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要看開,不要看破(2 / 3)

人很喜歡動腦筋想東想西,無緣無故地會懷疑,無緣無故地會產生恐懼感,無緣無故地會產生很多很卑鄙、很可怕、很可恥的念頭,在心裏進行“天人交戰”,那就是“中間層”。比如你看到路上有一張百元鈔票,你會怎麼樣?有的人會撿起來交給警察或者撿起來問問是誰的,然後還給別人。

而有的人會假裝沒有看到,然後看看別人有沒有看到,如果大家都看到,那他就不會再關心這張鈔票了,反正自己拿不到;如果大家都沒有看到,他會慢慢走過去,然後用腳把錢踩在腳底下,讓別人拿不到,他也不去打草驚蛇,然後心裏想他要怎麼辦:如果他現在很急著用這一百元錢,那這不是偷也不是搶,隻是先借用一下,將來再還……

人們可以有選擇,但是最關鍵的還是最後的決定,所以平常為什麼要有明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就是在最關鍵的時刻,人怎麼選擇自己的決定。

人們常常躲在思考和想象的象牙塔裏,用虛擬的東西來代替實際的存在,來扭曲事情的真相。尤其現在是電腦世界,真實和虛擬幾乎越來越分不清楚。計算機技術越發達的時候,你去體會《周易》的道理,會覺得它越真實。如果把電腦和《周易》結合起來,大家會覺得電腦與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非常相似。

明白情緒才能處理

一個人隻有明白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去合理地處理它,所以,一個人遇事時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保持冷靜、不要衝動。當刺激過來時,先冷靜一下,去想想外在的是什麼,內在的是什麼,中間層是什麼,將其綜合起來進行判斷,再做出自己的反應。這時的反應應該是很正確的,人不會後悔。

管理情緒時有種說法叫作“推、拖、拉”,其實,“推、拖、拉”的目的就是讓人們很冷靜地思考,然後再做出反應。一般人不知道為什麼“推、拖、拉”,就盲目地“推、拖、拉”,那是非常可惡的。“推、拖、拉”就是爭取很短暫的時間,把外在的狀況和內在的情形,再加上中間層的態度與思考,做一個綜合的判斷,然後做出合理的選擇。

一個人不推、不拖、不拉,立即反應,別人給他東西,他馬上決定要還是不要,就是目中無人;別人給他東西,他推一下、拖一下,慢慢再想要不要,就是合理的。如果送西方人東西,他要就收,不要就拒絕;而中國人不會,給中國人送東西,他會說不用、客氣什麼、用不著這樣,好了,擺在那裏好了。擺在那裏他也沒有決定要還是不要,搞清楚後他才會決定。所以有人認為中國人很虛偽,其實不是虛偽,他隻是在這個“推、拖、拉”的過程當中,去找一個合理的情緒反應。

一個脾氣不好的人經常會衝動,經常立即反應和主觀判斷,這對他是不利的。當一個員工做錯事情的時候,領導馬上責罵他是無效

的。領導應該冷靜一下,同時讓員工也冷靜一下,這樣員工自己會來找領導,跟領導解釋。這樣處理,員工會比較容易接受。所以,凡事要合理地去解決,冷靜是最好的方法。

第三節 情緒管理的理論

ABC理論簡單明了

情緒管理有一個很著名而且很重要的理論,叫作情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

A(Ag events)是指不斷發生變化的環境所引發的事

件。人們常常覺得環境不停地在變,而且隨時隨地都有事情在發生。人們不會對每一件事情都有反應,而是會對某些事件有反應,對某些事件沒有反應,這是因為的關係。

B(Belief)是指人們對這個事情的信念、感覺或者觀點。比如說讓三個人坐在窗前,讓他們描述所看到的外麵的東西,結果是不一樣的:有人會告訴你,他看到遠遠的地方有電線杆,電線上麵有三隻鳥;有人會告訴你,一大早車子就那麼多,交通實在很擁擠;還有一個人隻看到外邊有一位年輕的姑娘,長得很漂亮。每一個人對於外界環境所注意的焦點是不一樣的,這是每個人的性格、興趣還有現在的身份、職業等因素綜合起來的一種表現。

