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挖掘內心的自己,善待多變的情緒(1 / 3)

憤怒、憂鬱、難過、哀傷、焦慮、害怕,這幾種情緒大家都經曆過;無助感、無力感、羞愧感、罪惡感,這幾種感覺大家也都體會過。如何看待它們?如何調整它們?還需要我們仔細挖掘內心的自己,客觀對待多變的情緒。

第一節 放下憤怒與憂鬱,適度管理情緒

造成憤怒的兩個原因

人為什麼會憤怒?首先,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自己承受不了,所以要發泄出來。在憤怒出現以前,人們常常會焦慮不安,擔心很多事情,然後會感到自己受到很大的壓力。憤怒的時間越長,人的表現越強烈,對自己的行為越難加以控製。很多傷害的事件,都是因為極度憤怒造成的。

其次,是權益受到了傷害。比如:“明明是我的,為什麼你把它拿走?”“明明可以走的,為什麼現在會堵車?”當一個人開車走到一條路上時,發現那邊在堵車,不管別人是否豎了個牌子,上麵寫著

“抱歉,前方正在施工,請繞行”,他都會一肚子火。是自己的東西不見了、該通的不通、本來可以的事情突然間變得不可以……人會一肚子火,一肚子火就叫作憤怒。一個人受到傷害、被別人忽略或者不被別人當一回事,都會憤怒。還有一種,別人把他看得很高他也會憤怒。比如辦一件事情,組織者說每個人出一萬塊錢,他就會想:別人出一萬塊錢是應該的,我憑什麼出一萬塊錢?我又沒有別人收入高。

隻有搞清楚上述這兩個原因,我們才會知道如何避免憤怒情緒的產生。

憤怒伴隨著各種不同的情緒

一個人在憤怒時,會有各種不同的情緒同時出現。比如悲傷、挫折,這些感覺都會越來越濃厚。比如一個人本來是很憤怒的,結果最後會氣得哭起來;有時他還會向外攻擊,比如摔東西、亂罵人等。但同時他又會有一種罪惡感、一種羞恥感,覺得自己修養很差,覺得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控製不了自己,還會害怕受到報複,等等,這是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過的經曆。

一個人如果無限製地發泄憤怒,那就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好像一隻生氣的老虎一樣,看到人就咬;但是如果把憤怒完全壓抑,最後人自己也會受內傷。最好的做法是“激不怒”。比如《三國演義》裏麵的司馬懿,他的情緒管理是第一流的。不管諸葛亮如何激他,他都不會生氣,都是笑嗬嗬的。

憤怒的三個真相

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如果一個人明白憤怒的真相,他應該就不太會憤怒了,因為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比如一個人晚上越想越氣,氣到睡不著坐起來,但是那個給他氣的人在睡大覺,他就很劃不來;如果他想打電話去罵,可是那人卻關機,他會更生氣。做錯的人沒有受罪,生氣的人在受罪,那就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如果一個人明白應該受懲罰的是別人而不是他,他就會改變。因為觀念改變,行為也會跟著改變,情緒自然就改變了。

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

憤怒是為了自我保護。有些公司領導經常惱羞成怒。比如他從外麵回來,看到員工正在整理培訓教室,就會說這裏沒整理好、那裏也沒整理好。如果他說完後員工跟他說:報告領導,這個杯子是今天課程要用的道具,那個黑板是老師交代要準備的,這些糖果是為了配合現場互動的……即使員工說得非常有道理,領導也不會笑。

他會用一種所有領導都會用的“模糊主題”,另找一件事情說員工沒有做好。他會“雞蛋裏挑骨頭”,故意找碴。不是他不講理,而是他惱羞成怒了——他是領導,員工不能讓領導承認自己說錯話了,不然他就沒有領導權威了。但是如果員工搶先在領導罵之前向他報告這裏的一切情況,在領導做錯以前幫助他讓他不出錯,領導就會非常有麵子。這時候他就會說“辛苦辛苦”,而不會罵員工了。

憤怒是後悔的前奏

憤怒其實是後悔的前奏。沒有人生氣後是不後悔的,尤其是打破東西更後悔,因為最後還要花錢去買來賠給別人,那個叫作圖一時之快,而後麵是漫長的彌補之痛。所以為了減少後悔,大家就要少生氣。

憂鬱令人覺得不快樂

“人無近憂必有遠慮”

現在有一種病叫作“憂鬱症”。憂鬱怎麼會變成一種病呢?“人無近憂必有遠慮”,一個人現在沒有問題,將來就會有問題,因為人隻要活著就會產生問題。比如去看電影,電影裏男女主角雙方情投意合,“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是騙人的。假如有續集的話,男女主人公會吵吵鬧鬧,最後有可能會離婚。

