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
一個人要培養合理的思考能力,不能讓自己一直生活在外界的影響與童年的陰影作用之下。人是習慣的動物,沒有錯,但習慣是會改變的。而習慣改變是從觀念開始的,觀念一改變,習慣就改變;習慣一改變,情緒就改變。一個人要培養一些更健全、更合乎現實的觀念,來取代自己以前的觀念。比如“家和萬事興”中的“和”就與以前的解釋不太一樣。以前每家人都很少和外麵的人接觸,但是現在所有的人都要和外麵的世界充分接觸。今後,人類最要緊的不是家庭,而是社區,所以,隻是“家庭和睦”已經不夠了,還要做到使整個社會和諧。
不過基本的原則不能變,即要有所變有所不變。可以變的是權宜措施,不能變的是基本原則,否則一個人變得連原則都沒有,就太可怕了。反求諸己比怨天尤人要有效而且方便。
曾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經常反省自己。曾子沒有做什麼大官,也沒有什麼錢,但是他了不起,他每日反省自己、檢討自己,但是對做過的事情並不後悔,他認為凡是發生過的事情都是好事情。一件事是好是壞,是人心決定的,一個人覺得它是好事情,它就是好事情。比如生病住院,有人會覺得“好,我可以趁機休息了”,有人會覺得
“我怎麼那麼倒黴”。而且從好處去想,人就會得到一些教訓。
人看到的是壞事情,但不一定是壞事情。比如別人借了你十萬塊錢,他不還了,他破產了,你怎麼辦?你現在罵他也沒用,告他也沒用,打他也沒用,你隻能告訴自己:這是個教訓,幸好是十萬,如果是一百萬我今天就完蛋了;幸好我當年借他錢的時候,沒有去貸款借給他,以後我就知道不能隨便借錢給別人了。這樣想的話,你的情緒就不會那麼激動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
找人出氣不如自求合理,怨天尤人也不如自求合理。一個人如果想要管理好情緒,就要常常去檢討自己,常常去調整自己,常常去改變自己。這樣做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合理。合理就好了,不要過
分。但是有人經常過分或者不及,不能好好掌握“度”的問題。
一個人對人太客氣是虛偽,對人不客氣是驕傲;對人太好是獻媚,對人不好就是有成見。做得太快,別人就懷疑他得到好處;做得太慢,別人就懷疑他心不甘情不願。他處處要表現,別人就覺得他這個人心很虛,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存在;什麼都不表現,別人就覺得他太怕事,連這個都不敢做,那活著幹嗎?所以,人們是否掌握好了“度”這個問題,對自己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求人不如求己。盲目學別人,就會埋沒了自己。天底下最可靠的就是自己,他人是靠不住的。
第三節 自己才是情緒的主宰者
道家主張無條件地接納自己
人的情緒不穩定,和自己所受的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中國文化底蘊深厚,思想流派眾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但是大部分人對自己總是不滿意:鼻子怎麼那麼塌,個子怎麼不長高一點,眼睛怎麼一邊大一邊小……很多人總是挑剔自己,總是不能接納自己。其實人是可以改變自己的,隻是過程很緩慢而已。中國人最清楚相由心生的道理,一個人的心一改變,他的相貌就會改變,管理好情緒可以真正地改變人的相貌。
一個人的情緒如果很平穩,他就不會到處惹事,不會惹別人不高興,也不會讓別人想辦法整他,他自己每天過得很安全,臉上的表情就會始終平和,而不會像有些情緒焦慮的人一樣整天皺著眉頭。道家主張人要無條件地接納自己,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麵來說:
第一,要接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沒有老天就沒有人,老天就是天地,就是自然,因為有天地自然的環境,人才能夠生存。為什麼火星上沒有人?就是因為它沒有天地自然的環境;為什麼地球上有人?就是天地自然的環境適合人類生存。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即使是孿生兄弟,彼此也有細微的差別。如果每個人都長得一模一樣,那就糟糕了。其實,大家應該很愉快地接受這種現象:幸好自己長得和別人不一樣,爸爸才認識我,要不然回家叫他他都不理我。
既然每個人長得都不一樣,那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個性。可是現在的教育卻是要把大家變得都一樣,變得沒有自己的個性,是讓人們有條件地接納自己,比如一定要考一百分、一定不能輸給別人、一定要升級、一定要讀完小學、一定要考重點中學……沒有必要,有人學習就是不好,但是他們很擅長幹別的事情。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道家的主張同現行的教育是剛好相反的。
