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應該堅信自己是情緒的主宰,隻有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肯定自己,才會進一步改善自己、改變情緒。
第一節 人們喜歡將責任推出去
人們覺得自己無法控製
每個人都應該替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起全部的責任,但是有的人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當把責任推出去時,他們自己就會變成一個沒有盡責任的人,這是管理情緒的一個大問題。
每一個人都可以做自己的主人,但是有些人偏偏放棄了,他們寧可聽別人的。有些人做錯了事情,他們會說那是別人教自己的,不然自己是不會做錯的;當鬧情緒的時候,他們會說都是別人把自己氣壞的,不然他們不會這樣。
到底要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不推的話,就可能吃虧,尤其是當事情發生、碰到大家都喜歡推卸責任的時候,如果所有人把錯都推給一個人,隻有那一個人承擔,他就慘了。所以,現在大家是不敢認錯,而不是不認錯。
當一個人做錯事情時,如果他心裏很清楚地知道這是自己的錯誤,而且下定決心下次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他的情緒就會比較平靜;如果嘴巴上把責任推給別人,心裏也認為自己沒有錯,那他的情緒就不會穩定。
還有的人經常把責任推給脾氣。有人常說他沒有辦法控製自己的脾氣,所以隻好這樣做。其實人嘴上這樣說可以,但是心裏頭一定要有相反的想法,心裏要想著自己的脾氣不改對自己是很不利的,一定要改。
實際上,有些人是自己不想加以改變,而不是說無法改變。一個人隻要觀念一改變,他的整個脾氣就會改變。有些人喜歡怨天尤人,說老天不公平,但他的心裏想的卻是:老天是最公平的,一個人會受到這樣的折磨是活該。這樣想的話,他就會改變。如果嘴上說老天不公平,心裏也承認老天不公平,這個人就永遠也不會改變。
人們覺得情緒不好是由外力引起的
很多人都有錯誤的觀念,認為情緒是外麵給自己的刺激造成的結果,情緒變化是由外界引起的,事實上不是。人看到一件東西,有時候會很喜歡,有時候會不喜歡,顯然情緒是變化的。一位先生第一次到女朋友家,女方媽媽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明明沒有吃兩口飯,但是就說吃飽了,其實他不是在說謊話,他真覺得飽了,因為這個時候,他的情緒是高度興奮的。
一個人既要向外看,也要向內看,這叫作內觀,內觀是很重要的。人們平時很難了解自己內部的變化,因為大家過分關注外界的環境。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呼吸的、腸胃為什麼會蠕動、為什麼會忽然間臉紅緊張,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看看自己的內部,他們隻注重外部的變化。
現在很多人覺得情緒是沒有辦法控製的,因為環境在變化,而環境變化是人所無能為力的。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生氣,你就問他:“你怎麼這麼生氣?”他會說:“都是他惹我的,他不惹我我會生氣嗎?”然後你去問另一個人:“哎,你怎麼惹他生氣?”那個人就會說:“我惹他?他不惹我就好了,我還惹他?”每一個人都知道是“他惹我”的,而沒有一個人承認是“我惹他”的。
惹人生氣的人很可能是無心的,他不覺得自己惹別人了,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得已的苦衷,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比如別人向你買東西的時候問:“你這個價錢實在不實在?”你敢說“不實在,還有議價的空間”嗎?你肯定說“實在實在,當然實在”。你去買西瓜,然後問賣西瓜的人“瓜甜不甜”,他會說“不甜”嗎?說不甜誰買啊?他一定說“包甜”。人隻要立場不同,講的話就不一樣,別人沒有辦法要求他。可是有些人經常把這些都拋開不談,就認為是別人欺騙了自己,這說明他們對環境沒有深入的認識。
真正的環境和人們想象的有很大落差,很多人經常生活在想象當中,不切實際。當有人發現自己的想象和實際有差距時,情緒就會不好。
人們擁有太多的“一定”
人們情緒非常不穩定的主要原因是“一定”。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什麼一定的,凡是有“一定”的都是非常不可靠的,偏偏有的人滿腦子都是“一定”——一定要表現得好,別人如果表現比他好,他就受不了;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要找個漂亮的妻子……“我隻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不可能。“我隻要很仔細就不會犯錯誤”,不可能,再怎麼校對都會有錯字,因為校對好像秋天掃落葉一樣,永遠掃不幹淨。當一個人說自己派人把院子掃得很幹淨的時候,他就已經犯了很大的錯誤,因為葉子還是在不停地往下落,院子裏一定是不幹淨的。
一個人隻要有“一定”的觀念,他就會失望,情緒也會低落、不安寧。“我這次去,路上一定很順利。”那是不一定的,假如遇到大霧天氣,航班延期;或者火車上人太多,隻買到了站票,沒有位子坐,他肯定會一肚子火。一切都在變化,怎麼可能“一定”呢?可是人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定”的觀念,所以情緒經常不安寧,這就是情緒負債。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慢慢了解,世上的一切都是不確定的,環境時時刻刻在變化,一切都是不一定的,而且都是相對的。
