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理智來指導情緒(2 / 3)

長期以來,人們希望發泄自己的情緒,但是發泄的渠道是什麼,大家又搞不清楚,所以,很多人在不知不覺中選擇了生氣、打人、自暴自棄或者是酗酒。一個人如果很坦然地說最近剛離婚,他就不會頭痛;他不敢講,又怕別人知道,好像每個人看他的樣子都不對勁,他就會用頭痛來逃避現實。其實,人的一切事情都不是別人在做決定,而是自己在做決定。

有的人會失敗,是因為他選擇了失敗;有的人會成功,是因為他選擇了成功。在人們麵前,有好幾種選擇:一種是很順利就成功,另一種是經過波折、經過磨煉才成功;一種是經過波折、經過磨煉卻失敗,另一種是剛開始就失敗了。

有人去拜神,他會說:神呀,一定要保佑我這次出門一切平安,不會遭遇到任何意外。但是,他的心裏會發出另外一個信息,說:不可能的,人那麼多,車那麼多,神根本沒有辦法控製。他會否定自己。一個人想成功的時候,如果總是否定自己,說:以我的能力可能嗎?以我的運氣做得到嗎?那他就把自己成功的選擇否定掉了,很可能永遠不會成功。

嘴巴的能量絕對低於心的能量,真正的用心就是動腦筋,就是意識。有些人嘴上說要成功,但心裏想的都是失敗,說“成功”的人的壓力往往很大,因為他怕失敗後遭人恥笑。所以最後之所以失敗,就是自己把自己搞失敗了,和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

最好是有意識地選擇

人們要對別人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不能白活一輩子。就算有前世、今生或者輪回,這輩子也是無可取代的。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今生今世,否則對不起自己。大家要用有意識的選擇來取代無意識的選擇。人們要有新的價值觀,要認識新的危機,培養新的能力。

比如說人們接受罪行,但是不接受罪犯。具體而言,大家不能因為一個人一次的錯誤,就全盤否定他以前做過的事情,但是偏偏有人經常這樣做。難道一個人不能犯錯嗎?孔子說得很清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要求的不是不犯錯,而是不要重複地犯錯,即“不二過”。做錯了,汲取教訓,以後絕不再犯就行了。但是現在,如果一個人偷了一次東西,以後所有人丟東西,都會說是他偷的,這是很冤枉人的。

案例

某人最喜歡的一把斧子不見了,於是他想到一定是有人偷了,就到左右鄰居那裏想看看到底是誰偷了他的斧子。結果他看每個人都很可疑,都像偷他斧子的人。後來他回到家,找到了那把斧子,然後當他再到鄰居家裏時,又覺得每個人都不像小偷,都很可愛。

這個人的反應是很主觀的,當一個人懷疑另一個人的時候,他越看越覺得另一個人像自己想的那個樣子。大家不能夠因為某個人做錯一件事情,就把他劃定為壞人。特別是做家長的,不能認為孩子犯一次錯誤就會成為壞孩子,就會無藥可救。孩子有很多優點,不能隻憑一件事情去判斷他的好壞。

新的選擇能力很重要

通過學習增強選擇能力

在當今社會,選擇能力越來越重要。每個人的機會都很多,隻是大家不會選擇而已。什麼叫作不幸?就是因為選擇錯誤。一個男人看到很多女人,可他為什麼專挑這個女人和自己結婚呢?他有很多的機會,但是他選擇了這個女人,如果兩個人一輩子不幸福,他隻能怪自己當初沒有選擇正確的結婚對象。

所以中國人強調婚姻一定要門當戶對,就是這個道理。新的時代更要門當戶對,愛情是沒有條件的,但是婚姻一定是有條件的。如果婚姻沒有條件,那這兩個人可能很快就會離婚,而且有人離婚也會養成習慣,離第一次,離第二次……沒有離過婚的人則沒有這個習慣。

人們今天都很重視培訓,這是好現象,但是要培訓什麼,許多人都很茫然。其實,培訓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人提高自己的選擇能力。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是這樣認為的,他們從講師那裏學了一套回來就用。大家應該知道,講師講的都是一般性的現象和方法,不會特別針對個人,聽講的人怎麼能不加選擇就全盤套用呢?而且講師對學員不夠了解,又怎麼可能會給學員做決定呢?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有權利替任何人做任何決定,哪怕是家長都不可以決定孩子的一切。

重新審視原有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家要找一個時間,把自己原來的觀念整理一下,不然自己的一些正確想法會被現實的生活磨滅掉。就像有些人家裏的抽屜,很多年都沒有整理了,結果東西都被壓壞了。還比如有人喜歡漂亮的信紙和信封,但是買回來舍不得用,就放在抽屜裏,十年以後拿出來一看,已經泛黃不能用了,這就是糟蹋了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