第二,大家要承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能取代的。政府把一個人的兒子調去服兵役,或者是從事什麼工作,假如說這個兒子因公去世了,政府用另外一個人還給他,當作他的兒子,他是不會接受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是非常獨特的。大家要很慎重地對待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人生,這樣才會愛惜自己的生命,愛惜自己的榮譽,珍惜自己的機會,不會隨隨便便地過一天算一天。
第三,一個人既然長成這樣子,一定有長成這個樣子的道理。有的人,別人一看就知道他是當將軍的;有的人長得文縐縐的,是不會當將軍的,別人越看越不像。個人有個人的理想,個人有個人的條件,個人有個人的需求,因此大家最好不要跟別人比來比去。中國人最喜歡比來比去,結果就產生了很多痛苦。其實一切順其自然最好,比如個子矮的人要覺得很高興,因為要擦天花板的時候不會找他;個子高的人也要很愉快,因為有些東西隻有他自己抓得到,打籃球的話也占便宜。一個人會長成什麼樣子,就是為他這輩子要做什麼事情的一個準備,所以大家應該去體會自己長成這個樣子是要做什麼的,而不能老想著自己長得不漂亮或者長得不帥。
第四,一個人就算能力不強,就算被別人看不起,也沒有什麼好計較的。因為人一生下來就是不平等的,隻要活著就是不平等的。一個人能力強,很可能是遺傳父母的優良基因,或者家裏有條件供他去學習各種技能、見各種世麵;有的人能力差,可能就是沒有條件去學習。人們很多觀念,都是從不平等而來的。比如有人生在富貴之家,就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有人生在貧困之處,就會覺得自己一輩子抬不起頭來。其實,不用計較這些,隻要認真安排自己的人生,照樣能活出精彩。
第五,不要去計較世俗的評論。有的人非常計較世俗的評論,比如有些明星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就是因為受不了別人整天的議論,心理壓力太大。其實,別人說什麼是別人的事,自己做什麼是自己的事,如果整天活在別人的評論中,遲早有一天會受不了的。
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
人們種種的情緒反應,就是因為給了自己太多的要求和條件,使自己無法對自己滿意。從某種程度來講,這是一種好現象,叫作自我激勵;但是,從不好的方麵來說,這就是給自己的壓力太大,會讓人未老先衰、得憂鬱症,甚至會嚴重到得自閉症,不和別人來往。如果大家現在想有一個新的開始,那就告訴自己要重新選擇自己的未來。
一個人是要有條件地接受自己,還是沒有條件地接受自己,是人的第一個選擇。儒家主張無條件的快樂:有錢也快樂,沒有錢也快樂;有工作也快樂,哪天失業了還是快樂,即要隨遇而安。一個人隻要有條件,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條件不可能一直都被滿足。
給自己一個清晰的目標
人是自己情緒的主宰者。大家首先要堅定一個信念,就是人可以改變一切。如果你給自己這個清晰的目標,它就會產生力量,否則它就沒有力量。“心誠則靈”就是說如果心裏有個清晰的目標,自己希望的事情就會發生。
人是觀念的動物,“心想事成”是說觀念可以決定一切,一個人的言行是根據自己的觀念而改變的。有些人去買東西時,看不起那些小販,但是現在他的想法需要改變了:我不要得罪他,如果得罪他,他會把壞的東西賣給我,那樣的話我就得不償失了。
人要改變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要調整自己的觀念,麵對自己的一切,找到一個合理的反應。長期以來,人們的很多觀念都被扭曲了,比如家務一定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可以下了班之後什麼都不做。以前男人忙於種田,回來已經筋疲力盡了,家裏的事情當然女人就要負擔起來了;但是現在大家都有工作了,就不能把家事完全交給女人,男人也要負擔一些。先把觀念調整過來,再作合理的反應。但是這種反應又不能過分,過分到說把所有事情都交給男人,變成男人要叫苦連天了,同樣是不合理的。
案例
現在出現了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你洗一餐我洗一餐,大家平等”。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就是為了“你洗一餐我洗一餐”鬧到離婚的。因為丈夫比較老實,輪到他洗碗的時候,他就乖乖地洗。但輪到妻子洗碗的時候,妻子就把剩菜放在冰箱裏麵,下一頓吃完了,讓丈夫一起洗。
一個人過分精明了,會害死自己,因為過分精打細算,是沒有人能夠和他相處的。一切都不要過分,一切都盡量求合理,這就叫作理性,叫作邏輯。
感謝賜予你逆境的眾生
大家要感謝賜予我們逆境的眾生,要輕輕鬆鬆、快快樂樂地去
接納一切。比如一個人摔了一跤,他摸摸頭還在,就覺得幸好頭還
在,那他就會覺得很愉快,而不是因為摔了一跤就愁眉苦臉,覺得自己倒黴。
結果是大家不可能控製的,但過程是可以調整的,所以要盡量去調整過程,而不必太計較結果。而現在人剛好相反,都是結果論。不管用什麼辦法,隻要考及格就是及格了,這是不對的。中國人要考試時都很有把握:我這次充分準備,一定會考高分。但是進考場以後,發現出的題目他都不懂,這個時候他是道家:這個老師專門給我搗蛋,會的不出,不會的每個都出。不過既然已經這樣了,那我就會的多寫一點,不會的寫得更多一點,爭取同情分。
