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治標的方法,也有治本的方法,隻有找到合理的方
法,才能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
第一節 管理情緒時常見的治標方法
幾種常見的治標方法
人都是邊學習邊長大的。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大家都積累了很多穩定情緒的方法:
有的人會弄一個目標讓自己把憤怒和不安的情緒通通發泄出來。比如,弄個沙袋,通過讓人使勁打沙袋發泄。日本的很多公司都會有一個小房間,裏麵有橡膠人,上麵寫著公司領導的名字,如果員工不高興,就可以去打這個橡膠人,出來以後,人的情緒就會平穩一點。
有的人會寫信,這也是很常用的方法。當一個人對某人很生氣,氣到晚上睡不著覺的時候,他就會拿筆在紙上寫道:某某你是世界上最大的混蛋,你……把他能想到的最惡毒的罵人的話通通寫下來,寫一大堆。可是他不會馬上把信傳真給那個人,也不會馬上寄給那個人,寫完之後他就把信放在桌子上,第二天早上起來再去看,他會覺得很可笑。人在氣頭上,在高度激昂的情緒之下,是相當不理性的。但是時過境遷,大家會覺得那沒有什麼了不起。
有的人會選擇出去散步來緩解情緒的不安。比如在公司裏,領導告訴員工要做什麼,但是員工做不到或者他根本就不能接受領導的建議時,就會借故出去走一走,讓領導找不到他,領導就知道他有意見。在家裏也一樣,如果是夫妻吵架,那就出去散散步,然後再回來。當情緒穩定的時候,很多天大的事情,人都會覺得不算什麼;但是在氣頭上時,小事也會變成大事。
所以夫妻們要注意,當另一半聲音很高的時候,你不要比他更高,對方說話聲音越大,你說話聲音就要越小,他就會慢慢小聲下來。就好像一個人去別人家裏,一開始問:“有人在嗎?”那人一定說:“在這裏呢,幹嗎?”如果說:“請問有人在家嗎?”那人就會說:“有何貴幹?”他會按照你的標準來回應,因為這是刺激和反應的一種頻率問題。有的人出去看到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會找個出氣筒發泄,比如日本人玩的遊戲Pure Pinball①,就是一種發泄的方法。
每個人一定會找到一種消氣的方法,但是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用處,因為這些方法都是治標的,隻會在短暫的時間裏讓一個人消消氣,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同時這種方法用多了也沒有用,比如第一次寫信的時候,大家會認為是真的,把它當一回事,但第二次會自己笑自己:寫了半天還不是不寄,幹脆打電話去罵好了。
所以,這種治標的方法少用為妙,因為它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徒勞無功。就好像一個人睡不著,別人告訴他要數綿羊,數數就會睡著,可是他越數越精神,數到一千隻還沒睡一樣。
讓情緒變好並不簡單
要讓情緒變好,其實不是很簡單,除非大家能找到正確的方法。人們回家的時候,肯定希望和家人好好相處,沒有人希望回家大發脾氣。但是有人一回到家就發脾氣,因為他一回家就會看到不順心的事情,比如家裏太亂了、孩子淘氣了等。
中國人很容易發脾氣,情緒非常不穩定,因為中國人太敏感。別人隨便說一句話,沒有什麼用意,有的人就會覺得那是針對他的。比如有人說:最近有人買了很多漂亮的衣服,好像要炫耀自己。其實他在說另一個人,但是有的人馬上就會想到自己:是不是在說我?我這樣做關你什麼事?這就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西方這種事情比較少,因為西方人不太去管這些事情;中國人在這方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會用這種旁敲側擊的方式來暗示、提醒別人。所以在中國社會,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很麻木、都沒有反應的時候,別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是很難相處的。
人要“看開”,不要“看破”
有些人喜歡說“看破紅塵”,其實人是不能“看破”的,因為一看破就會很消極,無所作為。但人也不能斤斤計較,不然就會時時不愉快,常常痛苦。那人要怎麼樣?我以為,人要“看開”,但不要“看破”。不過很多人分不清楚,他們認為看開就是看破,這是不正確的。
“看開”就是說:我不會常常倒黴,就這次,別人也碰到過,隻是他碰到我不知道而已。這樣大家就不會覺得別人都那麼好運,隻有自己那麼倒黴了。有時大家看見一個人總是穿戴得整整齊齊,麵帶笑容,講話也很有精神,覺得這個人好像從來沒有病過。其實在他遭遇到不幸時,他在家裏受疾病折磨時,大家又何嚐知道。
