好還是學一套“救火”“滅火”的本事。既然敢罵人,他就要會去安撫那個被罵的人。如果他不會安撫人就罵人,所有人都會怕他,都會躲得遠遠的,最後弄得他無人可罵;如果一個人罵了人,而且知道自己有責任收拾這個殘局,不能一走了之,他就會承擔罵人的後果。

所以,如果一個人很會當老板的話,他罵完員工以後,會私底下叫員工來,鼓勵鼓勵,安慰安慰,說剛才其實不是罵他,是罵別人……他會讓員工自己去平複。當他在外麵捧員工捧得很高的時候,在私底下他會把員工叫進辦公室,然後給員工臉色看,意思是說:你不要驕傲,我剛才隻是給你麵子,你不要以為是真的。如果領導在外麵罵員工,私底下又給他臉色看,那員工肯定會和領導分裂的;如果領導在外麵捧員工,私底下也很尊重他,那員工就會自信心膨脹,開始把領導架空,喧賓奪主。

第三節 莫要焦慮與害怕,一切順其自然

焦慮是一種複雜的情緒

如果你是一隻猴子,被關在動物園裏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其實,在動物園裏,那個猴子也挺自由的,可是再自由,也還是被關在籠子裏,隻不過籠子比較大而已。但是一個人活著又有多大的自由?你能夠想出國就出國嗎?不行。你能夠想去太空就去太空嗎?也不行。有一個人想到美國,結果簽證官不讓他去,說他太有錢了,因為太有錢去了可能就不回來了。

如果你認為自己自由,那你就很自由,海闊天空;如果你認為自己不自由,那你就真的沒有什麼自由。比如你要上班,你有自由嗎?公司就給你一個位子,你能亂坐嗎?下班回家,你能跑到別人家裏麵去嗎?你選擇自由你就很自由,你選擇不自由你就很不自由,這一點很好證明的。

比如你每天早上起來都說“好累”,你就一整天都會很累;你每天早上起來都說“精神奮發”,你一整天都會很奮發。一切事情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都是人自己的選擇。同樣,選擇害怕,人就天天感覺到不安全;選擇焦慮,人就會天天感覺到壓力很大。

焦慮是自己選擇的

焦慮是自己選擇的,一個人選擇緊張、選擇不安、選擇焦急、選擇憂慮、選擇擔心、選擇恐懼,都會造成焦慮。一個人要想不安,會越想越不安。“我這單生意能不能完成,完成以後能不能收到錢,給了錢以後,別人會不會反悔,要退貨……”沒完沒了,誰都控製不了。想事情要適可而止,不能不想,但也不必多想。一個人如果顧慮太多,他會一事無成;一個人如果完全不顧慮,那他是魯莽。

人可以選擇不相信,也可以選擇相信;可以選擇冒險,也可以選擇保守;可以選擇很愉快,也可以選擇很痛苦。如果選擇焦慮,你就會越來越焦慮;如果選擇害怕,你就會越來越害怕。一個老板要相信自己的中層經理人,要堅信這些中層領導是經過自己長期考驗的,如果連他們都不能相信,那就沒辦法開展工作了。

大家到成都會發現,很多成都人大部分時間在打麻將、喝茶,日子照樣過得很好。所以大家可以選擇慢悠悠的、不慌不忙的生活,也可以選擇拚命的生活。

如果妻子常常覺得丈夫有外遇,天天覺得他會變心,那這兩個人肯定不能幸福地過日子;如果一個人天天看鏡子,總在說自己又老了,那日子也不會過得舒心;如果一個司機開車上高速公路的時候,總怕有車子從別的車道衝過來,連分車道也不相信,他就不會安心開車。一切是無常的,但是最起碼大家要認為世界上的事情是“相當的有

常”,你要學會去選擇相信“有常”。

人們覺得不能控製

人們害怕失去愛,害怕受傷害,害怕被排斥,害怕突然間產生意外,而這些都是無法控製的。但是天無絕人之路,船到橋頭自然會直,老天不會不給你飯吃的。

人們所能控製的事情並不多,小事情可以控製,大事情很少能控製得了。比如夏天下冰雹,人們不能控製;泥石流什麼時候下來,人們也不能控製。

案例

有人為了能控製自己將來的生活,就去算命,結果算到某月某日自己會有意外,是血光之災,很危險。於是他就把自己關在臥室裏麵,窗子統統關上,然後坐在床上不下來,他以為那樣他就不會摔跤、不會流血了。結果有一天他牆上掛著的相框掉下來,砸在他腦袋上,他流血了。