一個事件發生了,人們用不同的觀點,就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sequence)就是我們常講的情緒。

B是情緒反應的關鍵

同樣的事,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反應

一個人情緒的變化是相當主觀的,當他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可以想自己喝不喝這杯茶;還會想這是什麼茶,帶回去研究研究;或者說為什麼別人桌上擺著茶,自己桌上沒有呢……就因為想法不一樣,所以情緒也不相同。

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事件可能不會采取相同的立場、產生相同的觀點、產生一樣的情緒,除非當環境非常惡劣而大家有共同需求的時

候,人們會產生非常抑製性的情緒,即“同仇敵愾”,這時大家沒有什麼個人的想法,也沒有什麼不同的情緒反應,他們都在為一個同樣的目標而奮鬥。

看法變化,情緒就改變

大家以前一直認為“刺激—反應”隻有A和C,沒有B。當一個人碰到別人的時候,別人一定會有什麼反應。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所以大家就覺得,情緒是無法控製的,它是自自然然就會發生的。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事件發生了,與情緒當中的一個媒介有關,這個媒介就是人的看法。人無法控製事件,但是可以調整自己的看法,這就在情緒和環境的變化當中加了一道控製閥。一個人隻要把自己的信念調整好,就可以保持穩定的情緒,所以,B才是關鍵的。

現在很多人喜歡顯示自己很聰明、反應很快,所以有什麼刺激他馬上就會有所反應,結果經常吃大虧,這叫作魯莽、莽撞。當有任何刺激發生的時候,大家最好先把嘴巴閉起來,因為嘴巴是很容易闖禍的東西。

一旦有事情發生,如果有些人的嘴巴馬上就反應,那他的人際關係一定不好,很多人都會非常不喜歡他;而聰明的人看到一件事情發生了,嘴巴會先閉起來,這個刺激就會在他腦海裏麵盤旋一下,然後他會找出比較合理的信念,用嘴巴表達出來,即人們平常所說的“謹言慎行”。言行都是人們情緒的表現,如果不經過大腦,沒有經過B的控製,沒有注意自己信念的調整,那麼就相當於把自己交給外界,讓外界環境來操縱自己,使自己成為環境的受害者。

如果有一天人們住的地方突然爆炸了,如果沒有經過B的話,人很容易驚慌失措,然後盲目逃生,結果最後人不是被炸死的,而是被踩死的,造成很無辜的傷亡。如果大家養成習慣,突然間聽到巨大的爆炸聲時,告訴自己這時候要冷靜,先搞清楚為什麼爆炸,如果是火災造成的,那就判斷是在高處還是在低處,高處有高處的應對方法,低處有低處的逃生辦法,這個時候再根據正確的方法摸索出去,對自己或者對大家都是很有幫助的。一個人要訓練自己的信念,要調整自己的觀點,才能夠做到有備無患。

人是觀念的動物

人是觀念的動物,觀念一改變,態度就改變,信念也會不同,然後情緒就會不一樣。比如說一個人今天出去,碰到下雨他就很不高

興:怎麼這個時候下雨?但是如果他心裏想:為什麼這個時候不能下雨呢,有很多人盼望著下雨呢,不能因為我一個人反對下雨就不下了。這麼一來,他的情緒就會冷靜下來。

事件不容易控製

很多事情人們都不容易控製,有些甚至無法控製。世界很大,而且事物之間息息相關。交通發達,信息交流快速,“牽一發而動全身”。

西方人認為,一個人長大以後,他的所言所行就是因為他小時候的環境所造成的,但是如果環境可以決定人們的一切,那人就沒有自主性了,隻能聽任環境的擺布。所以很多人會想:“努力有什麼用?有理想又怎麼樣?”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因為人雖然不可以控製環

境、改變環境,但是人可以隨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觀念可以自由調整

情緒看起來是隨著外麵的事物而改變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觀念是人們自己可以調整的,而情緒就是人們的觀念對外界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反應,人們的觀點是操控在自己手中的。當你看到以前惹自己生氣的一個人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說不定他已經改變了,他以前對我不好,但是現在說不定對我很好。就這一念之差,你的情緒就會改變,而這“一念之差”,你是完全可以控製的。