做人應該有一顆“平常心”,這話聽起來很平常,但事實上很不平常。如果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認為沒什麼大驚小怪的,這個人的情緒就會很穩定。
使用藥品麻醉很可怕
現在,除了煙酒以外,有些人會用毒品來麻醉自己。但是毒品隻會讓人一時覺得身心舒暢,而且人在過了那個時間以後,就會對此產生上癮的感覺,陷入一個很可怕的境地。當初發明這個東西是為了做麻醉劑用,讓人在做手術時少一些痛苦。但是現在很多人忘記了它的原始作用,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感而亂用。
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產生,都有它產生的原因,而且剛開始原因多半都是很正當的,因為人類不可能平白無故去製造一些害人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到後來會越用越亂,造成很多後遺症。比如人類製造刀具,本來是要用來切肉、切菜的,絕對不是為了殺人,除非是兵器,但現在人們會拿菜刀殺人;人類製造手機,是為了方便人們之間互相聯係,但是現在有人卻通過手機進行詐騙活動。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問題,不是工具的問題。
調整心態,效果持久
調整心態是調整情緒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心態是自己可以調整和控製的。一個人隻要改變心態,就會改變整個情緒。長久以來人們都認為自己是被事情所困擾的,其實不對,人類是被自己看待這個事情的觀點所困擾的,是自己在困擾自己,而不是外界的環境在困擾自己。
案例
在飛機上,一個人正在座位上休息,另一個人走過來,打開行李箱,拿出一瓶威士忌,結果沒拿穩,砸到了他頭上。此時,一般人都會站起來,要麼要求賠償,要麼和那個人沒完沒了;但是他沒有,他摸摸頭,隻想著:幸好頭沒有被打破,如果打破了我就要去醫院,多麻煩。另一個人說對不起,他說就這次,下次就不要了,自己會受不了。後來兩人之間也沒有發生爭吵甚至打架的事情,因為被砸者的心態調整了,所以整個事情就被化解掉了。
所以,當一個人摔跤的時候,他首先要想,幸好沒有摔斷骨頭;如果他一緊張,覺得不得了了,自己要變瘸子了,自己以後不能走路了……那就不好了。其實很多媽媽的教育是錯誤的,她們一直教小孩,如果摔跤了,看看是誰害他摔跤的,如果是個小板凳,就要在地上打它、踩它、罵它,這是不對的,因為小孩子會有情緒負債。但是罵小孩也不對,那樣他會有罪惡感。
當一個小孩摔跤的時候,媽媽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動,也不要說話,讓他自己站起來,再問他有什麼地方痛沒有。就事論事,不要談到情緒問題,他就不會引發這些情緒的反應,然後媽媽告訴他沒有關係,誰都會摔跤,媽媽以前也摔過,以後小心一點就行了,小孩子就不會有什麼情緒負債。
人們不是被事情所困惑,而是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惑,而看待事情的這種觀點,是人類自己可以控製的。比如一個人去買了一瓶酒,回家後嚐了一口,覺得很難喝,他會有什麼反應呢?首先,他會想到自己上當了,要把錢要回來,不然就吃虧了。這樣想的話他會很不愉快。但是如果他換個角度想一下:天底下竟然有這麼難喝的酒,自己以前還沒有喝過。那就沒事了,反正錢已經花了,根本要不回來,再去找別人,還是弄得自己生氣。以後他就會記得買酒的時候,要先倒一點點品嚐品嚐,然後再決定買還是不買。這樣的話他就不會再有什麼情緒負債了。
人類對事物的看法是可以控製的,所以情緒是可以被左右的,是可以被管理的。把自己的心態調整好,人就能夠有效地穩定自己的情緒。
治本和治標可以同時並進
治本和治標其實可以同時並進,因為治本很難,需要時間。
人對未來是充滿期待的,比如你與很久未謀麵的一位高中同學見麵,你會期待他是容光煥發的,是很歡迎自己的,會主動照顧自己,但是當情況不是這樣的時候,你就會很失望,甚至很憤怒,覺得自己運氣很不好。但是,如果你能調整一下,認為幸好自己這個時候來,才知道他與以前不一樣了,他現在有些落魄;如果不來,就不可能了解這些情況,想幫忙也無從幫起,自己來得及時。這時候你應該就不會太激動,情緒會相對穩定一些。
還有當自己的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回家的時候,家長就要想想看,以前自己也曾經考得不好過,這時候家長就會說:孩子,才一兩次沒考好,沒有什麼稀奇的,你不會常常這樣的。因為孩子會有一個期待,會希望家長鼓勵他,希望家長給他機會,而父母如果正好吻合他的期待,雙方就都會很愉快。