人們提出太多的條件
不能忍受生活中有挫折
家人不能生病,牙齒不能痛,頭發不能掉,父母不能老,孩子不能摔跤……人對自己提出了很多要求。為什麼不能生病、不能老呢?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的事情。不過如果孩子得癌症了,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基本都是: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怎麼會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家長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是因為他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太多了。
案例
有一個人去看醫生,說自己的背很痛,醫生說是發炎了,吃點藥就不痛了。病人說藥力過了以後還是會很痛,他想把痛的地方換一個位置。醫生說換在哪個位置,病人說換在醫生的背上。
人們都希望別人受罪,都覺得自己不能夠受罪。很多人都認為別人受折磨是一種磨煉,而自己稍微有一點挫折,就是老天不公平。事實上,人們對別人與對自己經常是雙重標準。
忍受不了不美好的事情
有很多人會說“我受不了”,特別是當他到了一個陌生環境的時
候,他會覺得無依無靠,覺得吃的也不習慣,住的也不習慣。其實人應該學會“隨遇而安”,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但是現在有人走到哪裏就罵到哪裏,走到哪裏就把牢騷發到哪裏,走到哪裏都要跟別人起衝突。
有很多人到國外待了一段時間,回來之後就會覺得自己的國家這個也不好,那個也不好,覺得國外的月亮都比自己國家的圓。他們覺得自己從海外歸來,是了不起的,是高人一等的,所以他們不能適應人多的環境。可是中國人這麼多,沒辦法和其他國家比。
在美國,人們住的房子都很大,而且房子之間的距離也很大,有時連人影都看不到,許多人都過得很寂寞。所以他們養成了習慣,一回家就把電視打開,因為這樣做最起碼可以聽到聲音;或者有的人會養條狗,如果實在找不到人說話就同狗說……這些情況都是不得已才存在的,而不是要以這個為榮。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環境是讓每一個人都能滿意的,所以,到哪裏就要適應哪裏的環境。
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有人常常認為:“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我,否則這些人就是壞人,壞人就應該受懲罰。”為什麼別人要公平地對待你呢?你有你的親疏有別,他有他的親疏有別。每個人的立場、標準和處境都不一樣,沒有理由要求別人一定要公平地對待自己。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
人們把責任往外推是沒有用的,沒有人會因為別人把責任推給他就承擔責任,推隻是個過程。一個人隻有心裏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有實質上的效果,才會很快改正錯誤。“自行車為什麼丟了?因為小偷太厲害了。”如果你一直這樣想,你永遠守不住你的車。你即使罵小偷罵得很難聽,他也聽不到,照樣會偷你的車。
其實,車丟了之後要先作自我檢討:我太大意了,我認為自己幾分鍾就出來,所以沒有上鎖,以後不可以這樣。但是你嘴上可以罵:小偷可惡,不偷別人專偷我的。這樣可以減少一些心理壓力。但是如果一個人把責任全部往外推,隻能是減少了自己的壓力,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隻有真正改變自己,才有辦法得到好的效果。
但是現在人們喜歡把責任推給外界,喜歡怨天尤人,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控製事情的發生和發展,所以情緒始終不得安寧。如果一個人把“怨天尤人”變成習慣,自己也不願意做自己的主人,那他一輩子情緒都不會安寧。
人最可靠的是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但是有很多人都在走那種沒有用的路子,總想要改變別人。比如最常見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別的孩子出色,所以,他們拚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孩子,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但是,結果往往是不理想的。父母連自己的孩子也改變不了,他們又能改變得了誰呢?孩子隻是暫時性地怕你、聽你的,等哪一天他長大了、有實力了,反過來你就要聽他的。把這些都想清楚,人們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第二節 怨天尤人不如反求諸己
孩童時期種下的禍根
人們最通常的一種反應,就是怨天尤人。比如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說:“老天啊,你怎麼可以這樣,你實在是不公平!”為什麼人們總是抱怨老天?因為抱怨老天,老天不會懲罰他;事後後悔,老天也沒有什麼反應。第一,老天不會說話;第二,人罵老天,老天沒有反應;第三,老天愛怎麼樣就怎麼樣,根本不理人。人們把一切罪過都推給老天,不會得罪別人。