一個人隻要活著,有一口氣在,他就不可能沒有問題。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誰都有憂,誰都有慮,不用把它們太放在心上。這樣調整觀念後,人基本就不會得憂鬱症了。

人會漫無目的地擔心、害怕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一直害怕、一直擔心的時候,他就是憂鬱了。人們為什麼會憂鬱?就是因為有的人喜歡自己嚇自己。鬼嚇人是嚇不死的,人嚇人會把人嚇死。比如長長的走廊,如果不開燈的話,有人就說會碰到鬼。很久以前,有一個富翁家裏有長長的走廊,但是他很小氣,不舍得在走廊裏開燈,有時傭人們在走廊裏搬運東西,因為黑乎乎地看不見,會撞在一起,他們就以為是鬼,被嚇死了,其實是人碰人。

越不知道的事情,人越害怕;同樣,越黑暗的地方人越害怕,越陌生的地方人越擔心。在家不怕小偷,出外怕鬼。為什麼在家不怕小偷?因為門窗都鎖好了;出來為什麼怕鬼?因為不知道自己住的旅館到底死過人沒有。

憂鬱如果在思想上、情緒上、行為上和生理上都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麵作用的話,那人就真的病了。他會整天擔心、害怕,比如沒有事情,他也會惶惶不可終日;吃得好好的,他也會懷疑東西裏有沒有毒,等等。自己不敢放心,那他的日子就不會過得很好。

如何克服憂鬱

找出真正憂慮之所在

人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憂鬱是從哪裏來的,找出真正憂慮之所在。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憂愁時,可以拿一張紙出來,拿筆寫下來自己可能會憂慮的東西。如果憂慮自己會得癌症,那就去醫院檢查;如果憂慮別人搶自己的財產,那就想辦法把貴重的東西存到銀行裏……當一個人把很具體、很明確的會憂慮的事情列舉出來以後,再去解決,他就沒有憂慮了。所以大家要深入去分析,看自己到底怕什麼、擔心什麼,把它找出來,能解決的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順其自然,看事情如何發展。

挖掘事情的正麵意義

任何事情都有兩方麵的意義。比如一個人不舍得吃某樣東西,把它放到冰箱裏麵,結果後來忘了,等他想起來時,發現那食品的保質期已經過了,他會覺得很劃不來,“好好的東西變成這樣了”。其實,這些都是負麵的想法。如果他用正麵的思想告訴自己:“放在冰箱裏我就少吃了,正好可以減肥。”這時把食品丟掉他也不會傷心了。所以,大家不要總是用負麵的思想來想每一件事情,那樣會覺得什麼都是壞的。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作“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比如“世界末日”的說法,大部分人會選擇相信,因為相信有世界末日,大家才會提高警覺,好好去防範。所以,我認為,對那種沒有辦法去證明的事情,大家最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就像有些人“碰到”菩薩時,會去跟菩薩“打個招呼”,其實也是這個道理:我相信有,我不得罪你,因為我得罪不起;但是我不會迷信你,因為到底有沒有菩薩我也不知道。這就是很多中國人的態度。

把注意的焦點轉向內在心靈

每個人都要提醒自己,不要長期把焦點注意在那種使自己擔心、害怕的地方,其實隻要一轉移注意力,人就會把那些地方給忘記。有病要忘病,病才會好;沒有病,想也會想出病來。如果一個人經常想著“我這麼累,可能我的肝已經不行了”“那麼多人得肝病,我大概也逃不了”。那他就會真的得肝病,因為是他的心要他得肝病的。

當一個人把好與壞合在一起想時,他就沒有什麼好與壞的觀念。現在很多人講雙贏,即“你贏我也贏”。但是真有雙贏這種事情嗎?世界上的事情是有贏就有輸的,不可能雙贏。中國人隻相信沒有輸贏,不相信雙贏。有些地方這個人吃虧,有些地方這個人占便宜;有些地方那個人吃虧,有些地方那個人占便宜。如果兩個競爭對手都占便宜不願吃虧,那就是買他們東西的顧客倒黴了。

大家必須要好好地整理自己的觀念,否則即使一天到晚講情緒管理也做不好。因為人的觀念不正確,情緒就不可能穩定。

案例

樓上住著一個富翁,樓下住著一個皮鞋匠。樓上的富翁整天垂頭喪氣;樓下做皮鞋的人,整天都唱歌,快樂得很。樓上的富翁就想他那麼窮還那麼快樂,自己這麼有錢為什麼還這麼苦惱?富翁的朋友就告訴富翁把錢送給樓下做皮鞋的人,做皮鞋的人就不會唱歌了。