人們無法改變外界,但是完全可以控製自己。比如一個人想要一杯水的溫度符合自己的需要,那是很難的,因為它隨時在變化,因為天氣的關係,它有時候冷得很快,有時候冷得很慢;如果這個人對它沒有什麼期待,能喝就多喝一點,不能喝就等等再喝,那他的心情就不會受到影響。
當人們把自己寄托在一個無法掌握、無法控製的基礎之上時,是無法管理自己的,更談不上管理情緒,因為一切都是別人在操控,一切都是外來的幹擾。你管不住外麵的汽車聲音,你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機什麼時候會響。在今天的社會、今天的環境中,一個人要求別人配合自己是高難度的,是幾乎不可能的,所以人們隻能改變自己。比如當你覺得某種聲音很刺耳的時候,你就試圖去聽所有的聲音,當你去聽所有的聲音時,你就聽不到這個聲音了。
案例
有一個人有100套西裝,每次外出要穿西裝時,他都會猶豫半天,不知道自己穿哪一套比較好——有太多的選擇,就等於無從選擇。他每次都把自己弄得很不高興。其實,如果他能改變一個觀念,認為自己穿哪一套西裝根本沒有人注意,高興穿什麼就穿什麼,那他就不會那麼不高興了。
同樣,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大家也不要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受人重視、受人關心。有的人不小心弄了一點小傷,就嚷嚷得全世界人都知道。其實,沒有那麼多人在關注你,所以你不要總是在乎別人的看法。
人的觀念和心態一改變,他的情緒就會很穩定,出去碰到下雨他也很高興:這個時候來點雨,對樹木、大地都好,自己淋一點也有貢獻。事實上,很多苦惱都是人自己找的,很多不安寧也都是人自己想出來的,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安寧,都是自己找來的麻煩。
要想擺脫它,人類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的心態。就像別人端上一碗麵來,你不要說它一定要好吃、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口味,而是先在心裏說這個麵很好吃,那它就真的越來越好吃了。心情會改變一切的感受,會改變自己的情緒,這是大家可以掌握的很方便而且很有效的辦法。
第二節 如何覺察自己真正的情緒
不要過分注重向外看
人類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人類不了解自己。了解別人比較容易,因為旁觀者清;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相當困難,因為當局者迷。人在替別人做判斷的時候,經常比較有把握;可是麵臨著自己要選擇的時候,又常常猶疑不定。
人類為什麼那麼不容易了解自己?因為大家都認為外麵的才是真實的,人的眼睛是往外長的,所以隻看得到外麵的東西,不太了解自己身體和心理的變化。
案例
有些人早上起床的時候就會做出對自己非常不利的事情。比如一看要遲到了,他們會突然一下就爬起來,這樣對心髒健康非常不利。所以人會有心髒病,某種程度上是自己的選擇。大家應該想一想昨天晚上是怎麼睡著的,是眼睛先閉起來,五髒六腑還在動,然後它們慢慢安定下來人才睡著的。當人醒過來的時候,就要倒過來,先把五髒六腑都喚醒了,眼睛才可以張開。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做的,結果弄得自己的內髒器官沒有辦法適應,肯定會生病。
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的五髒六腑是怎麼過日子的。比如腸什麼時候蠕動得最快?是人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如果當它有這個需求時,人不理會它,它就出毛病了。睡覺前胃裏最好不要有太多東西,可是很多人喜歡吃夜宵,結果人是睡著了,胃還不能休息,所以胃就會痛。
一個人的情緒不安寧,其實和五髒六腑的情況有密切的關係。當一個人肚子很餓的時候,別人同他講話,他會顯得很沒有耐心,比較容易發脾氣。所以一個人很忙的時候,一定要準備一點小點心,實在餓得無法處理事情,但是事情又擺在那裏非處理不可時,就順手吃一點小點心,使自己身體裏麵的狀況不會給自己太多的刺激。
大家如果想去了解人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樣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暫停”。隻有暫停,人才能夠把注意力拉回來。當一個人總是隨著環境而變化的時候,環境就可以決定一切,這時人沒有自主性,完全隨著環境的改變而團團轉,那人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要練習體會內在的感覺
