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挖掘內心的自己,善待多變的情緒(3 / 3)

對自己要求不必過高

每個人對自己要適當要求,要求自己每天有一點點進步就好。就像一個人去爬樓梯,如果那個台階矮矮小小的,他很快就會爬上去,也不會感到累;如果樓梯一級一級非常高,那爬起來就會很累。大家不必要求自己馬上就會爬上去且不感到累,日有寸進,不必強求,也不要苛求,一切順其自然。這樣的話人就不會有什麼無力感。

無助感是環境造成的

無助感是一個人碰到了太多挫折,他連突破的願望都沒有了,安於現狀,無力感久了以後就會變成無助感。如果一個人有了無助感,就會連自己有機會、有能力做到的事情都不做了,而如果一個人“不想”做事情,那是很麻煩、很可怕的。

案例

如果把一條狗關在一個籠子裏麵,它剛開始一定會撞來撞去,想跑出去。但是它到處碰壁,慢慢就會有無力感。等到有一天,它就躺在那裏動也不動,甚至把門打開它都不會出來,這就說明這條狗有了無助感。

無助感大部分是環境造成的。當爸爸管得太嚴,當媽媽要求自己的孩子每次都考一百分的時候,孩子就會有無助感。他有那個能力,他也不想動,因為他不可能一下子考一百分,也不可能次次都考一百分。其實家長可以設一個“進步獎”,孩子現在考二十分沒有關係,他下次考二十五分家長就給他獎勵,他會很有動力繼續學習,一次比一次有進步,到後來可能比別人的成績都好;如果你讓他一下考六十分、七十分,他也會有無助感,因為他覺得差距太大,自己做不到。

無助感代表逆來順受

無助感代表一種很可怕的心情,叫作逆來順受。逆來順受有時候好,有時候不好。合理的逆來順受是好的,可以促進彼此的關係,但是如果用得太過分了就不好。過分的逆來順受會讓人完全沒有突破困境的決心,沒有勇氣也沒有行為,整天隻能坐在那裏等,什麼都不敢做。

不幸的經驗造成無助感

無助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不幸的經驗積累而成的。如果把一隻老虎關在一個通電的籠子裏,剛開始它會想要逃跑,但是總會被電到,被電了幾次之後,它就會乖乖地很聽話,即使籠子裏沒有通電它也會很聽話,因為它已經知道自己無能為力,就不想再反抗了。

人如果也到了這個地步,就會毫無作為,會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明明可以做的也不想做了。以前狗急了還會跳牆,但是如果它有了無助感,再急也不會跳牆,因為它不想跳了。同樣,當一個人心灰意冷到了完全沒有一點動力的時候,是很可怕的。

覺得成敗不由自己掌握

人們常常感覺到成敗完全是老天在做主,不是自己做主。當一個人一分耕耘卻沒有半分收獲的時候,當他再怎麼努力也是枉然的時

候,他會覺得一切都是無常,眼前是無助,未來是無望,覺得什麼事情自己都做不了主。

那到底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是謀事在天成事在人?其實這兩種說法都對:小事情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大事情是謀事在天成事在人。在我看來,做大事的人一般都沒有自我、沒有理想、沒有使命,否則做不了大事。一個人有理想、有抱負、有計劃,隻能做小事而已。計劃是需要的,但真正的大事是誰也計劃不了的。

中國人說得很清楚:小富由勤。即一個人如果很勤勞、很節儉,他就可能變成中產階級了。但是“大富由天”,一個人要成為非常有錢的人,既要靠自身努力,也要看運氣。如果每一分錢都是人辛辛苦苦賺來的,他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大富翁,最多能達到小康水平。

無助感最好是預防而非治療

無助感是很難治療的。人一旦進入無助感的狀態,誰都救不了,自己也很難救自己,除非經過很長時間、很用心的再教育,否則很難改變。所以大家要趁自己還沒有無助感的時候預防。

事先怎麼樣才能夠預防呢?首先,不要對自己要求太多,也不要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一個人如果認為“大事情自己是管不了的”,其野心就不會那麼大。即使大事情到了自己頭上,他也會很冷靜,不會去逆著自然做事情,會順其自然。