該來的躲不掉,這不是說明算命的人算得準,這其實是這個人自己的選擇,他自己選擇待在屋子裏被相框砸。如果他算完命後,想的是“他算他的,我做我的,我不相信他,他就不準,我相信他,他就很準”的話,就不會被相框砸了。一個人情緒不安寧的時候,最容易發生意外,因為他的注意力分散了。

大部分焦慮源自害怕失敗

每一個人都害怕失敗,因為從小大家就感覺到失敗是很可怕的。在一些“大事”麵前,很多人事先都會緊張不安。比如一個人第一次上台講話之前,他心裏會忐忑不安;或者第二天有一單大生意要談,他頭天晚上就開始喝酒麻醉自己,因為他很怕萬一成交不了,會讓別人看不起。一個人最好沒有“得失心”: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如果這批貨賣出去了,他就賺到了錢;這批貨賣不出去,他存起來說不定貨會漲價,賺更多的錢。人要自己去造成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而不是聽天由命。

焦慮和憂愁是連體嬰,表現了人們對未來的一種無助的感覺。未來,人不能控製,未來會怎麼樣大家也料想不到,所以人會患得患失,焦急然後憂愁。其實,未來是會變化的,跟那些變化的東西較什麼勁呢?未來是不可控製的,還能強求什麼呢?

害怕是一種自然反應

害怕是一種自然反應,大家也不需要“害怕”害怕。害怕是對的,害怕是人對不可知的、不了解的、掌握不了的事情的一種很自然的反應。

當人害怕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問問自己到底在害怕什麼。當一個人找到具體的目標,並進一步去了解自己為什麼害怕或者以後怎麼保護自己時,他自然就不會害怕了。

害怕可用來保護人類自己

害怕有它的好處,就是會保護人類自己。小孩剛開始學走路時,不太敢走,他要扶著東西才敢走;小孩喜歡爬,爬到沙發上以後,他會抓得緊緊的,要下來的時候會慢慢一點一點地下,一直到腳踩到地,他不會一下子跳下來。這樣的小孩,家長就不用太擔心,因為他是聰明的,會保護自己。如果一個小孩不害怕的話,不牽他他就要走,馬上就會摔跤,很可能會把手、腳摔壞。

小孩如果什麼都不怕的話,家長真的要很擔心。聰明的小孩,別人同他講什麼話,他也不會馬上回答,他會看看他媽媽的意思再作反應。但是現在,大家都鼓勵小孩要外向,別人和他說話,他也要和別人說話,他要勇敢地表現他自己,結果很可能會被人販子騙走。

“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最可怕,當他什麼人都不怕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怕他。但是中國有句老話叫“抬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告訴那些人,要讓自己有一點界限、有一點自律、有一點害怕、有一點恐懼,他們才不會亂來。什麼都不怕,人會無法無天;什麼都怕,人會止步不前,沒有什麼大出息。

案例

有人害怕飛機會掉下來,不敢坐飛機,所以他從來不敢到外麵去旅遊,因為他看到飛機就恐懼。其實一天有很多飛機在空中飛,但是他就是不敢坐飛機,別人給他出旅費他都不敢坐,那他的損失真是太大了。

盲目的害怕是錯的,適當的害怕是會很安全的,過分的害怕會傷害人的生理和心靈。為生命害怕、為安全害怕是很正常的,隻要不過分,大家就不足以焦慮。

第四節 甩掉無助感與無力感,重獲力量

無力感是沮喪的表現

大部分人都知道什麼叫作無力感,就是當一個人碰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有想要突破的意願,隻是感覺到無能為力,想做但是好像力不從心、很難去突破。無力感會讓一個人感覺非常泄氣、沮喪。造成沮喪的因素有三個:第一,看不起自己,因為到處都碰