於是富翁就送了一大堆錢給樓下的那個人,果然,樓下做皮鞋的人從此不再唱歌了,因為他天天在想拿這些錢怎麼辦、該怎麼處理,晚上睡覺都睡不著。而富翁沒有了那些負擔,所以整天都很開心。

丟掉與不丟掉合起來想,有和沒有一樣,沒有和有一樣;說了和沒說一樣,做了跟沒做一樣,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而且做人做事一定要合理,不然很多人都會沒辦法和別人相處。如果一個人認為生活有時候很明確、有時候不明確,有時候歎歎氣、有時候開開心,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都是很正常的,那麼他就不會憂慮。

第二節 正視難過與哀傷,激發適應性

難過是一種普遍情緒

難過是種非常普遍的情緒,每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曾經有過。難過的時間有時候很長,有時候很短;難過的程度有時候很強烈,有時候很微弱。一個人無法和親人見麵時,會覺得難過;一個人很受重視,老板有事情常常跟他商量,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間被冷落了,他會開始難過;一個人很有把握做好的事情,結果卻沒有做好,他也會難過……

外國人見了麵就很熱烈地又握手又擁抱,而中國人不會這樣。外國人道別時的樣子就好像從此再也見不到了一樣。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隻有從此不見麵,才會那麼慎重,一而再再而三地道別。如果馬上要見麵,趕快告訴彼此就可以走了,甚至不用說就可以走了。沒有到生離死別的程度,居然有生離死別的樣子,那是一種不祥之兆。當你要和一個人道別時,你突然間很難過甚至想哭,你會覺得傷心,這就是不祥的征兆,表示從此不會再見麵了。

難過經常與其他情緒交互出現

難過經常與其他情緒連在一起,比如憤怒、害怕、羞恥等,它們會交互出現。

難過可以變成一種有用的情緒

難過也可以變成有用的情緒,它不完全是壞的。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可能就會很認真地去做事情;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就會珍惜眼前的機會;當一個人很難過的時候,他就會改變他的態度……有利必有弊,有好就有壞,一切都要看人自己怎麼去看待這些問題。比如一個人家裏麵有長輩過世了,大家經常會勸他節哀順變,因為一直在那裏哭也沒有什麼用。

大家應該要懂得適度的轉化,去體會先人的遺誌,完成先人沒有完成的事情,因為幫先人完成一件事情肯定比天天哭要好。很多中國人隻有清明和死者忌日的時候才去掃墓,而不是想到過世的親人就去掃墓。清明不去掃墓不可以,常常去掃墓也不可以,它有個合理的程度。對祖先要懷念,但是不能永遠活在對祖先的懷念當中。

難過不必負任何責任

難過是不會產生任何責任問題的,而其他的情緒則會。所以,當一個人難過時人們應該很高興才對:他今天會難過,就表示他有羞恥心;他最近會難過,就表示他很珍惜這個機會;他這個人會難過,就表示他有責任感。

難過常成為一種禁忌,不能表達

人們難過的時候,經常受到壓抑,不敢表達。因為人們從小就有一些禁忌,好像表達出來就是不對的。有一句話叫作“男兒有淚不輕彈”,就是說男人掉眼淚是很丟臉的事情,所以即使想哭也得忍住。但是現在有一種新的說法,說男人也要掉眼淚,因為“不輕彈”是不輕易流眼淚,而不是不流眼淚。

很多人的事業是哭出來的,很多的機會是哀求出來的,願不願意流淚是人自己決定的,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但是如果有眼淚就往肚子裏吞,怕丟臉、怕麻煩,裝作沒事一樣也不好,偶爾為之還可以。有人實在忍不住了,就關起門來痛哭一場,然後出來跟沒事一樣。這種調劑對眼睛好,對身體也好。

人們應該要記住:長期的隱藏難過對身體是不好的,應該適當地讓它排泄。因為長期的隱藏、忍住會變成無力感,而無力感再下去就變成無助感,最後自己會救不了自己。

哀傷與難過的關係十分密切

哀傷與難過的關係其實十分密切。原來是這個人的事情,現在不讓他做了;原來很珍貴的東西,現在被偷了;原來這個機會是他的,結果被別人強占了……這些都會讓人哀傷。照照鏡子,看到自己一年比一年老,人會哀傷;親人失蹤或去世,人會哀傷;有人喜歡養狗,狗死了,他也會哀傷。

另外,一件使人懊惱的事情發生了,使人憤怒的事情發生了,或者使人痛恨的事情,使人內疚的事情……都會讓人難過、哀傷。如果碰到預料之外的災難,比如空難,死了幾百個人,那幾百個人的家人,都會傷心欲絕……不管是自然的還是意外的傷亡,都會使人難過、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