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己是情緒負債的製造者(2 / 3)

第三個,“我堅強嗎?”“我軟弱嗎?”最軟弱的人其實是最堅強

的。水最柔軟,但是水卻能把鋼板滴穿。世界上的東西“軟硬”是變化的,不是固定的。比如風吹來的時候,最硬的東西往往會先折斷了,軟的東西則不會斷。很多人喜歡竹子,因為竹子“韌而不僵”,很少會斷。

競爭型性格

現在有很多人提倡大家要有競爭意識,因為現在的社會,一個人如果缺少競爭意識的話,會很快被淘汰。人類發明電腦,是有價值的,因為電腦可以讓人記憶、計算方便,但是現在很多人在電腦上拚命工作,變成電腦的奴隸,好像自己在電腦前待的時間越長,自己越努力一樣,結果最後死在電腦上麵。人類發明鈔票,是為了讓大家買東西方便,可是人類很快就變成了鈔票的奴隸,認為誰的錢多誰的本事就大。人類發明汽車,是用來代步的,可是現在有人又要買名牌,又要買排量大的,好像不買名牌、不買大排量的自己就被別人比下去了一樣。人類發明東西,本來是為了幫助人類自己過好日子、過好生活的,但很多東西總會慢慢變成折磨人類的“凶手”,弄得大家很嚴重的扭曲自己。

其實,每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上述三種性格的優點、缺點,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性格類型,看是哪種性格占主導地位,然後積極改善,獲得情緒自由。

第三節 毒性教條加重了情緒的負債

家庭常見的毒性教條

常常有很多人批評中國的文化有缺點,其實是不太正確的。如果中國文化有很嚴格的教條,規定人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那麼,大家就知道這規定是錯的。但是其實中國文化裏沒有那些所謂的教

條,人們所接受的教條都是無中生有的。換言之,隻有說人做錯了,沒有說中國人的道理錯了,因為中國文化裏並沒有什麼主張。

比如儒家為什麼不能成為儒教?因為凡是有宗教,就一定有教條、有戒律,而孔子是沒有什麼教條、戒律的,他的“主張”也隻有五個字——無可無不可,即世界上既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也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幾千年來,一直有人要打倒孔子,但是最後都沒有打倒他,因為他是一個沒有“主張”的人,人們也就抓不到他主張裏的缺陷。

不合理的家庭規則

人們今天在家裏麵接受了很多父母對文化的扭曲,那不是中華文化的錯,是父母的錯。很多人家裏有不合理的規定,比如“不準哭”。小孩本來就要哭,因為他不會說話的時候,隻能通過哭來表達自己。一個會當父母的人會去觀察這個小孩為什麼哭,比如“是不是他肚子餓了”?那麼父母這次給他吃,下次就要記住了,在他肚子餓之前,先給他吃東西,他就不哭了。還有的父母規定:不能垂頭喪氣。這也不太現實,因為人有情緒高漲的時候,也有不得誌的時候,總讓一個人情緒高漲,顯然那是不太可能的。

家人貌合神離有隔閡

人人都有不被了解的痛苦,就算一家人,也很少去了解彼此的內心世界。父母隻看到兒子又搞得髒兮兮的;妻子覺得丈夫今天穿得不正式,要去見重要的人應該打扮得好一點,等等。大家隻看到外麵,沒有顧慮到別人的“裏麵”。

比如丈夫今天根本就不想出去,他有很多事情做不完,但是妻子一定要讓他陪自己去逛街,根本不在乎他的想法,丈夫心裏不情願,但為了讓妻子高興,隻好裝作很願意的樣子陪妻子去逛街,結果自己身心都很累。這樣的家庭叫作“貌合神離”。一家人貌合神離,各想各

的,這樣的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再有錢也沒有用。

“家和萬事興”的緊箍咒

有些人為了“家和萬事興”弄得家裏麵的人很假,有話不敢說,有脾氣不敢發,有事情不敢提出來討論。為什麼?怕家庭不和。其實對這個“和”字大家有很大的誤解。“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團和氣,一種是和稀泥。一團和氣又有兩種情況:可以萬事成,也可以一團糟。“和”這個字要同另外一個“合”合在一起,合不能夠和,它是假的和;大家要能夠合作,要能夠心和心連在一起,這種和氣才是好的。如果為了裝表麵的和,什麼事情都不談,各搞各的,那隻是表麵的好看,內心是連不在一起的。

中國人是含蓄的,但含蓄是指不要那麼衝動、不要那麼激烈、不要那麼誇張,而不是讓人完全沒有情緒。人不可能沒有情緒,一個人如果總是把憤怒藏在心裏麵,那是會爆炸的;人也最好不要壓抑,適當的抒發其實是很好的。所以在家裏,妻子哭的時候,丈夫不要製止她,等她哭得差不多了,眼淚基本沒有了,她自然會停下來,這時候丈夫同她說話才有用。同樣,丈夫發脾氣的時候,妻子不說話就是了,等他發作完再和他說話,因為他發作以後就沒有那麼多氣了,這樣自然的抒發對彼此都有好處。