壁,做事情不如意,就會慢慢貶低自己;第二,自貶之後就會慢慢可憐自己;第三,會可憐別人,其實對自己可憐跟對別人可憐是一樣的,隻有可憐人會可憐別人。

有的人因為達不到目標,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是自貶;有的人遭遇到重大的痛苦,就開始自己可憐自己,是自憐;看新聞的時候,有的人會想,這麼多人沒有飯吃怎麼辦,會憐憫別人,但是他也沒有辦法去解決,就會產生無力感。人們在職場裏麵經常會碰到無力感:你想做好沒有辦法,你有好意見老板聽不進去,你可以好好表現但是老板不給你機會……

最好把消極轉為積極

找出沮喪的真正原因

你一定要把讓自己泄氣的真正原因找出來,並找到積極的解決方法。

有很多小孩子不會打算盤,他會感到自卑。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有兩種方法:第一,他以後不打算盤;第二,他多去練習,朝這方麵發展。而不是整天在那裏自卑,好像自己不會打算盤,就表示算術也不好、曆史也不好一樣。

把自我貶抑改成自我充實

把自我貶抑變成自我充實、自我提升。一個人與其貶低自己的能力,還不如想辦法去充電,提升自己的實力,用不著一天到晚羨慕別人。一個人勇敢地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就不是自貶。

案例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其實是屬於情商很高的一類

人,這是他的優勢。諸葛亮可以氣周瑜、氣曹真、氣王朗,但是卻氣不了司馬懿。諸葛亮取“巾幗並婦人縞素之服”,放在一個大盒子裏,並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魏營,嘲笑司馬懿是婦人不是大丈夫,期望激怒司馬懿,以便在祁山與其開戰。但是司馬懿在使節麵前不但沒有表示怒意,反而麵帶笑容,向使節打聽諸葛亮的飲食起居。

諸葛亮求戰不得,退縮的話又會被嘲笑,結果反被司馬懿氣病了。其實,司馬懿所受侮辱的程度比周瑜、曹真和王朗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一個男人被人嘲笑為“婦人”,是很丟臉的事情。

同樣一個諸葛亮,為什麼一方麵會氣死周瑜,一方麵又被司馬懿氣病?因為他沒有辦法化解自己的問題。司馬懿說:“諸葛亮真乃神

人,吾不如也!”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他表現出了一種比較豁達的風度,認為諸葛亮比自己厲害,自己輸給他沒有什麼丟臉的。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每一個人都有比自己更好的長處。孔子說自己種田不如農夫,打獵不如獵人,但是講道理講得過別人,也就是說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

人除了不自貶,還要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充實。比如呂蒙,他原來是不認識字的,可是後來卻很有學問了。因為有一次孫權說呂蒙很會打仗,但是寫出來的字很難看,講出來的話沒幾句是有學問的,不像個將軍。呂蒙剛開始說自己太忙,沒有時間讀書,他有無力感。孫權就說自己比他還忙都有時間讀書,還說曹操那麼厲害也天天讀

書,呂蒙就去讀書了。讀了沒多久呂蒙的學問就做得很好了,寫字寫得很像樣。所以大家詫異一個人能力提高得快時,經常會講“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把憐憫別人改成有效協助

人要很快改變自己,不要天天在那裏可憐自己、貶低自己,或者可憐別人。整天可憐別人對別人也沒有幫助,應該做的是給他有效的協助,而不是同情他、取笑他,更不是可憐他。中國人同情弱者但並不同情可憐的人,是有道理的。

力不能及可訴諸能人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能人

假定一個人能力不足,他可以請比自己能幹的人來做事。比如一個老板用比自己能力強的人,他是好老板;如果他所用的人都不如他,那他的公司遲早會關門。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以委托別人做,照樣可以完成它。比如一個人現在要做電腦生意,這部分他不會做,可以委托別人做,那部分不會做,也可以外包,但他還是在做電腦行業。隻要找對人,把事情都搞清楚,什麼都可以做。即使一個人什麼都不懂,隻要他懂得如何用人就可以了。

個人有不同專長,不必苛求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比如老板,假如他什麼都不懂,但是他會很放心地把工作委托給合適的人,那麼他照樣可以賺錢。很多老板隻要心胸寬廣、眼睛會看人,隻要舍得與別人分享、不獨吞,他是可以不要什麼學問的。一個人最好不要苛求自己樣樣都懂,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並且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比如打字,有的人打字快,有的人打字慢;打字快是第一個人的專長,但第二個人也不會自卑,因為他寫字的速度比第一個人打字的速度還快。人各有生存的條件和能力,誰也不用羨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