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天底下最自由自在的就是中國人。比如有的人即使有錢,也喜歡住小房子,他不喜歡擺闊,他不願意去受住大房子的“罪”。
隻能贏不能輸
有的人覺得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隻能贏不能輸,其實是不現實的。首先,什麼事情都是有輸有贏才好,比如一個人下象棋下得很好,從來都贏,結果到最後沒有人跟他下了;另一個人也是象棋高手,但是他下棋的時候有輸有贏,每次贏別人一點點,然後再輸一下,讓別人覺得自己還有贏的希望,才會繼續跟他下,這才是高手。其次,人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人應當同自己比,不同別人比。因為一個人同自己比,看自己在不斷進步,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如果一個人跟別人比誰的胳膊粗、誰爸爸的力氣大,沒什麼用——沒這方麵的優勢,會越比越難受的。
毒性教條即情緒負債
情緒負債從小就不斷地被加在人身上,最後累計成為一種很不正常的情緒反應。每個人一定要逐一地加以檢討、改正,把這些負債清除掉,直到有一天,你會覺得偷懶不是罪惡、悠閑不必競爭,那才是真正得到情緒上的自由了。
當一個人沒有錢的時候,錢就會顯得很重要;但是當這個人稍微有些錢、衣食無憂的時候,就不用那麼拚命地去賺錢了。如果一個人賺盡了全天下的錢,但是把自己寶貴的生命搭進去了,那他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命比錢重要得多,但是現在許多人為了錢而拚命,那就是跟自己的身體、跟自己的生命過不去。
中國人很喜歡要求別人,其實是沒必要的。儒家是反求諸己,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緒穩定了就行,不要去管別人如何,因為隻有自己穩定,別人才會跟著穩定。尤其是當領導的,如果他一來就弄得大家很緊張,是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幹的,因為誰跟著他幹誰倒黴。很多員工都說領導不在的時候,自己根本不緊張,會自己安排工作,但是領導一來就不得了,他會弄得大家沒法工作。因為領導的情緒不穩定,所以使得整個組織裏麵的人都不穩定。
還有,如果爸爸不在家,小孩就會覺得很輕鬆;爸爸一回家,他就開始緊張,因為爸爸動不動就罵他,動不動就摔杯子什麼的。就因為爸爸的情緒不安,所以使得全家人的情緒都不安。儒家說反求諸己,就是指發生了一件事情之後,人們先要看看自己有哪裏不對,然後先改變自己,這樣別人才會跟著改進。為什麼叫作“風氣”?因為情緒和風一樣,風一吹過來,所有的草都跟著動起來。一個人一改變自己的情緒,別人也會跟著改變。
第四節 掙脫情緒負債的枷鎖
有理想,生活才有色彩
生活的意義是要有理想。一個人沒有理想,其情緒就沒有目標,也不能被控製,生活也變得無趣,沒有色彩。當一個人有理想時,他就不會刻意地去控製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問一個人:為什麼要給兒子錢讓他去讀書?那人會說是希望他將來長大了,把錢賺回來還給家長,那麼這就是投資報酬。以前中國人重男輕女,就是因為大家認為給男性投資,將來回收得比較多,而女性不能回收。但是現在,大家要知道這不是投資報酬,這是應盡的一份義務。
作為父母,要麼就不生孩子,如果生了孩子就要盡量去栽培他,至於他將來要怎麼樣,那是他的事,和家長無關。如果父母能經常這樣想,就會慢慢覺得自己沒有壓力。有的人也常常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沒有良心,覺得自己把他們養那麼大,到頭來也不知道孝敬自己,這就會給自己造成壓力。其實做父母的要常常這樣想:我對他沒有什麼恩惠,所以他將來要怎麼樣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我要怎麼做是我的事,他要怎麼做是他的事。經常這樣想的父母就會慢慢地解除掉情緒負債。
一個人怕冒險,勉強安於現狀,但是這樣又不能實現其理想,他就覺得很矛盾、很痛苦。其實人的一輩子就是要完成自己的理想。理想有兩種,一種是私的理想,一種是公的理想。人完全為私的理想,會一輩子痛苦,如果為公的理想就不會痛苦了。比如保持環境整潔,看到有髒的東西,大家有時間、有精力就可以去收拾。但是有些人做了之後就會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功勞,其實,這也是一種情緒負債,很多人會陷入這種自找麻煩的狀況。如果能認為自己沒有什麼貢獻,不值得大驚小怪,這本來就是自己的理想,是該做的事的話,自己的心就會自由自在,情緒負債就被解除掉了。
人類要不要自由自在、能不能自由自在,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沒有關係。有人之所以不能做,是因為情緒負債太多:我做這件事情,就應該讓別人知道。如果媽媽在家裏麵總是咋咋呼呼:“你們這些小孩子知道嗎,我一天要花多少時間做家務?我這麼辛苦你們知道嗎?”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情緒負債,讓他長大的時候剛拿起笤帚就講:這麼髒,你們都沒有看到嗎?其實那個時候他心裏是很不愉快的。他認為自己吃虧了:為什麼別人都不動,隻有自己動?其實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要這麼做是他自己的決定,不要去管別人,那他就沒有情緒負債了。
改變自己,擺脫情緒負債
人們從小就被一層一層的情緒負債包裹著,很難擺脫。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如果自己不改變,情緒永遠不會安寧。那麼,如何改變呢?