但是人們現在為了追求形式上的和氣,為了做表麵文章而弄得很假、很虛,這會引起情緒的不安,因為它是不正常的。現在很多家庭裏麵有很多錯誤的舉動,這個同中華文化沒有一點關係。家和萬事興這個道理是對的,但是大家對它的體認要深刻,即有問題要說出來,大家互相了解,才能真正的和。如果每個人都為了怕爸爸發火而不敢講話,為了怕媽媽生氣就躲躲藏藏,那麼這些都會成為不和的隱患,時間久了一定會爆發。

比如一個小孩在家裏很乖,到外麵就很壞,因為這樣他才能平衡。所以,一個小孩在家乖得出奇,乖得讓父母感覺到奇怪的時候,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小孩可能在外麵製造了很多問題。一個在丈夫麵前“是是是、好好好”的妻子,丈夫要提高警覺,她在外麵可能有問題。如果丈夫回家看電視動都不動,非常有禮貌,也不講髒話,那他八成在外麵有什麼動向……

學校裏的毒性教條

人到了學校以後,也會有很多毒性教條,這些毒性教條將會追隨人們一輩子。這其實是對人的一種考驗,人們可以學習在麵對毒性教條時怎樣去解脫,而不是盲目地接受毒性教條然後加以抱怨。假定家裏麵沒有一個毒性教條,人怎麼會長大?假定老師沒有做錯一些事情,學生又怎麼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呢?

一個人在太單純的環境中是長不大的,所以,家庭越富裕,社會越繁榮,有些人的腦筋就越不管用。很多人的聰明是後天啟發出來的,不是生下來就有的。

上學以後,老師要給學生的每一個學科打分,甚至包括體育也要打分。其實,學生隻要運動了,隻要達到健身的目的就行了,老師不一定非要給他們打分。

現在很多人會覺得分數是代表一個學生的價值的,所以學生為了考高分,就會去作弊。但是有的人天生對數學沒有興趣,他的基因裏麵沒有這套東西,所以怎麼學也學不好,怎麼考也考不了高分。其實分數並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但是直到畢業以後大家才會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也在證明,很多當初考試成績好的人畢業以後,不一定在社會上混得比那些考得差的人強,因為工作和考試是兩回事。

社會上的毒性教條

現在人們很重視外表,這是社會的毒性教條。比如看一個人穿的是不是名牌,戴的是不是名表,開的是不是名車,名片上的頭銜是不是一大堆……有一個笑話:有個人怕掉到廁所裏,但是不怕他家裏著火。因為家裏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所有財產都在他身上,一掉到廁所裏就完了。全部財產都在自己身上,很多人都是為了這麼一個虛偽的外表而生活著。比如有的人賺的錢其實不多,但是也要咬緊牙關買部車子,而且有了一部車子後,他一定會把車鑰匙拿在手上,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有車。這其實是他心裏不踏實,所以才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緒表現。

人心理上的毒性教條

有的人喜歡處處同別人比,比如:“為什麼隔壁的小王考100分,我就考30分?”一個人從小就同別人比,會比出很多痛苦來的。如果不同別人比,他會覺得自己很高,但是一比就會覺得自己很矮,然後為了心理上的平衡,他就會去找一個比自己矮的人比,這是很無聊的。其實一個人高也高不到哪裏去,矮也矮不到哪裏去,隻要把這些想通了,就不會再總想著同別人比了。

競爭的社會,勝者優敗者劣

很多人說現在的社會是個競爭的社會,其實不然。有的人從小不上補習班,每天晚上很早就睡覺,家長也不要求他考100分。因為

“考那麼多分又不能當飯吃,你考那麼多分幹什麼”。為了考高分而不擇手段,整個人都會扭曲掉。

有的人和別人比來比去,傷心的還是自己。比如有的人看見別人的房子很大,裝修很豪華,回到家看到自己的房子比別人的小很多,就會覺得自己很淒慘。其實不見得,大房子、小房子各有利弊。有時候住大房子也是很“累”的。

案例

在美國,很多人的房子都很大,但光是整理草坪,一年就要花一萬美金,一會兒生蟲子了,一會兒被鄰居小孩破壞了,很讓人操心;而且木頭房子容易壞,三天兩頭需要修,開銷也不小,一般人負擔不起。有的美國人花800萬美金買一棟房子,隻有三個人住,裏麵有10個洗手間。太太要出門的時候,光是去關門就要40分鍾,回家開門同樣要40分鍾,整天關門、開門就浪費許多時間。但是在美國,掙錢多的人就必須要住大房子,這樣和自己的收入、地位才相匹配,不然別人會不理解的。