一個人如果對老天不信任,他就開始尤人——把過錯推給別人。但是他又不敢把責任推給老板或比自己強大的人,所以就開始欺負弱小。在公司受了氣的丈夫,回家會把氣撒在妻子或孩子身上;挨了老師教訓的高年級學生,會把不滿發泄在低年級學生頭上,等等。人如果有這樣的觀念,對自己很不利。因為弱者不會永遠是弱者,等他們有一天有能力反抗了,那些昔日的“強者”就倒黴了。
人們情緒不穩定,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比如有些人喜歡撕紙,因為小時候他一撕紙就會挨家長的罵。直到有一天,他學會了偷偷地撕,看到紙就撕。因為家長壓抑他,他要發泄,就會在暗地裏違背家長的意思。
案例
我會拿紙給我的小孫子撕,這樣他才知道紙一撕就會破,而且有時候是不能撕的。我早晨起來寫東西,我最小的孫女就跑過來坐在我旁邊。然後她要紙,我就給她紙;她要筆,我就給她筆;看見我在寫,她也在那裏寫。她長大以後自然會愛惜紙,會拿筆來寫字,我就不必教她了。如果一大早我就喝酒,她也會有樣學樣地拿酒喝,這就不好了。
很多人都明白“言教不如身教”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言教多於身教,因為講道理比較容易。有的家長對子女的要求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父母可以“希望”孩子,但是不能“要求”孩子。人可以期望高一點,但是不能要求太高。要求太高,小孩子會盲目地抗拒,因為他不抗拒的話就會活得很辛苦。
有的父母不顧孩子的天性,一天到晚教他,耗費了很多時間學這個學那個,但是學的時間久了,孩子就開始偷懶,開始保護自己。所以,會教小孩的人,一旦發現小孩累了,就會讓他休息一下,因為如果小孩很疲倦,他就會哭會鬧,有逆反心理,這時候再怎樣學也沒有效果。
最好的幼兒園是不教任何東西的,就像蒙台梭利①學校一樣。因為幼兒園的教育是處在一個“摸索”階段,即老師可以準備各式各樣的課程讓小孩自由去選擇,小孩選擇什麼,老師就知道他對什麼感興趣,知道要重點培養他哪方麵的愛好,別人是不能勉強他的。
童年會有很多很可怕的情緒遺產。小孩在母親子宮裏麵的時候與母體是連在一起的,母親的情緒對他影響深遠。所以,一個女人懷孕時,醫生經常會讓她多開心一點、樂觀一點,不要太激動,不要跟人生氣,等等,這樣生出來的小孩子才會健康。
很多小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恐懼,因為他們經常被否定,因為媽媽總說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個人如果受到很多的壓抑,他就會開始依賴父母,因為依賴父母、聽父母的話,他才不會挨打。但是這樣的話,他就會慢慢地逃避現實,去幻想一個很美好的世界,這是不正常的。
利用語言來保護自己
人慢慢長大以後會學會用語言來保護自己。剛開始人是用哭來抗爭,會講話以後就開始找理由。很多中國人都是理由專家,比如有人把杯子打破了,他會說是因為杯子上有油太滑了他才會打破的,他一定會找一個理由來搪塞、來騙自己。小孩為什麼會找理由?多半是媽媽造成的,因為媽媽總說:該死,又打破了。小孩子會覺得自己隻是打破玻璃杯,怎麼會“該死”呢?媽媽昨天也打破一個,為什麼她不該死呢?但他又不敢問,所以就開始壓抑自己。等到長大的時候,他就開始叛逆了,不聽話了。
人們會利用理由編造一大堆的謊言,這都是後天教育所造成的。小孩子打破玻璃杯,媽媽就要告訴他,打破了就打破了,媽媽也打破過,你要小心地把碎片清理幹淨,不要被它紮傷了,如此小孩子的心理會很正常。但是現實中,很多媽媽都會大驚小怪,好像小孩做了天大的壞事一樣。這樣小孩子就開始有很多情緒負債——他一輩子都會跟著倒黴,長大以後,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為了避免挨罵,他都會找理由。
長期以來,人們都會用知識推卸責任,而很少用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什麼會有假藥?為什麼會有假煙?為什麼有很多食品那麼可怕……如果去問廠商,廠商肯定會找一大堆理由,說他們自己做不了,隻好委托別人做,這是很正常的外包,而且當時提的條件都是合法的,隻是“沒想到”會搞成這樣子;或者自己做的時候合格標準是這樣的,等到產品出來的時候,合格標準又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等等。
情緒遺產的幹擾常揮之不去
人們從小積累的這些不正常的習慣,經常揮之不去,所以人們不是抱怨老天,就是抱怨別人。中國人經常一檢討,就把責任推出去,不會自己承擔。但是有的領導開檢討會時就處理得很高明。他很少說這個錯那個錯,因為他知道那沒有用,隻會使大家很不舒服而已。
他一定會說:這件事情,各位都沒有錯,是我的錯,我當初沒有考慮得很周到,在過程當中也沒有及時提出辦法來。他先承認自己有錯,然後看大家有什麼反應,如果大家說是他的錯,那他會自我檢討,看是不是自己領導有問題,要麼就是平常真的太不關心員工,引起員工的一致不滿。
但實際情況多半不是這樣的,一旦他把錯攬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大家都會比較勇敢地來承擔,說這個跟領導沒關係,是他們的錯。然後作為領導的他就會說:既然每個人都有錯,那就每個人都分擔一部分責任,也沒什麼大事,大家把這次錯誤切切實實地記載下來,以後不犯就好了。這樣做既不會引起大家的反感,又能把事情處理得很好。
所以,中國人必須要先承認自己有錯,而不是逼著大家一定要承認錯誤。有的人常常在做沒有效果的事情,就是因為他自己不會去調整,自己的情緒擺不平,別人也就不會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