情緒可以管理,就是因為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去調整、去改變、去控製自己的觀念。所以,一個人如果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要寄望於別人或者抱怨老天,也不要不切實際地希望外界的環境會改變。

觀念有理性與非理性

合乎邏輯的還是不合乎邏輯的,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東西自己可以處理,別人的東西隻能別人處理。但是小孩子沒有“所有權”這個概念,也沒有“偷”這種觀念,所以他會在超市裏隨便拿東西。如果他的父母說他偷東西,說這是別人的,小孩子就會有很多情感上的負債。做父母的應該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別人要的,你也可以要,但是應該先付錢,不能夠隨便拿。父母應該慢慢教他所有權的概念,這樣他懂了以後,也不會有情緒負債。

一個人有修養,就是他會把不合邏輯的轉成合邏輯的,把那些非理性的轉成理性的。

觀念可以使情緒改變

觀念可以讓人的情緒改變。如果大家相信這個觀點,很快就會走上這條情緒管理的有效途徑。事件會導致結果,這個叫作環境決定論,這種說法隻有部分正確。比如一個人生氣了,他說“他這種行為我當然生氣”,別人的行為引起他的生氣,這太單純了。同樣的行為,他可能生氣也可能不生氣,這才是事實。

如果一個人是公司裏的中層領導,他的下屬罵他,他就會生氣,可是他的領導罵他的時候,他就不會生氣。為什麼領導罵他他就受得了,下屬罵他他就受不了呢?這跟他個人的觀念有關。

有時候你去買東西,會和別人吵架,就是因為你看不起別人,你覺得他是賣東西的,要賺你的錢,沒什麼了不起,這是你自己的問題。其實,看到大官你要“小看”他,看到小人物你要“大看”他,這樣你的情緒就會很平穩。如果你看到大官就怕,有話也不敢講,他就會欺負你;看到小人物,你看不起他,他被你激怒了就會給你難堪,你就吃虧了。這個“度”要拿捏得恰到好處。

人很容易控製自己,但是很難控製外麵的東西。沒有人會因為別人而改變,隻有自己會為配合自己而改變。所以大家慢慢會找到一條路,在某種情況之下,把非理性變為理性。大家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觀念,而不是完全看環境讓自己直來直往,那樣情緒一定不好。如果任何事情發生的時候人能先動動腦筋,看看要怎麼反應,情緒就會平穩得多。

合理運用ABCDE模式

A指一個事情發生了;B指一個人對這件事情的主觀看法,因為每個人立場不同,所以觀點也不同;C指人的主觀看法,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即情緒表現;D指反省,對自己的行為做一個反省:這樣做看看別人的反應怎麼樣;E指如果反省後發現行為不好,就趕快調整,調整以後再重新出發。

中國人通常不接受道歉

美國人做錯了事情會向別人道歉,別人也接受,然後兩個人就不會再計較那件事情。但有些中國人是不接受道歉的,他們要求你做到,而不是天天道歉。如果一個人好好管自己,不去妨礙別人,他就根本用不著道歉。

你向一個美國人道歉,他接受了,就沒事了。你向一個中國人道歉,你跟他說:“我真的很對不起。”他會問:“什麼事?”你說:“我那一天實在是無意撞到你的,事後又沒有來看你,所以我覺得很抱歉。”他會說:“我還以為有什麼大事情,原來是這件事情,我老早就忘記了,你記在心裏幹嗎?”他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他照樣想辦法整你。

對於中國人來說,道歉是沒有用的。西方的夫妻一吵架,他會道歉;中國的夫妻吵架,道歉沒有用,因為對方會覺得:你打了我兩下,道歉就算了,下次打四下也道歉就算了,那你還得了?所以,中國的夫妻吵架,不是用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的,而是要用實際的行動。

A和E,是需要明顯表露出來的,是看不見的部分,隻用在心裏琢磨就可以了。

中國人是含蓄、緩慢的

中國人一定要含蓄一點、緩慢一點。西方人很欣賞那種口才好的人,但是在中國社會,會講話的人並不能得到很多人的欣賞。有一項調查結果表明,如果那種很會說話的人做業務員,業績一般都做得不好,因為人們不會太相信他,會覺得他講得天花亂墜,不切實際,可能是在騙自己。反而是那種有口疾、講話根本講不清楚的人業績很好,因為大家覺得他很實在,會覺得這人連話都講不清楚,是不會騙自己的。