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來
大家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外界拉回來,然後看看自己的真實狀況,這個叫作感覺、體會或者關照。相信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同樣一句話,當人心情很好的時候,會覺得它是好話;當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它就變成壞話。
比如一個人去問他的上司,這件事情要怎麼處理,上司說“你自己看著辦”,這時這個人一般會有如下兩種反應:一種是感覺受到信任,很喜悅,然後真的可以放心去辦;一種是感覺受到嚴重的威脅,然後會開始抱怨:“好意請示他,他就這樣對自己不禮貌,要我看著辦,到時候還不是我倒黴。”人會用不同的態度來因應這個問題。所
以,同樣一句話,人會有很多判斷,會有很多選擇。
很多人喜歡吹毛求疵,喜歡斷章取義,喜歡主觀地、武斷地去判斷一件事情,因為現在的教育過分強調智能的發展。當一個人接受的外來信息很多的時候,他內在的活動就會降低。人們以前很閉塞,沒有什麼外界資訊,外來的刺激也很少,所以人們內在的創造就會有很多。但是現在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來自電視,來自外界環境,他們自己不會去想象。現在的小孩很可憐,他什麼東西都不用想,因為前輩們已經把所有的答案都想好了,他隻要等著接收答案就行了,因而逐漸失去了自主性和創造力。
人們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理性完全被自己的情緒所淹沒,所以人們越來越衝動。現代人動不動就要罵,動不動就要打,動不動就要抗議,就是他穩定不了自己。有很多事情先了解再從長計議,然後做出合理的反應,這不是很好嗎?但是很多人做不到。所以大家要開始練習去體會內在的感覺。當肩膀很緊張的時候,當喉嚨突然間收縮的時候,當感覺到腦子很混亂的時候,當感覺到心情很惡劣或者對事情很失望的時候,大家應該去查清楚自己的這種感覺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這樣,人就會慢慢了解自己。
人要先去控製自己可以控製的部分,比如當感覺到脖子很硬、肩膀很緊張的時候,就適當活動、放鬆一下。不要總是把自己的焦點放在不可控製的部分,做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定的風險性,風險性是不可控製的,大家要先把可以控製的部分控製好,再去處理不可控製的部分。
通過五官去覺察、尋找出主觀的感受
人們要通過自己的五官去找出自己主觀的感受。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會連帶著某一種生理反應。比如無緣無故地耳朵很癢,無緣無故地口很渴,無緣無故地想做什麼,它都是在警告人們:你的生理現象已經與現狀不適應了,你的情緒就要有反應了。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一種情況:當一個人無緣無故地把手握得很緊的時候,就表示他要發脾氣,不是拍桌子就是要打人了。
人的生理反應是在給人提出一種警告,它是好意的,是善意的。通過它的提醒,人們開始重視它,開始改變它,然後心情就會跟著改變。當一個人口很渴的時候,他應該先不要急著做什麼事情,而是先去喝點水,這樣他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
注意情緒的“中間層”
真正的情緒除了外在的和內在的,還有一個中間層麵的東西,是人們平常沒有去注意的。人們所看、所聞、所接觸的是外在的,生理變化是內在的,還有一種是人們對信息的解讀,那就是中間層麵的。比如一個學生考完試以後,他會自己想“考不好怎麼辦”,這不是內在和外在的東西,而是中間層麵的;一個人去體檢,他會懷疑自己的身體健康,覺得癌症很可怕,“如果自己得癌症怎麼辦”,這也不是內在和外在的,而是中間層麵的。
案例
有個人去做透視,醫生用儀器檢查他的腸胃,問他早上吃過什麼,那人說自己早上吃了一個雞蛋、一根油條,喝了一杯豆漿,醫生問完就不說話了。檢查完以後那個人就問醫生為什麼問這句話,醫生說“沒有了”。這件事情中,“外在”的是醫生給病人檢查完,結束了;“內在”的是病人感覺到心裏很不安定;“中間層”也就出現了:醫生為什麼這樣問?是不是看到什麼不對勁的?這是病人中間的選擇。後來,他打電話問醫院的院長,得到了答案,答案是:要刺激腸胃蠕動,所以問他早上吃什麼。因為他一回答,腸胃就會有反應,會蠕動,醫生就看得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