首先,人要學會自我調整,把不必要的還清、拿掉,這樣人就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自由,越來越成熟。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情緒是壓抑不了的,而且壓抑情緒對自己也不好。第二,不能過分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一個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情緒來做事,沒有人喜歡和他在一起,到哪裏別人都不太理他或者看到他就躲閃。因此這個人就會開始壓抑,開始有控製,又進而造成一種不能夠表達的壓力,最後會得憂鬱症、恐懼症,甚至是更嚴重的自閉症。
人類會壓抑、控製自己的情緒,是因為如果無節製地將情緒表達出來的話,可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但是如果不把情緒表達出來,一直壓在心裏,長久以後,人不但會生出病來,而且一旦爆發會不可收拾。就像火山一樣,有很強的能量,偶爾爆發一下,不會造成大災難;但是如果長期沒有爆發,一旦爆發就是不可收拾的。人也是這樣,忍無可忍就完了。所以,一個人要讓自己的情緒有適當的疏解,不要壓抑,也不要過分控製,更不要讓自己心裏充滿不安的情緒。
其次,人要學會改變自己的想法。比如正向或者負向情緒是可以共存的。“不是正就是負,不是負就是正;不是對就是錯,不是錯就是對”,這種想法是不切實際的,是幻想,隻能增加人們的苦惱,不能解決問題。情緒也一樣,不可能很簡單地分成正負、好壞、善惡、是非,但是有人偏偏去鑽那個牛角尖。
其實,每一種情緒都是有價值的,人生要盡可能多一種體驗,否則生活永遠不會完整。比如當你開車來到你所要到達的那條街時,你開始會想自己是向右拐還是向左拐,雖然你知道這條街是自己要找的,但是你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目標是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因為你不是那麼熟悉,所以你嚐試著先向右拐,右拐不對,你就開始後悔了,覺得自己走了冤枉路,然後情緒就非常不安。
有人卻不是這樣的,當他發現走錯時會想:幸好拐錯了,不然我一輩子看不到這邊的景象。他反而會很愉快。反正已經走錯了,已經消耗了時間、浪費了精力,何必再增加自己的苦惱呢?而且自己還得到了經驗,知道以後問路要問清楚在什麼路口、目的地在左邊還是在右邊,就會減少錯誤;如果還是錯誤了,那就享受這個錯誤,這時候心情會完全不一樣。而且當心情改變的時候,人的整個情緒就會跟著改變。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有這種現象:看到一杯茶,你先說它“很好喝”,它就會真的很好喝;如果你說“這算什麼茶”,那麼它就會真的變得很難喝。
再次,從自己做起,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少管別人。中國人不喜歡被管,所以一開口就是“不要你管”。其實,每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就行了。比如做事情,先看看自己該做些什麼。每個人都有一張工作表,上麵寫得很清楚,該做什麼就把它做好,不會的問別人。而且一個人把自己管好,先要從管理情緒開始。
比如上班前五分鍾不要做事,先把情緒穩定了,每個人看看自己該怎麼做,好好記住,然後就開始工作了。但是有些公司經常一上班就把大家集合起來,然後弄到烏煙瘴氣的馬路上喊口號,做給別人看。這是領導犧牲幹部、犧牲員工的健康來建立的一種假形象。如果一上班大家互相打個招呼,穩定情緒,看看彼此有什麼地方要幫忙的,然後各就各位開始工作,那麼大家的工作狀態就會比較好,效率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