當然,口才好不是壞事,但是要懂得不講話。比如那種開會最喜歡講話的人,最不得人緣。老總剛剛致辭完畢,他就舉手講一大堆,所有的人都不滿意,認為“你算老幾啊,我還沒說你就說了”。所以,大家要做一個情緒穩定、不惹事的人,有話要等待時機再說。

比如說我有意見,首先,我會坐在那裏做一個動作:到處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他開始講了,我再看,看到有人看我,我就請他講。當我請了很多人的時候,我站起來,所有人都注意我,為什麼?因為那麼多人請我講,我怎麼能不講呢,這叫作眾望所歸。你尊重他,你講話的時候,他就慢慢聽;你不尊重他,你站起來他根本充耳不聞。所以,一個人講話別人會聽和一個人講話別人不聽,是取決於那個看不見的部分,而不是那個看得見、聽得見的部分。

其次,在座隻要有人比我年長、有人比我職位高,他們要講話以前,我是不會說話的,因為我一說話他們就不高興了。你和你的領導一起出去,領導還沒有講話你就講,你是沒有前途的。領導心裏會想:我都還沒有講呢,就輪到你講了。除非他叫你講,否則你沒有資格講,這就叫作倫理。

再次,最聰明的人是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告訴領導,讓領導去表現,那這個人會前途無量。你拚命動腦筋,把最好的意見偷偷地給領導,讓他去表現,他如果有機會升職,第一個就會提拔你,這就夠了。對於中國人而言,暗的部分、看不見的部分,絕對比明顯的部分要

重要。

當一個人看到一杯茶的時候,他的想法是口很渴,想拿來喝,但是他馬上會想到,如果先伸手去,很多人就會不高興。很多中國人會這樣做:拿起茶杯來,然後說“請”,請每一個人,每個人都高興了,他就會說“抱歉,對不起,那我就先喝了”。大家就會覺得他這個人很有禮貌,很會做人。

同樣,當一個人煙癮發作的時候,他也不會立刻拿出煙來自己抽,而是會請周圍的人抽,請一圈,然後自己才開始抽。可是如果身上隻有一支煙,怎麼辦?大部分人都不會處理,因為煙這個東西,是請來請去的,一個人隻要先把煙拿出來,他就要請大家的,這樣下次別人也會請他。而美國人是自己抽什麼煙,他就拿出來自己抽,根本不在乎別人,不需要照顧別人,別人也不會怪他。

但是在中國,如果一個人隻剩下一支煙,他大概會有以下幾種反應:第一,拿起來就請別人抽,但是別人拿去他就沒煙抽了。第二,躲在一邊偷偷地抽,這樣也不對。偷偷地抽,所有人都會看到。大家就會想:一支煙也沒有多少錢,這個人小氣到這種地步,還躲在那裏抽。第三,拿煙出來的時候一定會大聲說:奇怪,剛剛買的,怎麼剩下一支呢?但是照請大家,那別人聽到他那麼大聲說,一定說不抽不抽了,大家都知道他剩下一支了,然後這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還有第四,是最高明的人的方法。假定隻有兩個人,一個人說:糟糕,怎麼煙隻剩下一支了,你來你來。另一個人說:不用不用。這個人說:要共患難,一人一半。然後還做個動作,把煙要扯斷的樣子。另一個人肯定會不好意思的,這樣,拿煙的那個人就可以自己抽了。

第四節 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

擺脫是非分明的思維方式

人們在很多地方都大力宣傳,要趕快擺脫二分法思維的束縛,但這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到是非分明:什麼事情都要分出對和錯,分出好和壞。小學老師有標準的答案,其實這是不太正確的態度,但是他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所以他們不得不用二分法,因為小孩子懂的東西很少,很難在“是中有非、非中有是”的情況下去了解事情。所以,小學老師隻能教給他們很單純的“對與錯、好與壞、是與非”,這是不得已的事情。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家慢慢成熟,就會逐漸擺脫二分法的思維。因為世界上的事情,“絕對”的幾乎很少。比如哪個人是絕對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