老師一看他不會還寫這麼多,好,給六十分算了。但是現在的老師也沒有道家思想:寫那麼多,沒有一個是對的,零分。很多人現在不接受這些觀念,所以搞得大家無所適從。考完了,老師公布成績了,有人考全班最後一名,會很傷心嗎?不會。他會想:幸虧我是最後一名,才救了你們,如果我不是最後一名,你就是最後一名。這種“阿Q精神”有時值得大家合理地去運用。
讓情緒跟著心情走
從現在開始,大家要讓自己的情緒跟著自己的心走,也就是要確保自己選擇的權利,這是自主性的表現。別人都認為不好的意見,你可以認為好,隻要你不妨礙他們,這是你的權利。不同的當中,有同的部分,大家隻有尊重不同的選擇,才能實現“大同世界”。什麼叫大同?大同不是完全相同,而是彼此有點不同,即要“大同小異”。如果每個人都一樣,那就是“一同”,而一同是不可能實現的。
一個人要先接納自己,肯定自己要走的路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樣才會走得自由自在。隻要他不去幹預別人、不妨礙別人,愛怎麼走是他的自由。這樣的話,每個人都會找到一條適合於自己的路。
花是紅色的好看,還是黃色的好看?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認為紅色的好看,那大家就很可憐了,因為世界上永遠隻有一種紅花,其他顏色的花都不見了,沒有人種、沒有人買,也沒有人插。如果有人喜歡紅的,有人喜歡黃的,有人喜歡紫的,才會各色各樣的花都有,沒有必要要求一樣。有些事情是要一樣的,有些事情不一樣反而更好。人要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不是完全一樣,也不是完全不一樣。
第四節 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人與人之間有個別差異
人有共性,也有個性
有些人最擅長做的一件事,就是同時說兩句很矛盾的話。比如一方麵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另一方麵又會說“人心不同,各如其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指人類共通的部分,共同的性質就叫共性;而“人心不同,各如其麵”是指人們的個別差異,就是個性。一個是共性,一個是個性,兩個都存在。
人與人之間有很多地方是相通的,比如餓了就要吃東西,疲倦了就要睡覺。有很多人說他睡得很少,其實不必介意。因為按照人們共同的生理需求,當一個人實在受不了的時候,他自然就睡著了;他還撐得住,就表示他根本不用睡這麼多。所以,並不是說每個人的作息時間一天到晚都是相同的,要同一時間休息,同一時間睡覺等,因為有人睡八個小時才夠,有人睡六個小時就行了。
拿破侖隻睡三個小時,但如果有人說自己學拿破侖,也睡三個小時,那他一定會死得很快,因為拿破侖睡三個小時,有一個輔助的條件,就是隻要打個盹兒他就能消除疲勞,那當然可以了,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這個樣子,所以不要盲目地和別人保持一致。人有共同的部分,使得大家很容易彼此了解;但是人也有個別差異,這是讓人很頭疼的事情。一對同胞兄弟,父母是一樣的,但是生下來就是不一樣,因為一個人遺傳了爸爸這部分,一個人遺傳了媽媽另一部分,遺傳的部分不一樣,組成的人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是孿生兄弟,也有很多地方不一樣。
個別差異使情緒反應表現得不相同
個別差異,是使得人們情緒反應會產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家必須尊重個別差異。有的人喜歡喝茶,有的人喜歡喝咖啡,喝茶的人就不要去批判喝咖啡的,大家各喝各的。錢穆教授在中國一定喝茶,可是到了西方,他一定喝咖啡。因為他說美國沒有好茶,自己隻好喝咖啡;回到中國有好茶,就不用喝咖啡了。
有人到美國,非要花很多時間去吃中國菜,他們不願意去嚐嚐麥當勞;有人到美國,寧願開車兩三個小時,也要去吃一頓中國菜,沒有中國菜他就不吃飯。如果人連這點彈性都沒有,情緒怎麼會穩定
呢?其實,在美國很難吃到正宗的中國菜。
案例
有一次在美國中西部,好不容易看到一個中國餐廳,我們幾個人就進去了。進去以後,我看到一個中國人往裏麵一直跑,就覺得很奇怪,我問服務員剛才是不是有個中國人往裏麵跑。他說有,是老板,老板隻要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我就到裏麵找老板,我問他為什麼看到中國人就往裏麵跑,他說不跑不行。
因為他是來這裏讀書的,結果後來讀不下去,又不敢回
家,什麼都不會,就開了個中國餐館,可是自己又不會做菜,就買了個食譜,菜也是買的現成的,專門騙老外,如果中國人來吃飯就會發現這個秘密,所以他看到中國人就躲。
如果你一開始就罵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是不對的,因為別人有別人的道理,隻是你不了解而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所以大家要彼此包容、彼此諒解,尊重各自的差異性,這樣大家的情緒都會很穩定。
個別差異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