其次,人一旦發現自己有無力感的時候就要特別提高警覺。想想自己為什麼有無力感,因為無力感積累起來就會變成無助感,人有了無助感就沒救了。

有的人做什麼事情都覺得自己未老先衰、力不從心、想做做不到,野心很大、成就很小。這是為什麼?因為企圖心太強,企圖心太強也會造成無力感。運動員的有效壽命都不會很長,就是因為太要強。比如打籃球,一個人打到某種程度就要退下來,不能再打了,做觀眾就行。一個人很會遊泳,但是能遊到什麼時候?一個人一生當中能夠參加兩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他作為運動員的有效壽命一般就結束了。

“哀莫大於心死”,無力感與無助感都會給人造成很大的麻煩,所以大家要時常保持積極的心態來麵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第五節 適度的羞愧感與罪惡感,助人成長

羞愧感具有內在驅動力

羞愧感和罪惡感也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的情緒。羞愧感最強的是日本人,日本的文化叫作“恥”的文化。如果要求中國人和日本人一樣,那是做不到的,因為中華文化一再要求“無過無不及”,即做事情不要太過分了。中國人失敗了之後,會說“東山再起”“重新來過”“下次好好表現”“把以前的羞恥洗刷掉”……這是非常積極的。

一個人有羞恥心才有救,而羞恥心就是愛麵子。很多人說愛麵子是不好的,但是如果一個人連麵子都不愛,那這個人就真的沒救了,他會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不在乎。

如果一個人自以為是、得意忘形,他是沒有羞恥感的。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經常是忘形的,但是他不得意的時候,就會很拘謹,就很擔心做錯事情。所以當事情進展得很順利的時候,大家就要格外小心;當事情進展得不順利的時候,反而不需要那麼小心。

羞愧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它是個很好的內在驅動力,它會提醒人們要知錯就改,不能老是讓別人看不起。這樣人們就會開始積極地去改善自己,積極地去調整自己和別人的關係,然後使大家彼此更和諧。

羞愧感是從父母、師長處獲得的

羞愧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後天的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師長給的。大人常常會跟小孩子講:你這樣做別人會看不起你,這樣做會丟父母的臉。這就是在加強小孩子的羞愧感。

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他的孝心不是表現在拿錢給父母花上麵,而是表現在“不丟父母的臉”上麵。所以,很多真正孝順的人在外麵常常會顧慮到父母的臉麵。一個人想偷別人的東西又不敢偷,一方麵是怕違法,被警察抓去,另一方麵就是“怕丟父母的臉”。父母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就說:你在外麵做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要丟父母的臉,我這個臉丟不起。“怕丟父母的臉”這個力量比什麼都大。這種情緒管理,是要一代一代傳下去的。

過重的羞愧感很不好

“覺得自己沒有用,覺得自己不可愛,覺得自己一文不值……”如果有人有這種想法,那就說明他的羞愧感太重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個人再笨,也一定有自己的長處,隻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好了。

不願意向別人求助,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困惑,就這樣一直拖下去,也說明這個人羞愧感太重了。其實不會的請別人幫忙,沒有什麼丟臉的;不懂的向別人請教,也沒有什麼不對。如果你肯接受別人的幫忙,但又不會長期依賴他,你學習完別人的方法以後就會好好去做。但是很多人就是覺得不能讓別人幫忙,那他永遠不會長進。他隻會不斷地責備自己,不斷地看不起自己,但這一切都是他自己的選擇,他選擇把自己放在一個過度羞愧的地步,別人也沒辦法幫他。

罪惡感有三種感覺

罪惡感有三種感覺。第一種感覺是“我做錯了,我是個低賤的人”。為什麼做錯事情就低賤?做錯與低賤有什麼關係呢?第二種感覺是“我絕對不應該這樣做,因為我這樣做,就已經證明我不是好人”。這個與好人壞人沒有什麼關係。第三種感覺是“我已經變成一塊朽木,已經無藥可救了,我應該受罰,因為我是有罪的”。基督教承認每個人都有罪,但中國人是不接受的。

上述這三種感覺都是不合理的。首先,一個人做錯事情,先承認錯誤,然後去改善就行了。為什麼會認為自己低賤?一錯再錯才是低賤,死不悔改才可怕。一個人做錯事情時,可以先原諒自己,因為自己還小,很多東西都不懂,但是同時要記住下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有一句話是“寧可早犯錯,寧可早失敗”,因為早失敗,人還可以爬起

來,晚失敗就爬不起來了。

年輕人不用怕犯錯,不用怕失敗,也不用怕挫折。年輕人隻有曆經磨難才會成熟,一個人總怕失敗不敢嚐試,結果年輕時是沒有犯什麼錯,但是到了年紀大的時候萬一“晚節不保”,那就沒有時間補救

了。所以,年輕時多犯點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件好事情。

說“我恨不得不這樣做,我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比較合理,如果說“我已經這樣做了,我完了”那就不合理。“我恨不得不這樣

做”,但已經做了,已經做了就做了,對以前的任何事情都不必後悔,因為後悔沒有用,人應該注重未來。隻要記住那個教訓,以後不再犯,好好地走向未來就行了。中國人有句古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一個人再壞,隻要回頭,那就是很寶貴、很難得的。

一個人承認錯誤以後,要忘記錯誤、原諒自己、學習成長,不要老活在過去的陰影裏麵,這樣才有新生活的希望。以前犯的錯誤,改不了也換不回來,所能改變的隻是未來,未來好好做就行了。而且人不要總去翻舊賬。有的父母經常算舊賬,搞得子女很不滿意,比如小孩子今天打破一個玻璃杯,父母就把他叫過來:“你打破多少個了?”那小孩不敢講,但是心裏會想:“打破多少個又怎麼樣?每打破一個我都挨過打了,難道現在還要連以前的一起算、一起打嗎?”他一定會不高興的。家長可以說他是連續地犯錯誤,而不要在此計較他一共打破了幾個玻璃杯。

勇敢麵對罪惡感才好

人們的觀念經常不正確,所以很多選擇不妥當,然後會造成大家情緒不安寧。人的很多感覺是不需要的,是不正確的,是必須要放棄的,大家要勇敢地麵對這些感覺。

人生有很多事情,有時候想起來自己都會臉紅。很多人小時候做了很多現在一想起來就臉紅、就感覺不好意思的事情,但那些又不是他故意做的,是因為小時候不懂事才會那樣做。人難免犯錯誤,孔子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不是聖賢,誰都會犯錯誤,包括孔子自

己。但孔子還說“不二過”,即不要重複地犯錯。

所以,犯錯不怕,就怕犯了錯後還不改正。競爭是個人自己的選

擇,和諧是他自己的選擇,彼此幫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各搞各的還是他自己的選擇。這裏有一個蘇東坡和佛印的故事,很有啟發性。

案例

蘇東坡問佛印自己的禪坐得怎麼樣,佛印說他坐得很

好,他坐禪的時候像一尊菩薩。蘇東坡很開心,就同妹妹蘇小妹說自己坐禪坐得很好,佛印誇自己像一尊菩薩。然後很開心地說“佛印看我坐禪像一尊菩薩,可是我看他像一堆牛糞”。蘇小妹說他完蛋了,因為佛印滿腦子都是慈悲為懷,所以才看誰都像菩薩;蘇東坡滿腦子都是牛糞,所以看了誰都像牛糞。

一個心懷不軌的人,看誰都是鬼鬼祟祟的;一個有很多歪腦筋、很多壞點子的人,他就看誰都是在謀劃壞事。這是人自己的選擇,而且別人選擇他是什麼,他就用那個來因應別人,這是大家要特別提高警覺的。人對人是一麵鏡子,當人對著鏡子笑的時候,他會發現鏡子裏麵的人也在對他笑;當人對著鏡子生氣的時候,鏡子裏的人也在對他生氣。

所以,當一個人出現的時候,你認為他會對你很好、他會與你和諧相處,那你往往就會與他和諧相處;當一個人進來以後,你認為他是壞人、存心不良,那他也許就真的存心不良了。因為他會有自己的反應,你把他當壞人他就壞給你看,你把他當好人他就不好意思,這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應。

人和人之間有很多東西是會彼此互動的,一個人生氣時,旁邊的人會受到感染,他高興時旁邊的人也會受感染。所以,人不能高興時就大笑,憤怒時就很激烈地表現出來,一時無法調整時,吃虧的是這個人。因為他很開心,別人就會嫉妒他,會暗地裏踢他一腳,讓他不開心。所以,一個人不要在別人麵前笑得太開心,否則最後倒黴的就是自己。

合理地運用羞愧感,勇敢地麵對罪惡感,你會發現生活裏處處都有美好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